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齊國討伐趙國,公孫衍缺乏誠信,田盼缺乏遠見

魏國、齊國討伐趙國,公孫衍缺乏誠信,田盼缺乏遠見

公孫衍、田盼想要用魏國、齊國的軍隊討伐趙國,魏君、田侯都不同意。

魏君就是魏惠王,田侯就是齊威王。可能二人當時尚未全部稱王,或都是稱王不久。

推立諸侯為王的操盤手就是公孫衍,“犀首立五王,而中山後持。”(《戰國策 中山策》)

公孫衍說:“我請求兩國各出五萬兵力,不超五個月就能大勝趙國。”

公孫衍此時被張儀排擠,出走秦國來到魏國,被魏君任命為犀首。他可能是為了增強魏國實力,或急於表現自己,而聯合齊國攻打趙國。

但是他的這一做法損害了合縱政策。

齊將田盼聽到公孫衍的話語,想以用兵問題讓他知難而退。

田盼說:“輕易使用兵力的,他的國家更加容易墮入危險;輕易使用計謀的,他自身更加容易墮入窮迫。

您現在說大勝趙國非常簡單,恐怕會有災禍。”

魏國、齊國討伐趙國,公孫衍缺乏誠信,田盼缺乏遠見

公孫衍說:“您太不聰明瞭。魏君、田侯二位原本不想出兵,現在您又說有困難,讓他們心懷恐懼,這樣就不能討伐趙國,我們的謀略也就堪憂了。

假如您直接講容易,兵士已經出境。等到雙方交戰不可開交,魏君、田侯看到形勢危險,又怎麼敢不給予我們援兵呢?”

公孫衍自以為把握住了二位君主的心理。他對田盼,對君主隱瞞。

如果不派援兵,那麼錯誤的成本更多地由誰承擔呢?

田盼說:“好。”於是勸諫二位君主聽從公孫衍的。

公孫衍說田盼“不慧”,其實田盼聽了他的話語,才真得上了“黠慧”的當。

英勇的田盼在這件事上缺乏遠見。齊國的風險價值比魏國要高。

公孫衍、田盼終於得到魏國、齊國的軍隊。部隊還沒有離開國境,魏君、田侯唯恐他們到了趙國會戰敗,調動全部軍隊跟隨其後,最後大勝趙國。

一定程度上,“作戰雙方的數量就決定著勝負。”(《戰爭論》)公孫衍知道他所提出的出兵數量不足以獲得優勢,但是他仍舊要出兵,所以他設法把二位君主裹挾進來,讓他們騎虎難下。

如果二位君王不派援兵,公孫衍、田盼攻趙失敗,他們二人固然可能遭受懲罰,損失最大的還是魏國、齊國。

儘管公孫衍攻趙的計謀順利實現、取得勝利,但是不宜對其缺乏誠信的一面視而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