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死前遺言: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太監不能擅權

慈禧死前遺言: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太監不能擅權

慈禧太后臨終曾留下遺言:“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鑑!”從她的遺言來看,當年風光的慈禧太后也不過是封建王朝吃人的制度下的一個犧牲品。

作為晚清最後的實際統治者,慈禧太后的一生後人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說,在她的統治下,中國簽訂了那麼多喪權辱國的條約,是賣國的奸賊。有人卻往她的臉上塗脂抹粉,說她是在晚清頹頹欲傾時的鐵腕娘子。然而,這個不平凡的女子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一、從普通官宦之女到執政太后

慈禧,原姓葉赫那拉氏,是咸豐皇帝的妃嬪。然而,慈禧太后的出身並不顯赫,她出生於滿族的一個普通官宦世家,甚至還有人說她不過是一個貧苦的漢人家的女兒,因相貌豔麗而被選秀官相中。這裡筆者不置可否,總之慈禧太后並非出身於達官貴人之家,更別提與皇家有什麼姻親了。

或許是幸運,也或許是青年的慈禧足夠機靈美貌,在1852年入宮之後,次年就被封為了懿嬪,1856年生下長子,母憑子貴的她又被晉封為懿貴妃。

看起來,這似乎是一個後宮佳麗三千中的一個傳奇,然而,慈禧太后的青年時代卻並不順遂。雖然她作為同治帝的生母,後來被加封為皇太后,名份上,慈禧太后一路上確實是越來越顯貴的,但是作為一個女人來說,她的青年時代可謂悲慘。

慈禧死前遺言: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太監不能擅權

咸豐帝,也就是當時慈禧太后的夫君,在1861年就薨逝了,年僅三十一歲。而這時的慈禧還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女子,就經歷了青年喪夫。

好在自己的兒子足夠爭氣,成為了清朝歷史上的同治帝。同治帝登基的時候只有六歲。一個黃髮小兒如何能執政泱泱大清王朝呢,更何況,當時的清王朝已經內憂外患了。咸豐皇帝薨逝之後,面對風雨飄搖的江山大統,這個久居深宮裡的女人開始走上朝堂,垂簾聽政。

然而,好景不長,同治帝登基執政也不過短短十四載,僅僅十九歲的同治帝就因天花去世了,中年的慈禧太后便又經歷了中年喪子。這在當時女人必須依靠男人的傳統中,慈禧太后雖然聲名在外,卻畢竟也是一個苦命的無依無靠的小腳女人。

同治帝去世之後,由於並沒有留下繼承人,登基的便是同治帝的侄兒光緒皇帝了。光緒皇帝並不是同治帝的正統繼承人,為了保護皇家血脈一脈相承,光緒便被過繼到慈禧膝下作為養子,兩人以母子關係相稱。這個時候的光緒帝年僅四歲。

1875年2月25日,光緒皇帝正式即位。清王朝又再度回到了慈禧垂簾的時代。

慈禧死前遺言: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太監不能擅權

二、慈禧遺言是對自己執政的失望而懺悔?

1873年晚清重臣李鴻章說過這樣一句話:“清廷所處多的環境是數千年一大變局。”在這樣的一大變局的情形之下,正需要一個有權謀、有見識的統治者來帶領中國邁向一個新時代。

而在當時的封建王朝的環境下,這個重任只能落到慈禧太后這個女人身上來。

顯然,在慈禧掌握實政的情況下,中國的轉型是不可能完成的。即使慈禧太后自小便機敏過人,在咸豐皇帝死後垂簾聽政數十載,也對朝廷內外的政事有所見解,也許她是有作為一個皇帝的角度考慮國家政治的能力的。

但是,慈禧太后作為一個封建王朝的女人,她所能觸及到的知識面是非常狹窄的。甚至一度迷戀神佛,更排斥外來的新興的科學知識的引入,將其視之為動搖國政的奇門邪術。

慈禧死前遺言: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太監不能擅權

慈禧太后作為一個封建朝代的女人,也有著非常致命的女人的弱點,愛美,驕奢淫逸,喜歡感情用事。這哪一項放到一個執政者的身上都是一道命門。

誠然,慈禧作為當朝的執政者,被捲入到朝廷中的權勢紛爭來多年,也見識到了有權有勢的利害之處,把權勢玩轉於股掌之間,確實是非一般女子能比的。她執政時期的手腕之鐵血無情,當朝上下的文武大臣無一不敢心悅誠服。

這樣一個鐵血娘子為何在遺言中嚴令女子參政呢?可能慈禧太后在執政過程中,自己也認識到作為一個封建女人的侷限性。就是在封建社會的權力世界,是一個崇尚男子,崇尚武力的世界。這個男權的世界中,女人,哪怕是一個聰慧、有手腕的女人,也難免受到這些觀念的影響。

況且,慈禧執政,並不是她自己主動選擇的結果。她只不過是在時代的洪流下,湊巧變成了當前的最優解。而這些觀念上的矛盾,令慈禧太后後面走的每一步,看似冷酷果斷如男兒一般,其背後隱藏著的是作為一個女人的無奈和糾結。

