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這些提樑壺,你就知道古人的腦洞有多大了

提樑壺最大的特點還是梁,在壺身的上方,拿起的動作為“提”,而比較類似的執壺則在壺身的一側,動作稱為“執”,意思是比較鄭重的拿著。

看看這些提樑壺,你就知道古人的腦洞有多大了

明隆慶 青花雲龍提樑壺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

造型比較普遍一點的壺,除了提樑和壺身外,還有進水口,通常會有蓋子,以及出水嘴,大致由這四個部分組成。

(一)定窯喜歡在樑上做“文章”

看看這些提樑壺,你就知道古人的腦洞有多大了

北宋 定窯瓜式提樑壺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

這件定窯的瓜式提樑壺是“十”字梁,模擬的是瓜蔓,提樑與器身相接處貼飾瓜葉三片,葉呈菱形或三角形,各押印紋理。

而壺身較矮,有六稜,模擬瓜身的造型,六稜圓瓜形矮圓壺身。小短流為了不“齣戲”,似乎藏在瓜葉之下,十分生動。整體上體現了瓜葉相生相伴的巧思。

看看這些提樑壺,你就知道古人的腦洞有多大了

定窯白瓷瓜稜形藤條式提樑注壺  阜新市博物館

相比之下這件提樑壺雖沒有前者造型上的豐富創意,但在提樑的造型上模仿了藤條的樣式,也可以說是別出心裁了。

(二)耀州窯喜歡在零件上做“手腳”

看看這些提樑壺,你就知道古人的腦洞有多大了

北宋耀州窯鳳紋龍首提樑壺 高21釐米 直徑15。2釐米 薩繆爾·彼得斯1926年饋贈紐約 大都會博物館

這件提樑壺壺口較小,沒有蓋子,估計是遺失了。壺嘴為雕刻的龍首,龍身由龍首後面向上拱起,跨過壺口在壺身的另一邊貼塑在壺身上,形成一個圓弧形的提樑,上面騎坐著一個可能是駕馭祥龍的仙人(乍一看以為是猴子)。

壺身滾圓,像個皮球,最突出的是這個壺有三隻“腳”,即壺身下方三個獸首狀的壺足支撐著,但微微向著壺嘴的方向傾斜。可以說造型相當奇特了。

看看這些提樑壺,你就知道古人的腦洞有多大了

北宋 耀州窯青釉提樑倒裝壺

當然說到耀州窯,不得不提黑科技倒裝壺,前面的壺蓋雖然不在了,但進水口還在,而倒裝壺乾脆搞了個假蓋子,也就是說壺身和壺蓋是一體的,所以怎麼進水就成了迷,這其中的原理以後再講。

倒裝壺又稱為“三王壺”,得名源於造型,提樑是鳳首,而壺嘴為一對子母獅,加上壺身的刻花牡丹,分別對應了“百鳥之王”“百獸之王”和 “百花之王”。

(三)最奇葩當屬“遼人”四不像

看看這些提樑壺,你就知道古人的腦洞有多大了

遼白釉人首摩羯形提樑注壺 赤峰市巴林右旗烏蘭套海蘇木出土 內蒙古博物院藏

這似乎也是提樑壺,說似乎是因為造型真的很驚人。

首先壺的前端為一個女孩形象,也算眉清目秀吧,胸前抱著螭首造型的出水口,當你認為這是個人的時候,壺身卻魚的形象,有鱗片,有微微上翹的魚尾。但魚身上明顯又有一對翅膀。

注水口為蓮花形,而提樑為拱橋形,較短,連線少女頭部和魚的尾部。

看看這些提樑壺,你就知道古人的腦洞有多大了

宋代定窯鯢人首魚身形提樑壺 大英博物館藏

這件器物與上一件造型基本類似,可以想見,遼代的瓷器受到北方定窯等窯口的影響比較大。

在造型上突破常規,體現了一種創新精神。如果在胎質、釉色、裝飾技法上難以突破,不如另闢蹊徑,在常規造型上下功夫 ,往往事半功倍。

如果你喜歡,歡迎關注、點贊 、收藏,給我持續更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