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諒親率六十萬大軍,為什麼沒能打下洪都呢?

洪都之戰是朱元璋和陳友諒為爭奪天下,發動的鄱陽湖之戰的開端。洪都之戰,陳友諒率六十萬大軍,歷時85天,愣沒攻破僅兩萬守軍的洪都。最終,“鄱陽湖之戰”朱元璋“一戰定乾坤”、大敗陳友諒,奠定了大明王朝開元建國的基礎。那麼陳友諒為什麼沒能打下洪都呢?

陳友諒親率六十萬大軍,為什麼沒能打下洪都呢?

首先、朱元璋用人得當

我們首先看看洪都守將的培植,除主帥朱文正之外還有鄧愈、趙德勝等,都是朱元璋麾下能征善戰的武將元戎!尤其值得一說的是朱文正,這位爺仗著是朱元璋的親侄兒,平日裡吊兒郎當,跟手下的將領關係都不太好,手下人也覺得這位“少爺”是位紈絝子弟。

陳友諒親率六十萬大軍,為什麼沒能打下洪都呢?

可是,戰爭的號角一響,朱文正完全像變了一個人似的。這位爺索性對手下將領說:“我知道你們看不上小爺我,說實話,小爺我也瞧不上你們。但咱這都是恩怨是私怨,有什麼都等打完這一仗再說。咱可以死,洪都城不能丟!”不得不說,朱文正的軍事素養還是相當高的。據史料記載,朱文正麾下的洪都守軍數量本就不多,但是在朱文正的居中排程之下,安排完各門守軍之後,朱文正手中居然還留下了兩三千人的機動預備隊。

陳友諒親率六十萬大軍,為什麼沒能打下洪都呢?

在朱文正與鄧愈等人的完美協同配合之下,陳友諒硬是沒有佔到任何便宜,整整八十五天,洪都城內外屍體堆積如山,可洪都城卻牢牢掌握在朱文正手中。一代梟雄陳友諒使出了渾身解數也無濟於事,最後只得撤圍。與此同時,朱元璋二十萬大軍溯江而上,直逼洪都,不久之後“鄱陽湖之戰”爆發,陳友諒折戟沉沙鄱陽湖。

陳友諒親率六十萬大軍,為什麼沒能打下洪都呢?

其次、陳友諒戰略指揮上的失誤

從軍事的角度來分析,陳友諒率60萬大軍圍攻一個小小的洪都,在戰略上就是一個失敗的策略。也可以說,他的失敗,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戰略指揮上的失誤。當時的背景是這樣的:張士誠圍攻小明王的據點安豐,此地是應天的屏障,救安豐就是保應天。於是朱元璋率主力兵渡江救安豐。陳友諒也是抓住了這個機會,趁江南空虛,親率60萬水陸大軍圍攻洪都。

陳友諒親率六十萬大軍,為什麼沒能打下洪都呢?

如果陳友諒沒有第一時間強攻洪都,而是以小部分兵力對洪都進行牽制,將主力軍放在攻取空虛的應天上,那麼,陷入被動局面的就是朱元璋,受制於張和陳的夾攻。但陳友諒把矛頭對準了小而堅的洪都,導致了數十萬大軍在狹小的地域難以施展,而且沒有派兵固守要塞,可以說連退路都沒有準備。

陳友諒親率六十萬大軍,為什麼沒能打下洪都呢?

屯兵城下,苦戰三個月,勞神勞力,士氣低落。相反,數十萬大軍拿不下一個小小的洪都,這對守城的人來說無疑是一種莫大的鼓舞。雙方相持不下,再加上朱元璋及時回撤,陳友諒便不得不離開洪都了。戰略指揮上的失誤,可以說是他失敗的直接原因。

陳友諒親率六十萬大軍,為什麼沒能打下洪都呢?

再次、洪都城易守難攻

洪都即今南昌,“襟三江而帶五湖”、地勢易守難攻,不利於大兵團展開。更重要的是,朱元璋很早便意識到了洪都的重要性,很早便對洪都城的城牆進行了加固。本就不適合大兵團展開,又易守難攻,陳友諒進攻洪都受挫也是可以預見的,這或許也是陳友諒久攻洪都不下的一個重要原因。

陳友諒親率六十萬大軍,為什麼沒能打下洪都呢?

最後、陳友諒疑心重,為人忌能護短,喜歡使用暴力解決問題。

比如他手下有個驍將,名叫趙普勝,人稱“雙刀趙”。此人原是徐壽輝的部下,陳友諒殺了徐之後,原來的部將有不少人投降了朱元璋。“雙刀趙”曾攻陷朱元璋的軍事重鎮,是個勁敵。為了消滅勁敵,朱元璋手下的劉基運用反間計,不費吹灰之力,陳友諒中計,把趙普勝給殺了。他的這種暴力解決問題的辦法不得軍心,容易導致將帥不和,士氣低落,對穩定軍心沒有益處。

陳友諒親率六十萬大軍,為什麼沒能打下洪都呢?

事實證明,在關鍵時刻,也沒有人願為他賣命。最後他手下的將軍帶領軍隊投降了朱元璋,士兵們對他也不滿,紛紛逃亡,不願再效忠於他。在他的行為模式中,暴力演變成了暴政,沒有仁義道德可講。這也是他不能成功的重要原因。

陳友諒親率六十萬大軍,為什麼沒能打下洪都呢?

綜上所述,小編認為陳友諒之所以親率六十萬大軍也沒能攻下洪都城,是多重因素聯合造成的。或許上天在跟陳友諒開玩笑吧,轟轟烈烈東下與朱元璋決戰,結果卻讓一個小小的洪都城給絆住了,最終落得個兵敗鄱陽湖的慘淡結局。對此大家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