慈禧死前遺言: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太監不能擅權

嚴令女子參政,這也許是慈禧太后認識到自己作為封建朝代的一個傀儡統治者的失望,自己作為一個女人,艱苦的支撐著腐朽的清王朝的統治,她在當時的父權社會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的侷限性、缺陷歸因到自己是一個女人身上來。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慈禧嚴令女子參政,甚至是一種善良,一種讓當時的傳統女性各司其職,是女人就安心的在家相夫教子,不必非要去做男兒才能做的事的善良。

這在當代看來,這句遺言明顯的是一個父權社會下,不得已而從政,作為封建王朝的犧牲品的女人對自己、對女人的失望。在當代崇尚男女平權的社會環境中,顯然是說不通的,畢竟慈禧太后的侷限性,封建時代的哪一代當朝的統治者身上都不能免除。

三、慈禧遺言另解

簡單的一句話從這樣一個影響了中國如此深遠的執政者口中說出來,必定會有不同的人對它進行不同的解釋。

有從事創作和研究的作家就得出了不一樣的見解。他認為,慈禧是一個狂妄自大的女人,她能夠執政全憑她是古往今來難得一見的政治奇才。

慈禧死前遺言: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太監不能擅權

她認為,自己執政是非常有智慧的,是非常成功的,在這一點上,她絲毫不遜色於男人,甚至哪怕在她執政期間是個男人來操持政治,也同樣做不到她的這步成就。在政治上,她自命不凡,甚至認為自己是一個比男人還要強大的統治者。

而她之所以禁止女子參政,正是認定自己是一個特例,而其他的女人則不同,若是一個普通的女人來執政,怕是隻能把政治搞得一塌糊塗,最後反過來汙衊她這個“始作俑者”。

再者,慈禧太后是一個傳統社會下的產物,她非常迷戀封建迷信,是個有神論者。中國的封建時代是個男權社會,政治上更是男人的舞臺。中國曆代都是反對女子干政的,各個訓令慈禧心中也知之甚詳。

她從內心裡是認為這些訓令是祖宗家法,是不可推翻的。因此她在彌留之際,將要去見祖上的列祖列宗的時候,是心懷畏懼的。

慈禧死前遺言: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太監不能擅權

在一千多年前的武后武則天在即將駕鶴西去,告見列祖列宗的時候,也是害怕的,不敢以皇帝的身份去面對他們。因此在臨死之前,命人給自己換上皇后的外衣,僅留一座無字的碑文。

慈禧太后對武后的心思也是心知肚明,也許她還會暗自慶幸自己做的並沒有武則天徹底呢。畢竟她雖然參政,也不過是垂簾聽政,並沒有冊立自己為皇帝。

這樣一來,慈禧太后頒佈這一道遺詔,便顯得有情可原了。

另則,在慈禧的遺言中還提到了不準太監擅權一事,事實上自大清王朝推翻明朝統治中國起,就嚴令太監參與政治。這是與明末的太監乘權勢為非作歹,導致朝綱一片混亂是分不開的,清王朝自建朝開始就嚴格控制太監的權責範圍,可為何慈禧又重複這句“太監不能擅權”呢?

第一個原因仍然是為了表現自己作為清朝皇室的子孫,恪守家法,嚴於律己的形象,以方便自己在九泉之下拜見祖宗的時候求得一個平穩。

另外一個原因,那可能就是慈禧在末年時期對於身邊的幾個親信太監過於寵信了,甚至會給這些太監放權,這與她明面上嚴格遵守祖宗家法的孝順兒女的形象是相悖的,她在彌留之際,也許也有這一層的憂慮。

慈禧死前遺言: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太監不能擅權

回顧慈禧太后的一生,她是大清後期威嚴煊赫的老佛爺,自從進宮便憑藉美貌和智慧獲得咸豐帝的賞識,自此地位逐節攀升甚至達到了權勢的頂峰,在皇宮的生活更是極度奢侈,更不要說她掌政後的那幾年,更是常人難以想象的奢靡。

就是這樣的一個掌控了晚清權勢的女人,她也不能選擇自己的命運。命運給了她權勢、地位和財富,卻剝奪了她作為一個普通的封建女人的幸福。

慈禧出身貧寒,少年又喪父,後來進宮又經歷了喪夫、喪子兩大人生之憾事。在她的一生中經歷了三個皇帝,後面兩個皇帝由於過於年幼基本沒有任何執政才能,慈禧執政,實則是一種無奈之舉,這是時代為她選擇的命運。

慈禧死前遺言: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太監不能擅權

在新時代,那個封建的吃人社會似乎已經離我們很遠了,然而現如今又有哪個人不是被時代裹挾下前行呢?感慨命運無常的同時,也許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無奈。

每個人一生的功與過,起起伏伏都無從褒貶,慈禧太后也是時代中的一粒沙,只不過這粒沙子被歷史的潮流捧得太高了,所有人都看得到她的醜陋,卻不知她的醜陋的背後是多少血淚和傷痕的累積,也忘記了,哪怕是太后,她也不過是封建王朝的一個犧牲品。

而她最後的遺言,更像是回顧自己的一生所發出的一聲悲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