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將司馬錯要攻打蜀國,秦臣張儀要攻打韓國,誰對誰錯?

秦將司馬錯要攻打蜀國,秦臣張儀要攻打韓國,誰對誰錯?

秦將司馬錯與秦臣張儀在秦惠王前爭論秦國的富強問題。司馬錯主張討伐蜀國,張儀建議討伐韓國,二人見解不一。秦惠王讓他們各自說明自己的理由。

關於國家的大政方針,如果大臣們意見高度統一,這個朝廷基本上沒有生氣了;要麼是某一派系壟斷朝綱,要麼是君王阻斷言路。

張儀說:“親近魏國、善待楚國,出兵韓國的三川,阻斷轘轅、緱氏的關口,阻擋屯留的道路,魏軍隔絕韓國通往南陽的交通,楚軍兵臨韓國的南鄭,秦軍攻打新城、宜陽,秦軍朝向周國的城郊,責討周君親韓的罪過,侵伐楚國、魏國的土地。周國知道沒有救援,必定獻出九鼎、寶器。佔有九鼎,掌握土地、人口等冊簿,挾持周天子而號令天下,諸侯沒有不聽的,王業就建成了。現在的蜀國,只是西部偏僻的小國和戎狄的首領,勞師動眾不能夠成就伯王的名號,獲取它的土地沒有太大的利益。”

簡單地說,先打韓國,再攻周國,名利兼收;攻打蜀國,收益不大,打贏了也得不到名氣。“侵楚、魏之地”,是的,順便收拾一下魏國、楚國這兩個盟友,這和張儀的性格沒有關係,他只是為了秦王不講信義。

張儀說:“我聽說,‘爭取名號要在朝堂,爭取利益要在市集。’現在三川、周王室,是全天下的集市和朝堂,但是大王不去爭取,反而要去野蠻落後的戎狄,這和建成王業相差甚遠啊!”攻打蜀國,不能幫助秦王實現王道。張儀思考的重心還是在名號上。

秦將司馬錯要攻打蜀國,秦臣張儀要攻打韓國,誰對誰錯?

司馬錯不贊同張儀的說法。他說:“我聽說,想要國家富裕,就致力於擴大領土;想要兵力強盛,就致力於國民富有;想要建成王業,就致力於廣博賢德。具有了這三個方面,王道就隨之而來。”司馬錯給予秦王實現王道的三步驟。

司馬錯首先描述攻打蜀國的益處。現在秦王國土弱小、百姓貧窮,所以他希望從簡易的事情開始。現在的蜀國,只是西部偏僻的小國和戎狄的首領,而且有桀紂那樣的禍亂,秦國進攻它,如同讓豺狼追逐群羊一樣輕易。取得它的土地,足夠擴大領土;獲得它的財富,足夠使國民富有;用兵傷亡不大,蜀國就已經降服。攻佔一個國家,天下人不會認為暴虐;全佔蜀國的財富,諸侯國不會認為貪婪。這就是秦國一個舉動得到不貪暴的外在名義和擁有蜀國的內在收益,而且又獲得禁止暴虐、制止混亂的美名。

司馬錯同意張儀對蜀國的評價。蜀王和苴侯內鬥,向秦國求救。機不可失,秦國目前實力不大,正好從攻打蜀國開始;佔領蜀國,名利雙收。

再講攻打韓國的危險,司馬錯說:“如果攻打韓國、劫持周天子,劫持天子得到惡名,而且未必能有實際利益,還會背上不義的名聲;攻打天下都不願意被攻擊的,非常危險!請讓我陳述理由。周是諸侯尊崇的王室;齊國是韓國、周國的盟國。周國明知要失去九鼎,韓國明知要丟失三川,二國一定合力謀劃,依靠齊國、趙國而得到楚國、魏國的和解。周國把九鼎給予楚國,韓國把土地給予魏國,大王無力禁止,這就是我所說的攻打韓國的危險,不如攻打韓國比較完美。”

在司馬錯看來,諸侯目前名義上尊崇周天子,所以攻打韓國、周國風險過大,名和利可能都得不到,反倒是便宜了魏國、楚國。相比於張儀,司馬錯策略的試錯成本小,收益高。

秦惠王採納司馬錯的意見,興兵攻伐蜀國,十個月攻佔蜀國,穩住蜀國局勢。蜀國君主改號稱侯,秦王任命陳莊做相國。“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 秦惠王功不可沒。蜀國歸屬秦國,秦國更加強大和富裕,更加輕視其它諸侯國。

張儀的對策、方針正確嗎?秦惠王曾經對蘇秦講過,“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秦惠王明白當時的秦國從實力出發,只能從蜀國入手,所以他採納司馬錯的主張。他的繼任者秦武王“欲車通三川以窺周室”,派遣秦將甘茂攻打韓國的宜陽,繼續秦國開疆擴土的征程。所以說,張儀的錯誤只是把正確的秦國的強盛之道放在了錯誤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