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都是皇帝,可稱號卻差那麼多,這到底是為何?

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有過很多皇帝,但是為什麼他們的稱號都不一樣呢?差別還那麼大。

在夏朝時期,君主都是被稱為“後”的,商朝開始稱帝,而周天子又稱“王”,直到秦王嬴政統一中國後,創立了“皇帝”這個稱號,所以他算是我國第一位真正的皇帝。

皇帝是我國的最高統治者,也代表天地的意思,而天地,乃萬物之主。

明明都是皇帝,可稱號卻差那麼多,這到底是為何?

秦王認為自己統一了六國,連三皇五帝都比不上他,必須改個稱號,不然無以稱成功,傳後世,就這樣有了皇帝。

而皇帝稱號的不同,是因為諡號,廟號的不同。

本來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廟號,但是每個皇帝都有諡號,唐朝以前的皇帝大部分都用諡號,從唐朝之後,大家就都有廟號了。

明明都是皇帝,可稱號卻差那麼多,這到底是為何?

像西漢的皇帝劉盈被稱為漢惠帝,劉恆被稱為漢文帝,他們的諡號都很短,到了唐朝以後,諡號就越來越長。

像李淵就被稱為“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本來他的諡號是太武皇帝,廟號是高祖,聽起來簡單好記,但在上元元年農曆八月,先改上尊號為神堯皇帝,之後天寶十三載又改成了“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真的是很難記。

明明都是皇帝,可稱號卻差那麼多,這到底是為何?

而李世民也是一樣,他的別稱有唐太宗,天可汗,後來諡號也被稱為“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跟他父親的字數都一模一樣。

不過他在歷史上還是很偉大的,開創了“貞觀之治”。

在唐朝之後,皇帝的諡號只有越來越長,沒有越來越短,其中,可以成為冠軍的就是清代努爾哈赤了。

明明都是皇帝,可稱號卻差那麼多,這到底是為何?

他的諡號竟長達25個字,感覺一口氣都念不下來,他的諡號叫作“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不得不說,真的是很秀了。

不過,玩笑歸玩笑,命諡的用字,有特定的規範,不能隨意用字,也不可對立諡之字任意解釋的。

在最早的《逸周書,諡法解》中,每個字都有它特定的意義。

明明都是皇帝,可稱號卻差那麼多,這到底是為何?

皇帝的諡號是在嗣位皇帝的參與下得到的,末代皇帝的諡號由下一王朝的帝王追贈,像上面寫的李淵的諡號就是李隆基改的。

在歷史上,諡號本來是從一個字開始的,慢慢發展的越來越多,從武則天開始,就有了皇帝生前自己疊加的習慣,只能說,諡號都成了褒義詞的堆砌,失去原來的意義了。

文中圖片均來源於網路,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絡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