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火燒藤甲兵,其實並非第一次使用火攻,為何諸葛亮說必損陽壽?

你可以簡單地解釋為小說情節的漏洞,也可以這麼理解,火燒藤甲兵是諸葛亮自己作出來的,本來不必要死這麼多人,所以他得承受代價。

諸葛亮火燒藤甲兵,其實並非第一次使用火攻,為何諸葛亮說必損陽壽?

首先先要明確一點,歷史上的諸葛亮可從來沒有火燒過什麼,所謂火燒新野、火燒博望坡、火燒藤甲兵、火燒上方谷,那都是小說幫他燒的。所以這裡就只能從小說本身來分析,歷史上是找不出原因了。

諸葛亮火燒藤甲兵,其實並非第一次使用火攻,為何諸葛亮說必損陽壽?

從小說來說,之前的火燒,那是為了讓劉備脫險啊,為了逃避曹操的大軍啊,是為了宣揚正義啊,扶保漢室啊,你怎麼說都行,反正是打的曹操,那在小說中,曹操是奸臣代表,燒他的兵不算事。但是藤甲兵不一樣,他們是不服蜀漢管制,並不是窮兇極惡之徒,而諸葛亮本身也有機會避免火燒藤甲兵,殺傷這麼多人,因為自己的失誤才導致最後反而要殺這麼多人,所以要折諸葛亮的陽壽。這算是說的通的。

諸葛亮火燒藤甲兵,其實並非第一次使用火攻,為何諸葛亮說必損陽壽?

容我先折回歷史,歷史上諸葛亮平南中沒有七擒七縱這種事,甚至孟獲都不是蠻王,《三國志》裡都沒有孟獲的記載,只有在非官方的《漢晉春秋》中提到過,孟獲只是在南中有點威望,所以諸葛亮打敗了他,擒了又放,讓他心悅誠服投降,幫助諸葛亮勸說南中的蠻人歸順,之後孟獲也去蜀漢做官了,還是文官。所以沒有七擒七縱,只有一擒一縱這是對的。而小說為了刻意誇大戲劇化衝突,讓諸葛亮來個七擒七縱,其實是不合邏輯的,所以最後只好尷尬收場。

諸葛亮火燒藤甲兵,其實並非第一次使用火攻,為何諸葛亮說必損陽壽?

我個人一直覺得七擒七縱寫的不是很好,至少這段故事不合邏輯,把諸葛亮這樣一個優秀的政治家搞的婆婆媽媽,婦人之仁。設想一下,諸葛亮南征的目的是什麼?是要平定南中。七擒七縱小說裡給出的解釋是諸葛亮要讓孟獲心悅誠服,可這代價也太大了吧?得不償失。首先,寒了將士的心,我們好不容易抓住孟獲,結果抓一次你放一次,累傻小子呢?其次,寒了那些真心歸順的蠻族首領的心,比如洞主楊鋒,擒了孟獲獻給諸葛亮,結果諸葛亮轉身就給放了,這是要幹什麼?不是縱容孟獲找楊鋒報仇嗎?也太不厚道了。實際上,既然你要的是南中穩定,不如殺孟獲一人,換一個聽話的比如楊鋒,立為新的蠻王,這個仗不就打完了嗎?結果倒好,為了孟獲一個人最後不得已燒死幾萬藤甲兵,這不是自己作的嗎?

所以說,從小說來講,諸葛亮損陽壽是他自己的責任,本可以避免的殺戮因為他的失誤而不得不做,責任只能歸咎給他。而對於真實的歷史,就不存在這樣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