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後,斯大林為何拒絕德國黃金賠償,而是選擇了“一堆廢鐵”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德國除了被一分為四,由蘇聯美國英國法國佔領之外,還要向同盟國賠償大量經濟損失,尤其是蘇聯,畢竟在蘇德戰爭中,國內死傷人數超過3000萬,大量的資源和工業設施被摧毀,急需一筆資金投入到國內的重建計劃之中,最終協商之後,由德國向蘇聯賠償100億美元的資金,然而斯大林卻果斷拒絕了等價的黃金,而是選擇 了德國境內的“一堆廢鐵”。

斯大林為什麼要這麼做?這“一堆廢鐵”又給蘇聯帶來了什麼?

二戰結束後,斯大林為何拒絕德國黃金賠償,而是選擇了“一堆廢鐵”

戰敗國賠償這個事情太常見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德國就揹負了鉅額債務,但由於當時國際形勢並不穩定,德國國內反而因為這些債務問題導致法西斯勢力抬頭,最終促使了二戰的爆發。為了不重蹈覆轍,美國和蘇聯在制定賠償條約時就考慮到這個問題,再加上當時德國的經濟體系已經被戰爭摧毀,再多的賠償金額也只是個數字而已,只能等待以後的德國去兌現,因此斯大林選擇了更為實際的東西,那就是德國完整的工業裝置體系。

二戰結束後,斯大林為何拒絕德國黃金賠償,而是選擇了“一堆廢鐵”

之所以稱這些為“一堆廢鐵”,一方面是因為這些工業裝置都是鐵做的,另一方面在戰爭中大量的工業裝置被摧毀。當時德國完整的工業裝置並不多,而蘇聯為了將這些裝置運回去,更是動用了幾百列火車,除了蘇聯之外,美國也沒有要德國的賠償,而飽受德國摧殘的西歐國家在1953年與德國簽訂了倫敦債務協定,規定西德無需賠償因為戰爭造成的損失,只需支付戰前債務和戰後衍生的債務,也將原來的債務金額從290億馬克降低到145億馬克,從這些國家的選擇可以明顯看出,蘇聯和美國是吸取了一戰的教訓,避免對德國的過度壓榨導致戰爭情緒的爆發。

二戰結束後,斯大林為何拒絕德國黃金賠償,而是選擇了“一堆廢鐵”

蘇聯在得到大量的工業裝置之後,儘管這些裝置存在老舊,損壞等問題,但是他們的技術核心還在,蘇聯透過對這些裝置的研究迅速掌握了德國軍工產業的技術,直接將德國的重工業生產體系“移植”到了蘇聯境內,這極大促進了二戰之後蘇聯的發展。

在二戰之後,蘇聯出臺了一五計劃,而這些重工業裝置就成為了該計劃的最好執行者,也正是在這一時期,蘇聯的工業產值和軍工產值快速飆升,奠定了未來與美國“較量”的基礎。

二戰結束後,斯大林為何拒絕德國黃金賠償,而是選擇了“一堆廢鐵”

要知道在二戰剛剛結束之時,蘇聯的工業產值還沒有辦法和美國相比較,但是得到這一批裝置之後,蘇聯迅速崛起,但蘇聯在“移植”德國工業裝置的過程中,忽略了德國輕工業的那些裝置,這也導致蘇聯沒有學習到西歐國家的輕工業發展,造成了日後工業體系的畸形。其實蘇聯也並不是沒有想過發展輕工業,但是常年的經濟發展導致輕工業領域人才稀缺,生產經驗和生產裝置也是寥寥無幾,

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當年蘇聯從德國也搬走了輕工業體系和裝置,那麼蘇聯在日後的發展中會不會有所改變呢?

那是肯定的,因為沒有哪個國家會放著先進的技術和裝置而不使用,就算不能發展到與美國匹敵的地步,但是憑藉著德國遺留下來的裝置,養活國內民眾是完全沒有問題的,那麼解決民眾糧食以及生活用品短缺的問題之後,輕重工業的矛盾爭端就沒有那麼誇張了,因此仔細研究蘇聯的歷史,你會發現蘇聯在歷史上有很多次,可以改變國家的工業發展方向,但可惜的是他們都一一錯過了。

二戰結束後,斯大林為何拒絕德國黃金賠償,而是選擇了“一堆廢鐵”

但這絲毫不影響蘇聯的強大,憑藉著龐大的重工業體系,蘇聯的軍工產業迅速崛起,在冷戰時期,蘇聯大量的核武器導彈都是在這些重工業裝置上生產出來的,他們成為了保衛蘇聯的最後一道秘密武器,尤其是到了勃列日涅夫時代。蘇聯在軍工產業一度超過了美國,當年德國這些裝置打下的基礎不容忽視。

二戰結束後,斯大林為何拒絕德國黃金賠償,而是選擇了“一堆廢鐵”

從最後的結果來看,斯大林的選擇無疑是正確的,根據德國當時的情況來看,高額的賠償指不定什麼時候才能“到賬”,而且二戰結束之後,美蘇冷戰格局的對峙讓這筆賠款能否落實都很難說,當時德國主要分為西德和東德,東德是社會主義國家,是華約組織的成員,那是人家蘇聯的小弟,蘇聯不可能要求自己的小弟賠償自己,關鍵是東德也沒那個錢。

那找西德來賠償,美國肯定不願意,畢竟西德能夠發展起來和美國的援助離不開,如果西德進行賠償不就是拿美國的援助償還,美國會“視若罔聞”嗎?

