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分兵。敗也分兵——說一說捻軍與曾國藩之間的激烈較量

(一)

成也分兵。敗也分兵——說一說捻軍與曾國藩之間的激烈較量

1865年4月,捻軍在山東曹州高樓寨設伏,一舉殲滅了僧格林沁指揮的蒙古騎兵部隊,獲得了空前的大捷。

此戰勝利後,對於捻軍來說,最佳選擇當然是應該乘勝開展根據地建設,為自己打下一塊地盤,這樣才會有利於今後的鬥爭與發展。

捻軍的首腦們其實也想這麼做,但是在朝著哪個方向進軍的問題上,他們卻產生了嚴重的分歧。

捻軍大多為安徽皖北人。在這個關鍵時刻,捻軍上下都表現出了強烈的小農意識,大家普遍懷土思鄉,都想打回老家安徽,在那裡開闢根據地。

當時的安徽省無論皖南皖北,都由於長期的戰爭而出現了嚴重的人口流失、土地荒蕪的現象,捻軍此時的總兵力十幾萬人,在這樣荒涼的地方其實是無法生存的。捻軍應該進入陝西關中平原建立根據地,或者到四川,哪怕到山東也比去安徽強。遵王賴文光、首王範汝增等原太平軍將領都反對去皖北,但是無奈大多數捻軍將領都想回家,所以賴文光也只能順從大家的心願,帶領捻軍回到了皖北。

結果,實踐證明,捻軍的這個選擇是完全錯誤的。

另一邊,由於僧格林沁的敗亡,八旗綠營系統的部隊基本上覆滅,滿清朝廷的手中已經沒有別的王牌了。因此,慈禧太后沒有辦法,只能是請曾國藩出山,讓他再次擔負起剿滅農民起義軍的任務。

曾國藩此時正在南京擔任兩江總督的職務。他身體多病,精力衰竭,根本就不願意再次帶兵打仗。可是朝廷認準了剿捻的重任非他莫屬,曾國藩沒有辦法,只好勉強接下了這副擔子。

成也分兵。敗也分兵——說一說捻軍與曾國藩之間的激烈較量

朝廷在五月初就下旨要曾國藩出山領兵,但是曾國藩磨蹭到了六月中旬才從南京啟程,接下來又要做一系列的準備工作,實際上到了九月份,曾國藩才正式到達徐州,開始主持軍事行動。這期間有將近五個月的時間可供捻軍利用,可惜的是,捻軍把這個時間給浪費掉了。

對於曾國藩來說,出山剿捻實際上是困難重重,麻煩一大堆,而且都很難克服。

曾國藩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手中無兵。在攻克天京之後,曾國藩為了避嫌,所以主動裁撤湘軍。原本兵力十多萬的龐大湘軍只剩下了兩三萬人。

其實,就算曾國藩不裁撤湘軍,這湘軍也指望不上了。因為在攻克了南京之後,湘軍士兵透過搶掠都發了橫財。大家普遍都是人心思歸,厭戰情緒十分強烈,再也沒有以前那種強悍的戰鬥力了。

所以,曾國藩只能是靠著少數湘軍以及淮軍和綠營部隊來對付捻軍。這樣一來,在指揮上就不能像以前那樣得心應手。這也是曾國藩後來剿捻失敗的主要原因。

除此之外,湘軍和淮軍向來不以騎兵見長,而捻軍恰恰是以騎兵為主,來去如風。曾國藩那套“結硬寨、打呆仗”的做法在捻軍面前無從施展,這同樣是讓曾國藩頭疼的問題之一。

再就是曾國藩自己身體多病。他患有高血壓、牛皮癬、青光眼、神經衰弱等多種病症,一旦發作,苦不堪言。這讓他難以集中精力指揮作戰,兩軍交鋒時屢屢出現漏著,結果最終導致了失敗的下場。

(二)

1865年5月,捻軍開始進入安徽。6月初,捻軍向著雉河集(今安徽省渦陽縣)發起了進攻。雉河集是捻軍創始人張洛行的老家,是捻軍的起家之地。捻軍回到這裡,顯然是想在老家幹出一番名堂來。

雉河集一帶,由安徽布政使英翰率軍防守。6月初,賴文光、張宗禹指揮捻軍主力部隊對雉河集以北的龍山發起進攻,消滅了英翰指揮的綠營部隊數千人,英翰僅率數十騎逃脫了性命。隨後,捻軍包圍了雉河集,開始攻城。

在進攻雉河集的戰鬥中,捻軍暴露出了他們嚴重缺乏攻堅能力的弱點。捻軍由於一直都是流動作戰,所以基本沒有火炮。沒有火炮,在攻城戰時就很難得手。捻軍從六月中旬到七月中旬一直在圍攻雉河集,始終都無法將其攻克。

