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隻冰壺,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每一隻冰壺,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北京冬奧會冰壺比賽場地及比賽用壺 (視覺中國、新華社)

每一隻冰壺,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我們常常能從美稱中直觀地感受到一些運動專案的特徵,比如被稱為“冰上芭蕾”的花樣滑冰。而冰壺,則享有“冰上國際象棋”之美名,因為它考驗著參與者的體能與腦力,盡展動靜之美感、取捨之智慧。

與許多追求“更高、更快、更強”的競技體育專案不同,冰壺無論是專案還是器材本身都堪稱體育界的“藝術品”。作為一項優雅、考驗技巧與智慧的紳士運動,它幾乎適合任何年齡段的人群參與,因此也被稱為“9到99歲都適合的運動”。

這幅名畫,記錄了400多年前的冰壺運動

每一隻冰壺,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比利時弗拉蒙畫家老彼得·勃魯蓋爾的作品《雪中獵人》,是目前最早記錄冰壺運動的影象

關於冰壺運動的起源,至今仍是一個謎。事實上,關於這一話題的爭論已持續了一百多年。一種觀點認為冰壺運動起源於歐洲大陸,另一種觀點認為冰壺運動起源於蘇格蘭,並且兩者都能找到相關的證據。主張歐洲大陸起源的學者認為:冰壺運動起源於歐洲大陸某個地方,並且這方面可以透過歐洲著名的古代藝術作品所描繪的類似冰壺比賽場景得到證實。

在世界冰壺聯合會官方網站的資料中,最早記錄冰壺運動的影象是比利時弗拉蒙畫家老彼得·勃魯蓋爾。他在1565年創作的作品《雪中獵人》(又稱《獵人歸來》)中,描繪了深冬時節獵人狩獵歸來的場景。這也是歐洲第一幅已知的大雪畫,經常被認為是“小冰河時代”的典型證據,因為1564年到1565年的這個跨年冬天是歐洲人記憶中最冷的冬天。畫中天寒地凍,白雪皚皚,前景處三個獵人在獵狗的陪伴下從叢林歸來,只是這次狩獵顯然並不算成功。其中一人攜帶著一隻瘦弱的狐狸,其他兩個獵人都空手而歸,說明獵物的匱乏和生活的艱辛,而且在其中一位獵人面前還有一串野兔的腳印,可能它已經逃脫或者被獵人錯過了。在畫家的筆下,獵人的腳步顯得十分疲倦,而畫面給人的整體視覺印象是平靜、寒冷和陰鬱。在畫面的遠端,池塘已經結了厚厚的冰層,上面有人在嬉戲玩耍,一部分人在用樣式現代的冰球棒打冰球,另一部分人則在另一塊場地上玩著冰壺。畫作中的冰壺與現代的冰壺器具十分相似,原型底座和細長的手柄清晰可見。

《雪中獵人》屬於老彼得·勃魯蓋爾的一組系列作品,且是該系列中最著名的一幅,現收藏於奧地利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這一系列目前只留存有五幅畫作,分別描繪了一年中不同月份的鄉間場景,據此,藝術史學家一般認為該系列月份作品應該有12幅,與林堡兄弟的12幅《貝里公爵的豪華時禱書》類似,不過也有人認為可能是六幅。老彼得·勃魯蓋爾的長子小彼得·勃魯蓋爾在16世紀末臨摹了《雪中獵人》,這個臨摹的版本目前收藏於東京富士美術館。

事實上,這幅《雪中獵人》在各個領域都產生了長遠的影響。例如藝術史學家馬丁·坎普曾表示,《雪中獵人》是他見過最受歡迎的聖誕賀卡圖片之一。劍橋大學知名考古學家布萊恩·費根的著作《小冰河時代:氣候如何改變歷史1300-1850》中文版的封面也選用了這幅畫。當然,與《雪中獵人》淵源最深的還是影視劇。它是羅伊·安德森的電影《寒枝雀靜》的創作靈感,畫面左上方的樹枝上停著幾隻黑色的鳥兒正是片名的來源,導演藉此要表達“我們的所作所為可以有不同的方式來表達”。這是一部多國合拍的喜劇劇情片,在第71屆威尼斯影展上首映並贏得金獅獎,還獲得2015年歐洲電影獎最佳喜劇電影。此外,這幅《雪中獵人》出還現在俄羅斯導演安德烈·塔爾科夫斯基1972年的電影《索拉里斯星》和1974年的電影《鏡子》、拉斯·馮·提爾2011年的電影《憂鬱症》和阿蘭·坦納1983年的電影《白色的城市》中。

