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被蒙冤,是時代的哀歌——《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

英雄被蒙冤,是時代的哀歌——《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

週末好

我是好鄰君

今天推薦一篇劇情片

《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

說實話,這部電影算不上出眾,豆瓣也就8。2分,IMDb7。5分。

但它真正觸動人的,還是整個事件背後反映出來的社會現實,看完後實在是讓人難以平靜。

也許影片聚焦的就是你我這樣的普通人,因此整部電影觀看起來代入感極強,總有一種衝進螢幕打人的衝動。

以下內容涉及劇透

↓↓↓

英雄被蒙冤,是時代的哀歌——《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

影片開始便向我們介紹了主角理查德·朱維爾,他是一個注重細節但是對法律和規則有點刻板的人。

因為肥胖的外表和死板的性格,一生中貌似也沒幾個朋友。

他自己在工作中不太懂得變通,結果屢次被投訴,丟了副警長的工作,還丟了學校保安的工作。

英雄被蒙冤,是時代的哀歌——《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

直到1996年美國舉辦在亞特蘭大舉辦第100屆奧運會,理查德成功申請成為了奧運會上的志願安保人員,相當於協警。

但他是一個特別死板、認真的人,以至於看到任何在集會現場揹包的人都要去詢問和檢視。

偏偏就是他這種較真的性格,還真就查出事來了:

1996年7月27日,他執勤時在公園的一張椅子上發現了一個裝著炸彈的軍用揹包,而當時炸彈附近估計有數千名平民在聽演唱會。

隨後他和現場的警察馬上開始疏散人群,誰知道炸彈卻突然爆炸,造成1人死亡、1人心臟病發作死亡,其餘111人受傷。

但好在理查德發現的及時,這才使得更多的人從爆炸中倖免於難。

就這樣,這個大半輩子都無人知曉的胖子突然成為了國家英雄,全國各地的媒體開始爭相報道他的事蹟,甚至當天就有出版商找上門來表示可以為他寫書。

英雄被蒙冤,是時代的哀歌——《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

不過,理查德的這個英雄卻只當了三天。

因為亞特蘭大的當地主要日報《亞特蘭大憲法報》突然發表一篇文章表示理查德被認為是FBI的頭號嫌疑人,正在接受調查。

本來奧運恐襲+平民英雄就已經是爆炸性新聞了,結果突然再來這麼個反轉,各大媒體馬上跟進轉載,分分鐘使得這篇文章成為爆款。

該文章的主要撰稿人女記者凱西·斯克魯格斯也一躍成為了報社的英雄。

報社的所有人開始為她鼓掌歡呼,但是卻沒有一個人去質疑文章內容的真實性。

跟進轉載的媒體也絲毫沒有去進行過哪怕一丁點的實地調查。

英雄被蒙冤,是時代的哀歌——《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

更要命的是,FBI也確實真的在懷疑理查德,並且已經展開調查。

按常理講,這樣的調查確實沒什麼問題,例如兇殺案中首先在現場發現屍體的人或者縱火案中最先到達火場的人都是警方的重點排查物件。

因此我們也可以看到一開始理查德對於警方的調查和懷疑特別能理解,因為他也曾當過警察,知道這都是固定流程。

英雄被蒙冤,是時代的哀歌——《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

但是FBI這幫孫子,調查著調查著就開始把個人情緒加進來了。

因為根據犯罪心理側寫師的推演,理查德的形象完全符合一個罪犯的特徵,簡直不能再符合的那種。

1。 白人男性,社會較底層;

2。 大齡未婚,與母親同住;

3。 有“警察幻想”,還被警隊開除;

4。 家裡藏有大量武器;