二戰結束後,斯大林為何拒絕德國黃金賠償,而是選擇了“一堆廢鐵”

而且冷戰開始之後,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對立,美國怎麼可能看著自己的小弟用錢去助長蘇聯的囂張氣焰?而在換成大量的工業裝置之後,看似蘇聯人是虧了不少,也沒有獲得一筆資金來建設國內,但是這批裝置幫助蘇聯在短短几年之間建立了足以匹敵美國的工業體系,這其中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

不過美國的做法卻比蘇聯技高一籌。同樣作為戰勝國,美國也拒絕了德國的賠償,但也沒有從德國搬走一個工業裝置,而是在德國境內大肆搜刮科學家,也就是科研人才。二戰時期,德國對境內的猶太人迫害,導致大量的猶太裔科學家逃往美國,這其中的代表人物當然是愛因斯坦,幸虧當時的愛因斯坦早先前往美國,但是他的住宅還是被“洗劫一空”。而在這些猶太裔科學家的幫助下,美國的科技水平直線上升,成為了全世界第一個研製出核武器的國家,從這個時候開始美國開始重視人才,尤其是德國在二戰後期那更是新式武器頻出,這些武器背後的人才讓美國垂涎欲滴,因此美國在德國投降之前就已經制定了回形針行動,主要內容就是將德國境內優秀的科學人才全部轉移至美國。

二戰結束後,斯大林為何拒絕德國黃金賠償,而是選擇了“一堆廢鐵”

德國投降之後,當全世界都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美國的回形針行動開始了,大量美軍攜帶著一份名單進入德國開始進行搜尋,比如馮·布勞恩,美國為了找他派出了一支精幹部隊,要知道此人可是納粹的戰犯,美國在戰後之所以可以快速研究出導彈,火箭,與此人提供的技術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要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全世界有一半的諾貝爾獎得主都是來自於德國,德國除了猶太人科學家特別出名之外,他們本土的日耳曼民族也是優秀的科學家種族,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德國就已經成為了全球的學術中心,大量優秀人才和技術在德國匯聚,為德國培養出了更多的科學人才,而美國把大量的德國科研人才掠奪而走,只給蘇聯人留下了一堆破銅爛鐵。

二戰結束後,斯大林為何拒絕德國黃金賠償,而是選擇了“一堆廢鐵”

對於美國來說,德國的工業體系雖然很發達,但是仍然無法和美國龐大的工業總量相抗衡,而美國真正稀缺的是那些尖端科技,別看美國現在是匯聚了全球最頂尖的科學研究,但歐洲才是現代科學的發源地,美國本土的很多科學家當年也是從歐洲學習而來,二戰之後,美國透過對西歐頂尖科學人才的掠奪,建立起了屬於自己的科研中心,在憑藉強大的資金力量,在全球範圍內形成虹吸效應,將大量頂尖的科學人才源源不斷的吸納到美國,為美國人的科學發展出一份力量,而德國在損失大量的科技人才之後,科學領域甚至出現了斷檔現象,以至於到現在德國都難以恢復到當年鼎盛的的時期。

二戰結束後,斯大林為何拒絕德國黃金賠償,而是選擇了“一堆廢鐵”

主要是因為科學這個領域很獨特,大量的資金燃燒只是科學發展的基礎,更重要的是要有人傳授經驗和不斷探討研究,科學是一個在爭論中發展的過程,最經典的就是波爾和愛因斯坦的爭論造就了量子力學的誕生,就算你極具天賦,你也需要老師來不斷的傳授經驗和教導。

新中國初期的那一批科學人才都是從外國留洋迴歸,如果沒有外國頂尖科學人才的教導,他們天賦也沒有辦法兌現,而美國在聚集大量科學人才之後,那麼有天賦的人變成科學大才的可能性就越來越高,相反在世界其他地方出現天才大家的可能性就越來越小,雖然說科學是需要自己不斷探索前進,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則可以讓你避免很多的彎路。

當年蘇聯作為第一個攻克德國柏林的國家,斯大林居然沒有在第一時間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導致大量的科技人才流失到了美國,最後只能選擇了大量的工業裝置,儘管這些工業裝置也給蘇聯創造了巨大的價值,但是和美國掠奪走的那些人才相比,這些裝置的價值就顯得微乎其微了,不過蘇聯地大物博,人才輩出,本土培養的眾多科學家依然和美國打得難捨難分,在二戰結束之後,美國和蘇聯在多個領域展開了科學競賽,而那段時期也被稱為是人類科學領域的井噴期,大量的科學成就被研發而來。

只是不知道看著蘇聯後期工業比重的失調,如果再給斯大林一次選擇的機會,他會怎麼選擇呢?

二戰結束後,斯大林為何拒絕德國黃金賠償,而是選擇了“一堆廢鐵”

覺得文章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免費的關注,您的支援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