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導演為什麼少拍明朝戲?拍攝難度太大

如果讓大家列舉清代的電視劇,隨便列舉出三四個不成問題,從《康熙王朝》到《雍正王朝》,從《甄嬛傳》到《如懿傳》,再從《康熙微服私訪記》到《孝莊秘史》……真的是不勝列舉。

但是如果讓你列舉明代歷史的戲,想必大家抓耳撓腮也想不出幾部。那麼為什麼中國的導演基本不碰明朝戲呢?

事實上明朝很多的皇帝歷史形象都不太好,這些皇帝的形象甚至影響了後人對明朝歷史地位的評價。

他們在明清史籍中的形象前後也並不相同,雖然有一個演變過程,但是這個演變過程通常也是由好向壞發展。比如明英宗朱祁鎮。在明清史籍中由最初近乎盡善盡美的英主,漸變為功過參半的主,但是最終還是被認定為昏聵、大權旁落的昏君。

中國導演為什麼少拍明朝戲?拍攝難度太大

朱祁鎮

電視劇的拍攝不同於紀錄片,紀錄片需要以客觀公正的角度記錄和拍攝真實的歷史,紀錄片可以只面向一小部分受眾,這些受眾往往具備一定的素養,也能夠也能夠從辯證的去分析。

但是電視劇因為具有娛樂性,其受眾更廣,並且素養也良莠不齊,一段不夠正能量的歷史,可能會對他們產生負面影響,甚至影響觀眾對於整個歷史誤解。

因此,想要拍攝明朝的戲,必須要慎之又慎。

明朝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朝代,讓中國的導演基本上不碰這個明朝戲呢?為什麼他們很少拍攝明朝的皇室劇集?

中國導演為什麼少拍明朝戲?拍攝難度太大

劇照

明朝朝政背景限制

《錦衣之下》在當初上映的時候可謂是大受歡迎,不少人被錦衣衛陸繹圈粉。所以提及明朝,就不得不說明朝監察制度之一——廠衛制度。

不同於《錦衣之下》小說中的錦衣衛陸大人,明朝實際的廠衛雖然在改善明朝吏治與抑制腐敗等方面有著積極作用,但是在隨後的發展中,其加深政治黑暗和抑制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等方面的侷限性也很突出。

如果要拍明朝皇室的戲,這一定是無法繞開的話題,但這一話題對皇帝本身乃至皇室也將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中國導演為什麼少拍明朝戲?拍攝難度太大

《錦衣之下》

錦衣衛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而且在整個明朝錦衣衛也是存在的。除了行使軍事機構的職能,在當時它也是一個特務機構和司法機構,它的產生與加強皇權和皇帝個人的多疑性格密切相關。

元朝末年,綱紀廢弛、貪贓枉法、賣官鬻爵等腐化風氣嚴重,最終導致元朝滅亡。明朝充分吸取元末的教訓,詳細設計了監察法律制度,其中就包括廠衛制度。

明朝的廠衛機構包括東廠和錦衣衛。東廠是明成祖朱棣建立新政權後,由於他對朝臣不信任,便開始大量起用親信宦官。

據史料記載,東廠最高掌權者為欽差掌印太監。最初由司禮監掌印太監兼任,後來又改由司禮監秉筆太監擔任。

中國導演為什麼少拍明朝戲?拍攝難度太大

朱元璋

錦衣衛設立於洪武十五年,是當時的二十六京衛之一。最初和其他京衛一樣,他們主要負責皇帝的貼身侍衛和儀仗,後來添設南、北鎮撫司。南鎮撫司負責法紀與軍籍,北鎮撫司負責詔獄。

