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洵的《管仲論》,暴露出管仲一個重大失誤,難怪齊桓公下場悲慘

今年的全國高考語文1卷的作文題目,是讓學子們就春秋時期的齊桓公、管仲和鮑叔牙的故事,寫一篇演講稿。

這三位都是著名的歷史人物,曾經管仲和齊桓公站在對立面,他輔佐的是公子糾。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齊桓公)都是齊僖公的兒子,齊襄公的弟弟。齊襄公被公子無知殺死之後,齊國沒有了國君,公子小白和公子糾開始爭奪君位。

蘇洵的《管仲論》,暴露出管仲一個重大失誤,難怪齊桓公下場悲慘

管仲作為公子糾的屬下,曾經射過公子小白一箭。當公子小白繼承了君位之後,在鮑叔牙的推薦之下,不僅沒有記恨管仲,反而任用管仲為相,也就是在管仲的輔佐之下,齊桓公才成了一代霸主。

管仲死後,齊桓公開始重用易牙、豎刁和開方這三個奸臣。齊桓公死後,齊國陷入了“五子爭立”的局面,齊桓公的五個兒子,為了爭當君主,骨肉相殘,齊國陷入了一段極其混亂的時期。齊桓公死後六十七天,都沒有人管,也一直都沒有下葬,後來公子無虧做了君主,才開始著手安排老爸的喪事。

歷來,人們對管仲的評價都非常高,認為他是一位智謀出眾的傑出人才。管仲死後,齊國的混亂局面,似乎也正是印證了這一點。

然而,一千多年後的蘇洵,卻提出來不一樣的看法,他寫了一篇《管仲論》,暴露出管仲一個不為人知的重大失誤,正是因為管仲的這個錯誤,才讓齊國陷入了混亂之中。

蘇洵的《管仲論》,暴露出管仲一個重大失誤,難怪齊桓公下場悲慘

那麼,蘇洵的這篇《管仲論》,說了些什麼呢?蘇洵最重要的觀點,就是“夫功之成,非成於成之日,蓋必有所由起;禍之作,不作於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功業的完成,並不是在成功那一天,才完成的,而是早就開始了各種努力,才會有成功的那一天;同樣,禍亂的發生,也並不是在禍亂髮生的那一天,才出現問題的,而是早就出現了各種根源和預兆。

所以,齊國的易牙、豎刁和開方,能在齊國為亂,其實也是早就開始了。易牙、豎刁和開方,為什麼能在齊國為亂?是因為齊桓公重用他們。堯做君主,舜為輔政大臣的時候,舜流放了四個兇惡的壞人,使他們不能危害國家;孔子做魯國大司寇的時候,殺掉了少正卯。

易牙、豎刁和開方這三個人,早就在齊國朝堂之中了,為了討好齊桓公,易牙殺死了自己的兒子,燉了肉湯給齊桓公吃;豎刁自宮,進宮服侍齊桓公;開方為了討好齊桓公,十五年都沒有回家,甚至連父母去世也沒有守喪。

蘇洵的《管仲論》,暴露出管仲一個重大失誤,難怪齊桓公下場悲慘

管仲也甚至,這三個人做事違背常理,都是為了討好齊桓公,掌握齊國的政權。他為什麼不早點除掉這幾個人?管仲臨死之前,齊桓公問他,究竟誰可以做齊國的相國,管仲不僅沒有給齊桓公舉薦賢士,反而否認了齊桓公提出來的鮑叔牙和賓胥無。天下難道真的沒有賢士了嗎?肯定不可能,這只是因為管仲根本沒有考慮到這個問題。賢士,才是治理國家的根本。所以,管仲並不懂得從根本上來治理國家啊。

管仲跟隨齊桓公多年,對於齊桓公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比誰都清楚。管仲臨終之前,告誡齊桓公,讓他不要重用易牙、豎刁和開方。但他早就知道,齊桓公就是一個耳朵離不開音樂,眼睛離不開美色的人,以前沒有沉溺其中,是因為管仲不斷地勸諫,沒有了管仲,還有誰能勸諫齊桓公呢?管仲難道真的認為,就憑著自己的一句遺言,就能勸阻得了齊桓公了嗎?

蘇洵的《管仲論》,暴露出管仲一個重大失誤,難怪齊桓公下場悲慘

春秋五霸之中,最強大的是齊桓公和晉文公。論才能,晉文公比不上齊桓公;晉文公的大臣們,也比不上管仲;晉文公的兒子晉靈公暴虐,也比不上齊桓公的兒子齊孝公寬厚仁德,但是,晉文公死後,晉國還能稱霸上百年,而齊桓公死後,齊國立刻就風光不再,就是因為晉國有一群老成持重的大臣啊!而齊國能倚重的,也就是隻有一個管仲。

所以,總結蘇洵的《管仲論》,管仲犯下的最大的失誤,就是沒有能給齊桓公推薦更多的人才,而且默許齊桓公任用了易牙、豎刁和開方。

因為管仲沒有能夠給齊桓公推薦更多的人才,而且還縱容齊國有易牙、豎刁和開方的存在,齊國的禍亂,早就埋下了伏筆。管仲死後,齊國立刻就開始混亂起來;齊桓公時候,齊國更是陷入沒人管的狀態,就連一代霸主齊桓公,也以最悲涼的結局,草草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