除了《雪中獵人》,勃魯蓋爾1565年完成的油畫《冬景》、傑克格瑞默1575年完成的《冬天》,以及保當斯16世紀末完成的雕刻作品,都記錄了人們在冬季結凍的冰上進行遊戲的場面。遊戲者在冰面上向目標點投擲一圓形物體,並隨物體一起滑行,與現在的冰壺運動十分相似。但也有學者認為,這些作品中所記錄的遊戲都沒有擦冰動作,冰壺的重量也不明確,更像是如今仍在奧地利民間盛行的一種在冰上投橡木塞子的遊戲,並非是冰壺的“祖先”。

手工打造,冰壺石材只來自蘇格蘭這座小島

每一隻冰壺,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冰壺在加工過程中,需要藉助工人的經驗和手感,依靠眼睛和手的完美配合(新華社)

相比於“歐洲大陸起源說”,冰壺源於蘇格蘭有著更多實物的證據。第一部記載著冰壺的手稿誕生於1540年2月,蘇格蘭人約翰·麥克奎林用拉丁文記載了一名叫斯克萊特的僧侶與好友漢密爾頓在冰面上進行挑戰賽的場景。而最早提及冰壺的印刷品則是蘇格蘭詩人亨利·亞當森為紀念一位好友所作的輓歌,其中提到了他對高爾夫、冰壺等運動所作的貢獻。

冰壺最重要的考古證據也來自蘇格蘭。人們早年間在都布萊恩的一個乾涸的池塘中發現一塊砥石(冰壺),砥石明顯經過精心打磨,略呈方形,並且砥石的一側有用來抓握溝槽,相當於現代冰壺的壺柄。砥石重26磅,大約是現代冰壺一半的重量。最重要是上面刻有1511年以及所有者的名字的字樣,這是迄今世界上發現最早的冰壺。

冰壺究竟起源何處如今還不得而知,但無可爭議的是蘇格蘭人發展了這項運動。他們改進了冰壺的裝備,發展了冰壺的規則,並將這項運動輸出到了世界上的許多國家。研究者普遍認為,由於蘇格蘭冬天比較寒冷,人們不得不放棄高爾夫球,轉向這項冰上投石運動,並且很快流行起來。鄰居對鄰居、村莊對村莊,蘇格蘭整個冬天被火熱的冰壺運動所佔據。當時每年舉行全國性的大型比賽,人們從四面八方趕到比賽場地,幾千人在冰凍的湖泊上同時比賽,場面異常壯觀。

蘇格蘭Kilsyth冰壺俱樂部成立於1716年,是世界最早的冰壺俱樂部。當時為了進行冰壺活動,特意人工修建了一個100米×250米的淺水池塘,專門用於冬天的冰壺練習和比賽,並且作為歷史見證,這個池塘迄今存在。

儘管在20世紀傳入北美后,這項運動在加拿大等地的流行程度超過了蘇格蘭,隨處可見冰壺俱樂部——有人這樣形容:在加拿大最多的三個建築物,一個是郵局,一個是銀行,還有一個就是冰壺館,由此可見冰壺運動在加拿大的普及程度。但“發明之鄉”之於冰壺這項運動依然有著無可取代的地位,因為所有比賽級的冰壺石材都只來自一個地方——蘇格蘭西部海面的克里格島。

由於冰壺運動對材質有特殊要求,一是要求其足夠堅硬,二是要求其在低溫條件下不會因撞擊破裂。前者在如今的科技發展下不難實現,難辦的是第二個。在冰壺運動數百年的演變過程中,人們發現,當花崗巖中的石英含量趨近於零時,壺體在低溫撞擊時才不會破裂,而在地球上已知的石材中,只有克里格島上的花崗岩不含石英,具備低溫抗擊打能力。該島距不列顛本島只有16公里,周長僅3。2公里,最高處海拔338米。因其距本島不遠,從16世紀開始,就有人在島上活動,也為發現其石材特性創造了條件。隨著冰壺運動在全球的發展,該島每年的冰壺原石開採量也從21世紀初的500噸上漲到了如今的數千噸,好在距離耗盡還有一個漫長過程,當地專家介紹,“按照現在的開採速度,至少可以挖掘1000萬年。”

雖然石材出於小島,但冰壺成品並非在島上生產,而是運送到距該島50公里的南艾爾郡加工廠,再經由格拉斯哥銷往世界各地。在市場上,一套(16枚)原產自蘇格蘭的高階冰壺價格超過13萬人民幣,普通的也超過5萬元。之所以售價高昂,主要原因在於人工成本。從原石到冰壺成品,一共要經歷開採、塑形、拋光、上彩、加柄等多個環節,除開採環節外,其他環節全部由手工完成。蘇格蘭凱斯石材公司銷售服務經理馬克·卡倫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世界上沒有兩塊完全相同的冰壺原石,因此在加工過程中,需要藉助工人的經驗和手感,依靠眼睛和手的完美配合。”馬克說,生產一套冰壺需要五名熟練工人,耗時三天才能完成,其價格自然不菲。因此,每一隻冰壺,實際上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藝術品”。為了北京冬奧會,凱斯工廠生產了190多個冰壺,然後精選出96個送上賽場。