北鎮撫司直接對皇帝負責,插手偵查、緝捕、刑訊、監禁、審判等各個環節……除皇帝以外,上至王公貴胄,下至平民百姓,皆在其偵緝的範圍之內。

廠、衛的設立取決於皇帝個人意志,無法定依據和程式要求。

廠衛之間既分權制衡,也相互制衡、爭權奪利。司禮太監提督東廠,而錦衣衛頭目也往往由司禮太監的親信擔任。因此,在宦官專權時,錦衣衛實質上也由宦官控制。

中國導演為什麼少拍明朝戲?拍攝難度太大

錦衣衛劇照

明朝中後期,皇帝對當時直言強諫的言官深惡痛絕,但是非常寵幸宦官,甚至與廠衛聯手打壓監察官員,破壞司法。當監察官員上書揭露權宦的種種罪惡時,皇帝反而會支援權宦,避開三法司,或者直接不移送內批裁決。

最終導致監察官員反而遭受牢獄之災,受到非人的待遇。有時皇帝如果看哪位言官不順眼,或者極度厭惡時,甚至會秘密下令,直接命令廠衛處決。

由於時代的侷限性,明朝監察機構逐漸淪為黨派鬥爭的工具。

廠衛監察在強化明朝統治的同時,也加速了明朝滅亡。拍攝明朝皇室的戲,肯定是不能架空歷史的,因此敏感的廠衛是很難處理的一個部分,而且在歷史的前面,是不好被美化的,所以關於明朝皇室的戲很少,也就不難理解了。

中國導演為什麼少拍明朝戲?拍攝難度太大

廠衛劇照

明朝教育制度限制

在唐朝,宋朝以及清朝前期,以這些朝代為背景的電視劇中,往往會體現主角的才華,突出的詩詞歌賦能力以及文學素養,因為這是我們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需要大力弘揚的。

但是如果要拍攝明朝的劇,往往很難有這些文化的體現,因為明朝是一個以武取勝的朝代,且教育存在腐敗,科舉也不清明。除了廠衛制度突出的弊端,在明朝的教育制度存在很大的問題。研究表明:明朝的教育腐敗主要表現在官學領域;

其主要原因是戰爭導致國家財政拮据、功名的誘惑驅使士子不擇手段、統治者利用八股文禁錮思想、官吏憑藉職權弄虛作假、黨羽之爭敗壞教育風氣和教育體制自身的缺陷;

教育腐敗導致生員氾濫、士風敗壞、朋黨之爭加劇、教育空疏、讀書人思想僵化、社會進步受阻。

中國導演為什麼少拍明朝戲?拍攝難度太大

科舉

這些不足,即使可以在劇中進行一定程度地美化,但是依然是不能抹去的歷史痕跡。

明朝的官學,就是由政府直接出資興辦的學校。因官學與吏治相關,吏治的腐敗必然導致官學的教育腐敗。官學的教育腐敗主要是指國子監、地方官學、社學和科舉的腐敗。

國子監是中央級別的官學,監生完成學業後有機會直入仕途。這種官員選拔制度導致國子監教育腐敗的滋生。監生入學有四大途徑:舉監、貢監、廕監和例監。貢監中的納貢及廕監的腐敗現象尤為明顯。

除了中央級別的官學存在腐敗現象,地方官學也存在。地方官學分為府學、州學、縣學、衛學。

中國導演為什麼少拍明朝戲?拍攝難度太大

國子監

明代地方官學的腐敗主要表現為提學官的腐敗。一些提學官貪圖享樂,一心拉攏權貴,與一些地方豪族建立關係,互相勾結,互相利用,更有甚者公然收取錢財,以權謀私。

提學官還利用職權之便,貪汙受賄,在考試中疏通關係,幫助那些不學無術的世家子弟作弊、助其入仕。

此外,明朝也有科舉制度,但是其科舉制度也存在腐敗。不像唐宋的科舉制度,有很多名人文士或主持,或參與其中的選拔。

洪武十五年明太祖下詔恢復科舉,但科舉成式是在洪武十七年確立。

中國導演為什麼少拍明朝戲?拍攝難度太大

科舉

科舉制度在明代達到鼎盛。一方面,明代科舉的各種規章制度已經相當完善,另一方面其弊病也顯露無遺。讀書人以科舉考試為手段,以謀取高官厚祿為目的,透過徇私舞弊,奪取功名利祿。

