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的檢查方法

成人肝血管瘤是最常見的肝臟良性腫瘤。隨著人群健康體檢的普及和影像學檢查手段的進步,其檢出率日益增多,致使愈來愈多的肝血管瘤患者需要診斷與治療。

肝血管瘤的檢查方法

肝血管瘤的診斷目前主要依賴於影像學檢查。多種檢查手段的聯合應用,可極大提高肝血管瘤診斷準確率。其中常規首選超聲檢查,再結合CT、MRI以及DSA檢查等綜合判斷。肝血管瘤可有典型和不典型的影像學表現。超聲、CT和MRI檢查的肝血管瘤診斷準確率分別為61%、77%和92%。對疑似患者常規進行多普勒超聲加超聲造影、MRI或CT檢查可提高診斷準確率。在有乙型肝炎病史或肝硬化的情況下尤其應注意不典型血管瘤與血供豐富肝癌的鑑別,以及不典型血管瘤與肝轉移瘤的鑑別。

1、腹部彩色超聲檢查

是首選的影像學檢查方法,腹部超聲檢查診斷肝血管瘤有很高的靈敏度。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通常為周邊型血流訊號,大血管瘤內部以低速靜脈血流為主,很少見動脈頻譜,即使偶見,血流阻力指數均低下。對影像學表現不典型的患者,可考慮選擇肝臟超聲造影檢查。典型的血管瘤超聲造影表現為動脈期周邊結節狀或環狀強化,隨時間延長,增強範圍逐漸向中心擴充套件,病灶在門靜脈期及延遲期仍處於增強狀態,回聲≥鄰近正常肝組織,這種“快進慢出”的增強特點與CT檢查增強表現類似。有部分非典型肝血管瘤在超聲造影上表現為低迴聲。

2、CT檢查

常規採用平掃+增強掃描方式,常用對比劑為碘。CT檢查表現為:

(1)平掃呈圓形或類圓形低密度影,邊界清晰,密度均勻。

(2)增強掃描動脈期病灶邊緣點狀、斑點狀、半環狀、環狀強化,密度與主動脈接近。

(3)隨後的門靜脈期對比劑向心性擴充套件,強度逐漸降低。

(4) 延遲掃描病灶呈等密度完全充填,與肝臟密度相同,病灶越大等密度充填的時間越長,一般>3 min,“快進慢出”是其特徵。

(5)少數動脈期整體高密度強化,多見於<3 cm 的病灶。

(6)部分病變中央由於血栓形成、瘢痕組織或出血而出現更低密度區,對比劑始終不能填充。

3、MRI檢查

常規採用平掃+增強掃描方式,常用對比劑為二乙烯三胺五乙酸釓。其在肝血管瘤的診斷上靈敏度和特異度最高。T1 加權成像呈低訊號,T2加權成像呈高訊號,且強度均勻,邊界清晰,隨回波時間延長,訊號強度遞增,在重T2加權成像其訊號更高,稱為“燈泡徵”;瘤內的血栓、瘢痕組織在T1、T2加權成像均呈更低訊號。MRI檢查動態掃描的增強模式與CT檢查相似,呈“快進慢出”。肝細胞特異性造影劑釓塞酸二鈉增強MRI檢查在肝膽期可發現直徑<1 cm的血管瘤,並能提高其診斷準確率。T2加權成像時間的延長是成人肝血管瘤的特徵。T1加權成像弱訊號、T2加權成像高強度訊號是與肝癌鑑別的重要特徵。

4、DSA檢查

較少用於肝血管瘤診斷。若瘤體巨大則出現“樹上掛果徵”。動脈期早期出現,持續時間長,可達20 s甚至更長,呈現頗有特徵的“早出晚歸”。DSA檢查在鑑別腫瘤性質(良性、惡性) 或並行栓塞治療時有較好的應用價值。

無症狀患者應結合2~3種影像學檢查綜合判定。有症狀患者結合臨床表現及2~3種影像學檢查,一般均可診斷,但應常規行MRI或CT增強掃描檢查,以區別小血管瘤與小肝癌,多發血管瘤與肝轉移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