摘金奪銀,中國成為冰壺世界後起之秀

每一隻冰壺,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在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上,由一壘周妍、二壘嶽清爽、三壘柳蔭、四壘王冰玉組成的中國隊獲得了女子冰壺的銅牌(視覺中國)

冰壺運動第一次在亞洲現身是在二戰前的日本,日本奧委會為備戰1940年札幌冬季奧運會(後因第二次世界大戰取消),將冰壺運動引入日本長野縣,並利用從德國帶回的冰壺器材在長野縣舉行了一場冰壺表演賽。但由於戰爭的原因,冰壺運動並沒有因此得到很好的發展。

中國開展冰壺專案較晚,但進步非常快,是這一專案的後起之秀。1993年我國開始接觸冰壺運動,1995年正式引進這項運動;同年3月,第一屆冰壺講習班成功舉行,冰壺運動第一次進入黑龍江省。

1996年至1998年,第二至第四屆冰壺培訓班舉行,在東北地區掀起了一個學習高潮,並在1997年成功舉辦了全國首屆邀請賽。隨著日本冰壺協會與黑龍江省冰壺運動交流的深入,進一步促進了黑龍江省乃至我國冰壺運動的發展,提高了我國冰壺運動的競技水平,與此同時,黑龍江省冰壺運動隊代表中國第一次走出國門參加世界比賽。

2002年,中國加入世界冰壺聯合會。三年後,我國女子冰壺隊首次在世錦賽上亮相併取得第七名的成績;在2008年世界冰壺錦標賽上,我國女子冰壺隊排名屈居加拿大之後,獲得一枚寶貴的銀牌。同年,男子冰壺也取得世錦賽第四名的歷史性突破,標誌著中國冰壺躋身世界冰壺強隊之列。

2009年是中國冰壺專案最輝煌的一年,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在我國哈爾濱舉行,冰壺專案作為傳統冬季專案被列入其中,我國作為東道主參加男女專案的比賽,並取得女子第一名、男子第三名的成績,這是我國開展冰壺專案以來在國際大賽上取得的最好成績。其後的女子冰壺隊世錦賽上我國冰壺健兒又獲得了一枚寶貴的金牌,使中國冰壺隊一舉為世人所矚目。一壘周妍、二壘嶽清爽、三壘柳蔭、四壘王冰玉幾位選手至今仍在中國體育迷中擁有極高的人氣。

憑藉三年世錦賽的積分,中國男女冰壺隊也獲得了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的參賽資格,並在第一次冬奧之旅中獲得了女子冰壺的銅牌、男子冰壺的第八名的成績。

相關連結

“君子的比賽”

冰壺比賽的場地是一個表面鋪制了冰層的冰道,兩端各有一個相同的營壘(或稱圓壘、壘圈),營壘在每一局後(按擲壺區和標的區)交替使用。每一隊上場四名隊員——一壘、二壘、三壘和四壘(通常為隊長)。每局比賽兩隊隊員交替擲壺,每名隊員可擲兩個壺,共比10局。在圓壘中,位置比對方隊所有冰壺更靠近圓心的壺可計一分,比賽結束後,總分多的一隊獲勝。

在兩壘圓心線之間的冰道上,擲壺後己方兩名隊員可在滑行的冰壺前兩旁刷冰,以控制壺的執行方向、速度和距離。這種刷冰動作配上隊員的喊叫聲,構成冰壺比賽的一個看點。但壺過標的區的圓心線後,只准一名隊員刷冰,此時對方的隊長也可以來刷冰,旨在將冰壺引出壘圈,使其出局。

冰壺有一些獨特的規則,如“最後一壺權”——上一局落後的一隊享有此權,還能再擲一壺。再如有些犯規可由對方隊提出處理意見(視為有效或出局)。

和不少同樣起源於英倫三島且不以身體對抗取勝的運動一樣,冰壺比賽也具備紳士傳統,一直被公認為“君子的比賽”,比賽中必須體現“冰壺精神”(或稱“比賽文化”):不能因對方的失誤而幸災樂禍;不貶低對手;不干擾對手發揮水平;發生非故意的違規後應主動告知對方隊長;如比分相差太大,落後方應主動放棄比賽認輸。還有一個友好傳統:比賽結束後,贏隊向輸隊敬酒。觀看一場高水平的冰壺比賽,是一種賞心悅目的享受。

1998年長野冬奧會開始,男女冰壺終於作為正式的金牌專案出現,在此之前,冰壺都是表演專案。在1924年首屆冬奧會上,英國隊獲得了男子冰壺表演賽冠軍,但當時並沒有頒發獎牌,在2006年才追加授予了獎牌獲得國。

作者:郭超豪

編輯:範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