隨著科舉考試的產生,科考舞弊層出不窮,作弊的手段也愈發精進。

明代科舉舞弊行為花樣繁多,例如關節、懷挾、傳遞和割卷等,其中以關節最為嚴重。權貴們往往採取攻訐考官等方法,想方設法讓自己的兒子或孫子及第。

這些突出的特點,以及這些弊端不在少數,既然不能規避這些負面影響,所以導演們直接選擇不拍了。

中國導演為什麼少拍明朝戲?拍攝難度太大

科舉

明朝史籍限制

文章的開始分析了明清史籍中對明英宗朱祁鎮的評價的記錄,可以發現,明朝的很多史料等並不是記錄在明朝當朝的,而是由後面的朝代比如清朝的很多人撰寫。

以至於其可靠性就很難保證,因此就缺乏一定的統一性,後世如果需要選擇進行參考,是需要有一定的考量。

但是不可否認,明朝並非一點史料不存在。其實很多朝代也有國史,比如兩晉,南北朝、唐、宋也修有紀傳體的國史。

《明實錄》就是明朝的國史,具有非常大的權威,他是專門記載明代列朝皇帝事蹟的編年體史書,便自然成為強化皇權和加強中央集權制的首選史籍。

中國導演為什麼少拍明朝戲?拍攝難度太大

劇照

《明實錄》是明朝最為重要的史典,在國史中具有高貴地位,是明朝後期對前期所作的具有權威效力的歷史結論,也是關係到一朝君臣流芳和遺臭的千秋大事,所以,一般君主會任命自己最信任的人來撰寫實錄。

主要目的還是為了給自己塗脂抹粉,鞏固其統治地位。

《明實錄》涉及明朝宮闈機密和皇帝的隱私,所以明朝設定了“崇重秘書,恐防洩露”的制度,將實錄藏諸禁中,不會展示給其他的任何人看。

而且明朝明確規定,每次《明實錄》修成之後,底稿是必須要在指定的地方立即燒燬,這個地方就是宮禁中太液池畔的芭蕉園。

中國導演為什麼少拍明朝戲?拍攝難度太大

《明實錄》

那些想透過《明實錄》進行政治鬥爭的皇帝,可想而知,多為非法繼位者。

其中就包括朱棣,當他為乃祖朱元璋修太祖實錄時,燕王朱棣就發起了“靖難之役”,為了美化自己的篡位,朱棣對太祖實錄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修改。

第一次修改,在朱棣篡位後僅4個月的時候,他下詔攻擊建文帝道:“比者建文所修《實錄》遺逸既多,兼有失實。朕鑑之,誠有歉焉。”

由此可以看出,《明實錄》也並非完全可靠,已知的就有進行篡改的,更別說還有秘密進行的了。如果要拍攝明朝的戲,確實很難找到可靠的史料支撐,所以導演也就很好拍攝了。

中國導演為什麼少拍明朝戲?拍攝難度太大

朱棣

總結

綜上,明朝雖然有很多代表性的文化,比如著名的廠衛制度,比如明朝科舉制度中盛行八股文,但是這些制度帶來了太多的弊端和負面影響。

廠衛制度的狠辣,八股文盛行後,士子們變成了刻板、無真才實學的科舉奴僕和十分可笑的學究。

即使有拍明朝劇的,但也有很多觀眾不買賬,比如此前熱播的大明風華,就被吐槽編劇把歷史都修改了。

因此,可想而知,除了拍紀錄片,導演們基本上不願意碰明朝的戲了。

參考資料

[3]孫陽,盧薇。論明朝錦衣衛制度[J]。安陽師範學院學報,2019(06):53-57。DOI:10。16140/j。cnki。1671-5330。2019。06。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