成也分兵。敗也分兵——說一說捻軍與曾國藩之間的激烈較量

到了七月,清廷的援軍慢慢地到達了雉河集。淮軍的劉銘傳、周盛波等部隊,以及河南、山東的綠營部隊都圍攏了過來。

這時,捻軍的軍糧已經不足,只好放棄了雉河集,改為繼續流動作戰。

此時,對於捻軍來說,放棄進攻雉河集當然是正確的,不過,這個時候曾國藩還沒有到位,清軍還缺乏強有力的集中統一指揮,捻軍應該抓住這個有利時機,爭取集中兵力殲滅一部清軍,這樣對於今後的作戰將會十分有利。

可是捻軍沒有這樣做,他們採取了分兵的措施。七月下旬,捻軍兵分兩路。一路由張宗禹、張禹爵、邱遠才指揮,進入到河南境內作戰;另一路由賴文光、任化邦、範汝增等指揮經河南信陽再次進入魯西南作戰。兩軍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徵集糧草,補充供應。到了十一月底,兩軍重新在河南境內會師。

捻軍的這次分兵作戰雖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是他們實際上是白白浪費了時間,沒有抓住有利時機集中兵力殲滅清軍的有生力量。同時,他們也給了曾國藩從容佈置剿捻計劃的機會。

成也分兵。敗也分兵——說一說捻軍與曾國藩之間的激烈較量

曾國藩在六月決定出山之後,就開始研究捻軍的戰法,到了九月上任之際,他已經拿出了一整套的作戰方案。整套方案的核心就是“以靜制動”、“以有定之兵,制無定之寇”。

曾國藩當然不會像僧格林沁一樣,採取尾追的辦法來捕捉捻軍。他的作戰部署是以點制面,重點設防。

曾國藩將江蘇徐州、山東濟寧、安徽臨淮(今安徽鳳陽臨淮關鎮)、河南周家口(今河南周口市)定為四大要點。在這四個地方駐紮重兵,相互呼應,免去疲於奔命之苦。

與此同時,曾國藩還在四大要點之外,設定了十三個重點防禦區。每個防禦區也有一定的兵力。一旦捻軍進入了某個防區,該防區的兵力就可以在四大重鎮的支援下實施防禦作戰,遲滯殺傷捻軍。

在重點防禦區的民間,曾國藩則實施堅壁清野,組建民團,依靠地方力量來對抗捻軍。

曾國藩也想到了利用天然河流來設定防線,給捻軍來個畫地為牢,讓他們再也無法大範圍機動的方法,並且開始著手實行了。

(三)

曾國藩以山東、河南、安徽、江蘇四省為重點防禦區,以所謂的“四鎮十三區”來對付捻軍的機動作戰。捻軍對此則採取了針鋒相對的措施,他們拋開了曾國藩重點設防的四省,大範圍機動,朝著清軍防禦空虛的湖北北部發起了進攻。

捻軍在11月底於河南境內會師後,很快就掉頭向著湖北進軍,這一招打中了曾國藩的要害,讓曾國藩不禁手忙腳亂,應接不暇。

捻軍的這次進攻還是兵分兩路,分別由賴文光與張宗禹指揮。賴文光指揮他這一路捻軍於1866年1月從河南進入到湖北麻城一帶,與湘軍悍將成大吉指揮的部隊相遇。

成大吉在湘軍中是有名的虎將,當年連英王陳玉成都敗在了他的手下。可是,現在的成大吉已經是今非昔比。他手下的湘軍士兵無人願意打仗,正好又趕上餉銀沒有及時發放,結果一群兵大爺們竟然譁變,在各處的州縣大肆搶劫,隨後一部分湘軍逃散回家,還有一部分人竟然加入到了捻軍的隊伍中。成大吉變成了光桿司令,只能落荒而逃。

