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典故:一丘之貉

原創宣告:我是鄭懿,堅信高效閱讀要輸出。點選上方“關注”我,為你分享思維智慧和演講口才的乾貨,助你成長。

典故

楊惲,漢朝人,為官清廉,兢兢業業,前途一片光明,卻因說了5個字而惹怒漢宣帝,兩次入獄,zui後被腰斬而死。

楊惲(讀音“運”)出身顯赫,父親楊敞曾兩任漢宣帝時丞相,母親司馬英是著 名史學家兼文學家司馬遷的女兒。他出生於書香門第,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養,飽讀詩書,學問淵博。

他輕財重義,不在乎物質條件,不追求享受。父母留下的財產不自己私藏,而是分給親戚們,以至於自己過得很清貧。

他還告發與父親有深交的朝廷元老重臣——大將軍霍光的兒子謀反之事,因此加官晉爵,封平通侯。

他任職時廉潔公正、整頓吏治、杜絕行賄,是真心想為百姓辦事,想為國家辦事。

他出身名 門,又天資聰穎、博學廣 聞、勵精圖治、年少有為,只要不出問題,以後的前途一定很光明。

但他偏偏有一個缺點,就是說話太直,只顧自己想的痛快,說得痛快,卻不在意說出去的後果。

有一次,楊惲聽說匈奴的首領單于被人殺了,便說:真是一個昏庸的君王,大臣們都給他想好了治國的策略卻不用,才導致自己白白送了命。

就像秦朝時的君王一樣,專門信任小人,殺害忠貞大臣,zui後亡 國。如果當年秦朝不這樣,可能到現在國家還會存在。

從古至今的君王,就像在同一片山丘生長的貉(讀音“河”)獸一樣,毫無差別,專門信任小人,容納不了忠臣。

他說的時候可能沒想到,作為朝廷官員,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被人觀察。

他的這番話自然被人聽到,然後傳到了漢宣帝的耳中。

漢宣帝聽後有些不爽,心想:楊惲到底什麼意思?是不是話裡有話,說我也是那種信任小人,迫 害忠臣的君主嗎?

可你也不想想,當初是怎麼被提拔上來的?還不是我明辨是非,賞罰分明。你現在有些太忘恩負義,目中無人了!

漢宣帝心裡生氣,對楊惲頗有看法。不久,楊惲就被免職查辦,關到牢獄裡。

後來被釋放,免了官職,成為平民。

楊惲很失意,花錢辦酒席,天天賓客滿堂,飲酒為樂。老朋友孫會宗給他寫了封信,讓他應該好好反省一下,而不是整天借酒消愁。

楊惲回了封信,有對皇帝的怨恨,也有些譏諷孫會宗的話,還有為自己喝酒行為的辯解。

總之,一切照舊,他還是每天喝得爛醉如泥,醒了再繼續喝。

後來,有人向漢宣帝告發,說他驕傲自大,不知悔過,整天就是喝酒。

漢宣帝沒想到楊惲不但不悔過,反而花天酒地,只知道買醉。難道是想用這些舉動,來表示對他的不滿嗎?

因此,又讓人把楊惲抓進牢裡。在搜房時,發現了那封信。漢宣帝看後,果然如他所想,楊惲對他很有怨氣。

盛怒之下,漢宣帝判楊惲大逆不道罪,處以腰斬,還把孫會宗也免了職。

這就是“一丘之貉”的典故,出自《漢書。楊惲傳》,常用來形容臭味相投的人(有鄙視嘲諷的意思);有時也用來比喻彼此屬於同一類。

@鄭在閱讀

看完後,我很感慨。楊惲原本條件這麼好,出身名 門,聰明博學,年少有為,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啊。

就因為說話不注意,才落得這麼悲慘的下場,真是“一句話天堂,一句話地 獄。”不能不引以為戒啊。

生活中,我們做事、說話都要好好考慮一下,這樣做行不行,會不會帶來什麼不好的影響。

電視劇《心居》裡,施源和母親爭吵的很激烈,施源情緒一衝動,就說當初要不是因為你,我高 考就不會發揮失利,就不會上不了好大學,就不會現在混的這麼差。

施源母親沒想到施源會說出這種話,看來他心裡確實是對她有所抱怨。她情緒也激動了,血壓升高,又犯老 毛病了。

施源後悔不已,一時衝動說出了這番話,傷害了母親的心。

其實事情早就過去了,母親也不是故意的,她自己也很自責。現在他說出來,等於又把傷痕掀開來,肯定很疼。

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影響已經造成,收不回來的。

同樣是電視劇《心居》,顧昕的媽媽也是個大嘴巴,想什麼就說什麼。

她看兒媳婦葛玥花錢比較多,就說她不懂得過日子,以前她們生活多麼艱苦等等。

還說葛玥不會做飯怎麼行,結婚後肯定要在家裡面做飯,不能老出去吃,這樣才省錢。

葛玥父親出事後,家庭條件一下子變了。父親的領導職位沒了,大房子也換成了小房子,衣服包包也少買了。

顧昕的媽媽這時候還不嫌事大,仍然對葛玥冷嘲熱諷,說她不再是家裡的小公主了,該換個身份了。

葛玥聽了當然很難受,很委屈。

有這樣的媽媽,婆媳關係肯定不好。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說話做事多思考,想得周到一些,肯定不是壞事

感謝你讀完,如果喜歡,請評論、點贊、轉發。

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在底部留言。

我是鄭懿,堅信高效閱讀要輸出。關注我,為你分享思維智慧和演講口才的乾貨,助你成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