活脫脫一個標準的美國loser形象,人到中年還始終沉浸在“中二的幻想”中,想要藉助這次爆炸事件成為英雄。

於是就憑著這麼個“犯罪側寫”,在沒有任何直接證據的情況下,FBI開始對理查德進行非法監聽、跟蹤以及各種誘供。

英雄被蒙冤,是時代的哀歌——《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

整個調查過程,理查德從一開始的各種配合到最後開始逐漸產生了自我懷疑和逆反心理。

因為他認為眼前的這幫警察都是算是自己的同事,能配合的他都會盡力配合。

然而在FBI眼裡,理查德儼然已經就是個罪犯了,他們並不想去調查任何其它的炸彈嫌疑人,只是一味把所有精力放在了逼理查德認罪上面。

雖然最終他在律師朋友的幫助下成功洗脫了嫌疑,但他對這個社會已經哀莫大於心死了。

他一直想成為一個FBI探員,但如今FBI探員竟然都是這樣的,憑感覺抓人,我想沒有什麼比夢想破碎更能打擊人的了。

英雄被蒙冤,是時代的哀歌——《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

美劇《犯罪心理》的大熱帶火了“犯罪側寫”這個新詞,我記得國內也有類似的作品,比如《心理罪》。

在這些作品中,從犯罪現場對罪犯進行心理側寫被描述得神乎其神,彷彿只要有了側寫報告就算是破案了。

但現實不是小說,同時符合“犯罪側寫”的人可能有很多,而且側寫報告也並非是萬無一失的,這隻能作為輔助手段,並非是唯一手段。

側寫報告也無法作為法庭上的直接證據。

英雄被蒙冤,是時代的哀歌——《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

電影中,理查德在面對FBI時說得那段話特別值得深思:

“我曾經以為聯邦執法部門是一個人渴求的最高使命。

但我不確定自己現在是否還這麼想,特別是在這一切發生之後。

那天晚上我只是盡了職責,也因此讓一些人倖免於難。

你覺得下次安保人員再看到可以包裹的時候,他或者她還會上報嗎?

我不覺得。

因為他們會看著這個包裹,然後想:我是否會成為下一個理查德·朱維爾?

這樣還怎麼保證人民的安全呢?”

我想這也正是東木老爺子想借這部電影對媒體和執法機關說的話。

英雄被蒙冤,是時代的哀歌——《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

因為事件的不少親歷者都還在世,因此這部《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拍攝得極還原。

理查德在經歷了FBI和媒體88天的調查後最終擺脫了嫌疑。

雖然洗脫了罪名,但在美國政府和美國媒體這兩大勢力的夾擊下,理查德仍然是普通人心中的頭號嫌疑人。

直到2003年,爆炸案的真兇埃裡克·魯道夫因其它罪名被捕,在辯訴交易中他供述了在亞特蘭大奧運會中的罪行,朱維爾身上的汙名才徹底清除。

英雄被蒙冤,是時代的哀歌——《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

事實上,這部電影的英文原名只是叫做

Richard Jewell(《理查德·朱維爾》)

,但國內在翻譯電影名字的時候卻翻譯成了《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

不知道翻譯片名的譯者是不是有意的,因為電影中最後理查德確實洗清了罪名,並不能算是悲劇結尾。

但我想說,這個譯名簡直是

太貼切了!

因為國內真的發生過這樣的事情,而且事件影響至今。

這便是2006年末發生在江蘇南京的“彭宇案”。

英雄被蒙冤,是時代的哀歌——《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

南京市民彭宇陪同一名老太太去醫院檢查,結果被老太太以及其家人認定是肇事者被告上法庭。

鼓樓區人民法院受理了此案並判定彭宇敗訴。

該法院法官一句“不是你撞的你為什麼要去扶”(此處存疑,也有認為這句話不是法官所說,而是媒體杜撰的)被社會廣泛討論。

從此“扶老太太”成為了一個奢侈的詞彙。

該案的影響不可謂不大,甚至有人覺得這個案件使得國內道德倒退了至少50年。

有沒有50年我不知道,但我必須承認最起碼現在我如果在路上遇到了類似的事情,我是不敢去扶的。

但如果換做是這個事件之前,我想應該會扶,畢竟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扶老太太過馬路”。

在兒時的笑話寶典中,小明還曾經多次因為“扶老太太過馬路”而遲到呢。

英雄被蒙冤,是時代的哀歌——《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

難道這個案子發生之前就沒有人撞老太太嗎?

或者說這個案子發生之前就沒有老太太訛人嗎?

並不是。

但那些個別的案例對社會都沒有造成過如此大的影響。

其實,到現在為止,在這個案件中,

彭宇到底有沒有撞人已經不重要了,

老太太到底有沒有訛人也已經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處理此案的法官將彭宇對傷者的救助行為作為證據來採納,如此草率的判定不僅不符合《證據法》而且還導致了從此之後沒有人再敢去救助傷者。

這不得不說是整個人類文明的哀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