濰坊建立“東亞文化之都”|昌邑籍明代名臣黃福《後樂堂集》孤本複製回昌

為全面落實“兩創”精神,助力濰坊東亞文化之都建立,昌邑市博物館啟動了 《昌邑文獻叢刊》編纂專案。該專案旨在全面蒐集整理建國前昌邑歷代先賢遺著,為昌邑留下一部“四庫全書”。影印底本徵集是編纂工作的前提。近日,收藏於清華大學圖書館的昌邑籍明代名臣黃福《後樂堂集》明嘉靖年間刻本的唯一傳世本複製回昌。

濰坊建立“東亞文化之都”|昌邑籍明代名臣黃福《後樂堂集》孤本複製回昌

明嘉靖刻本《黃忠宣公文集(後樂堂集)》十九卷

濰坊建立“東亞文化之都”|昌邑籍明代名臣黃福《後樂堂集》孤本複製回昌

黃福

黃福(1363-1440),字如錫,別號後樂翁,昌邑市黃家辛戈村人,歷仕至少保兼戶部尚書,卒增太保,諡“忠宣”,《明史》有傳。

黃福年方十歲,即有志於學問,入鄉校後,刻苦讀書,洪武甲子年(1384),得中鄉試,次年入太學深造。卒業後授項城主簿,不久改任清源,後升金吾前衛知事,改任龍江右衛。洪武三十年(1397)上書明太祖論當世之急務,明太祖讀後大加讚賞,破格升其為工部右侍郎,黃福一躍進入明政府的中樞機構,步入政治舞臺。

建文年間(1399-1402)黃福深受信任,明成祖攻下南京後,李景隆將黃福列為奸黨,成祖素知黃福剛正不阿,不但未治其罪,反而提拔他為工部尚書。

永樂三年(1405)黃福改任北京行部尚書,負責營建北京宮殿,為遷都做準備。

永樂四年,安南(今越南北部)發生叛亂,明成祖出師平定後,將安南改為交趾布政司,命黃福以尚書兼掌交趾佈政、按察二司事。黃福到任後,“隨事制宜,鹹有條理”,穩定局勢,發展農商,治理交趾十八年,沒出現一次大的饑荒,當地百姓安居樂業,他也得到了交趾各界的愛戴和擁護,以至他離任時“交人扶攜走送,號泣不忍別”。

洪熙元年(1425)黃福奉命歸京,任工部尚書兼詹事府詹事,此後隨侍皇太子居南京。不久,仁宗崩,明宣宗即位,命黃福與鄭和營建獻陵,工程完畢後,黃福上表乞假歸裡展墓。時未逾月,因交趾復亂,宣宗急召黃福回京再往交趾。但待黃福到達交趾,明軍已大敗,黃福在雞陵關被俘,不但沒受到刁難,反而被受以很高的禮遇,叛軍首領黎利跪稱:“公(黃福),交民父母也,公不去,我曹不至此”。並將黃福禮送出境,在給宣宗的表章中稱曰“禮送賢良”。此後不久,明宣宗與黎利簽訂停火協議,明軍撤出交趾,黎利接受朝廷冊封,恢復了友好關係。

濰坊建立“東亞文化之都”|昌邑籍明代名臣黃福《後樂堂集》孤本複製回昌

宣德元年黃福回鄉祭祖所立“黃氏先塋碑”

宣德四年(1429),黃福督漕運,他向宣宗進“足兵食,省役”之策,被採納,後改任戶部尚書。宣德七年,黃福已年過七旬,宣宗命黃福任南京工部尚書兼掌管南京兵部。宣德十年,宣宗崩,英宗即位,同年二月,升黃福少保,進階光祿大夫。

正統四年(1439)冬,黃福得重病,仍堅持處理公務,正統五年春正月初五日去世於南京,時年七十八歲。英宗聞訃,為其罷朝一日。正統五年三月,黃福靈柩由南京啟程返回昌邑,同年四月二十六日,安葬於故里(黃家辛戈村西)。

成化三年(1467),明憲宗追增黃福為太保,諡號“忠宣”,並在昌邑城內修建專祠,地方官春秋致祭。

黃福一生歷任六朝,為人公正,《明實錄》稱他:“公正廉恕,素孚於人,憂國之心,始終不渝。”他一生勤於學問,政事之餘著有《後樂堂集》、《安南事宜》等。

濰坊建立“東亞文化之都”|昌邑籍明代名臣黃福《後樂堂集》孤本複製回昌

近年新立的黃福神道碑

【黃福家族墓】

1979年被昌邑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劃定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後,被昌邑市人民政府重新公佈為昌邑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被濰坊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濰坊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山東省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濰坊建立“東亞文化之都”|昌邑籍明代名臣黃福《後樂堂集》孤本複製回昌

黃福家族墓

濰坊建立“東亞文化之都”|昌邑籍明代名臣黃福《後樂堂集》孤本複製回昌

黃福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