成也分兵。敗也分兵——說一說捻軍與曾國藩之間的激烈較量

賴文光指揮著捻軍乘勢前進,接連攻下了黃陂、黃岡等地,兵鋒直指武漢三鎮。

張宗禹率領另一路捻軍,從河南向著襄陽進攻,很快就打到了樊城,開始了攻城之戰。

曾國藩得知捻軍進攻湖北,只好命令劉銘傳率淮軍支援黃州,鮑超率湘軍解救襄陽,同時他自己也從徐州來到了周家口,想要指揮湖北戰場的作戰。

但是,捻軍並不打算在湖北與曾國藩決戰。

三月,張宗禹和賴文光相繼率軍離開湖北,掉頭向東,透過河南,進入山東境內。

四月十一日,張宗禹率軍在山東鉅野安興寨包圍消滅了清軍總兵楊飛熊的部隊,擊斃楊飛熊和參將劉興旺。

四月二十日,張宗禹又在山東聊城消滅了淮軍潘鼎新一部,繳獲了不少洋槍和彈藥。

與此同時,賴文光也率軍東進。他在河南潁州消滅了淮軍劉銘傳手下的黃桂蘭所部,隨後也進入到了山東,於四月下旬,在鄆城與張宗禹會師。

捻軍的這次大範圍機動作戰可謂是給了曾國藩一記當頭棒喝。讓曾國藩嚐到了運動戰的滋味。

成也分兵。敗也分兵——說一說捻軍與曾國藩之間的激烈較量

曾國藩經過反覆斟酌,覺得還是得依靠天然的河流構成防線來防止捻軍的高速機動。他決心以運河、黃河、沙河和賈魯河為天塹,把捻軍困死在一個狹小的區域之內。

曾國藩當時也想到了把捻軍驅趕到運河以東,然後利用運河以東地域狹窄的有利條件,將捻軍聚而殲之。然而,他的這個計劃遭到了當時的山東巡撫閻敬銘的竭力反對。閻敬銘死活也不肯讓捻軍進入到山東中東部未遭戰火破壞的地區,特別重視運河的防禦。曾國藩沒有辦法,只好改為實施把捻軍圍困在皖北、豫東和魯西南一帶的作戰計劃。

(四)

曾國藩想要在運河、黃河、沙河和賈魯河設定防線,實際上也面臨著重重的困難。這些防線要由湘軍、淮軍和各省的綠營部隊分別把守。各路人馬並不真心服從曾國藩的領導,特別是各省的綠營部隊,他們都受到本省巡撫的暗中操控,對曾國藩的命令經常陽奉陰違。因此,曾國藩的作戰計劃執行起來就免不了大打折扣。

其次,當時的賈魯河淤塞多年,很多河段都沒有水;沙河也正值水枯,實際上起不到天塹的作用。這也讓曾國藩的河防計劃難以實現。

1866年9月,捻軍察覺到了曾國藩佈置河防的行動,於是,他們立即採取對策,各路捻軍迅速北上,集中到了河南中牟。捻軍決心突破賈魯河防線,於是,他們首先聲東擊西,派出少量部隊裝出要北渡黃河的姿態,主力部隊在9月24日夜間突然在開封以南的蘆花岡向著清軍發起了進攻。

成也分兵。敗也分兵——說一說捻軍與曾國藩之間的激烈較量

捻軍擊潰了河南綠營的三營部隊,一舉衝過了賈魯河岸邊設定的長牆,越過賈魯河,直奔山東而去。

捻軍突破了賈魯河防線,於10月來到了運河。他們試圖強渡運河,但是沒有成功,於是捻軍又轉而向西,再次進入豫北,又一次集中在了河南中牟。

在賈魯河防線被突破後,清廷頒下了聖旨,申飭了曾國藩,與此同時,朝中也有御史開始彈劾他。這樣一來,曾國藩那張老臉可就有些掛不住了。於是,他憤而上表辭職,同時還推薦讓李鴻章接替自己的職務。

慈禧太后也覺得這曾國藩真的是不中用了,所以便順水推舟地接受了他的辭呈,改為任命李鴻章為欽差大臣,專門負責剿滅捻軍。這樣一來,曾國藩軍事生涯的最後一戰就只能是以失敗而告終,垂頭喪氣返回南京繼續做他的兩江總督。

在曾國藩黯然離去的同時,捻軍也在河南中牟再次分兵,變為東西兩支。西捻軍由張宗禹指揮,進入陝西作戰;東捻軍由賴文光指揮,繼續轉戰中原。

捻軍的這種分兵已經實施過很多次了,效果頗佳。不過,這種分兵只應該在戰術層面實行,在戰略上,兩軍還是要積極配合,集中兵力,爭取多打幾個殲滅戰。這才是捻軍今後立足的根本之所在。

成也分兵。敗也分兵——說一說捻軍與曾國藩之間的激烈較量

捻軍此次分兵,實際上造成了東、西捻軍失去配合,各自為戰的局面,所以是絕對錯誤的。

由於捻軍的這次分兵,繼任的李鴻章得以全力對付東捻軍,同時,淮軍的主力仍在。李鴻章可以充分地利用淮軍來攻擊捻軍,指揮上較為便利。這也是李鴻章剿滅捻軍獲得成功的關鍵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