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努力能否突破階層——以社會學視角淺談階層意識

你的努力能否突破階層——以社會學視角淺談階層意識

我們所生活的這個社會是一個階級社會,也是一個階層社會。我認為要充分了解階層,首先需明確概念,階層不同於階級。階層是社會學概念,如中等收入階層代表的是一個收入群體,階層是以個人所擁有的財產、權力和聲望的高低來劃分的;階級更多的是一個政治學概念,它往往帶有一種對抗性的矛盾,如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

中國有句古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只有有人存在的地方才會存在社會分層,中國古代就有所謂的三六九等,而且這個存在的人還得是“社會人”,像那些自幼脫離人群的野人、狼人就沒有社會分層。社會階層的出現根源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隨著生產分工的細化,從事各種生產活動的人群聚在一起,形成一個個社會群體,如農民,漁夫,獵人等。但這還並不是完全意義上的階層,由於社會財富的日益增長且更多地聚集在少數人的手裡,使得這些少數人能夠利用手中的經濟資源去獲取或交換政治和社會資源,從而達到長期佔有穩定資源的目的來維持自身的既得利益,並透過血緣關係延續給子孫後代。這些既得利益者透過社會權力建構有利於自身發展的一系列政治經濟體系,使社會階層固化,王侯的兒子還是王侯,農奴的兒子只能是農奴,如西周時期的世卿世祿制、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

然而,沒有人願意永遠當窮人,永遠當被剝削者,統治者對財富權力傳之萬世的幻想也終究是南柯一夢。一旦社會穩定的天平被傾斜,政治生態被打破,就容易引起社會制度和社會階層的變革,從而導致社會系統的重構,使社會穩定的天平朝著另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發展。就像中國古代王朝的每一次改朝換代,都是一種利益的重新分配,統治階層由於昏庸無道的統治最終輪為階下囚,而社會底層則透過不斷地沉潛積蓄最終實現了階層的上升流動。然而每次改朝換代都沒有改變總體的資源格局,好比幾個人分一個蛋糕,蛋糕就那麼大,人又那麼多,每次都有人分的多有人分的少,並沒有從根本上將蛋糕做大,這就註定了階層的侷限性,即不平等的階層劃分始終隱藏著矛盾與衝突。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而上層建築要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人類從採集經濟,漁獵經濟,農耕經濟再到工業經濟和資訊經濟,每一次經濟結構的變革都伴隨著上層建築的調整,進而影響到社會階層的發展。經濟結構的變化又會影響到產業結構的格局,產業結構由簡單綜合性逐漸複雜精化,而產業結構又與就業結構相對應,一二三產業的技術革新和需求變化直接影響就業結構的調整。當有的產業逐步走向衰落或消失時,會導致從事這類產業的人轉行或失業,如果無法控制這一趨勢,將會使階層流動失去活力,社會互動容易朝著不好的方向演進,如人工智慧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劇烈分化,會超乎我們的想象。

而計劃經濟時代,一切經濟發展以國家政策為導向,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採用統一分配的方式,但由於人口的增多,往往不能滿足需求。當時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之間的階層流動性極差,連人口流動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城市戶口的人能夠進入國企,享受“鐵飯碗”的待遇,而農村戶口的人不論多麼優秀,依然只能回鄉務農,這就不利於階層的流動,不利於透過自身的努力實現階層跨越。

在中國古代實現階層跨越,最重要的途徑便是科舉制。唐太宗有一次去視察科舉考試的地方,曾感慨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可見科舉制對於當時的士人是有很大的吸引力的,不管文臣武將,透過科舉上升為上流階層,是當時人看來最有效的途徑。“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春風得意馬蹄疾,一夜看盡長安花”,儘管也有透過其他諸如造反起義等暴力手段實現階層流動的,但科舉一直是窮苦人家最理想的晉升方式,哪怕名額再少,也要十年寒窗以求金榜題名。透過科舉制,給予了社會階層流動的機會,也維持了很大程度上的社會穩定,因為科舉讓底層的人看到了實現階層跨越的曙光。

在現代,教育仍不失為實現階層跨越的一支強力棒,比如高考制度,高考是最划算最公平的可以選擇未來生活的權利,因為它可以跨越階層,可以對抗後門與關係。特別是普通家庭的孩子,不論出身在農村還是城市,長相平庸還是出眾,社交能力強與弱,家裡是否有錢有權,只有成績這一條標準。雖然很多人都在吐槽高考制度的不合理,但再也找不到比高考更公平的競爭了。然而,在應試教育的背後,是更多的社會資源掠奪。且看如今生活在北上廣深等大城市的高薪和精英階層,他們有能力有資源讓他們的孩子接受更加優質的教育,給孩子請家教輔導,去貴族學校上學,以及享受國內頂尖教師“獨創”的速解技巧和方法,以致於教育資源不是所有人平等享有,教育壟斷和教育分層成為這些大城市裡面高薪和精英階層實現階層傳遞的一種方式,這就是大城市裡階層固化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

社會的主流價值、意識形態以及多元的價值評價體系,會對不同的階層文化產生不同的影響,進而影響整個階層的狀態。有時候,社會精英階層一邊啃著心靈雞腿和心靈雞胸,一邊為我們送上了心靈雞湯,說人生的價值並不在於你掙了多少錢和外在是否美。窮人可以有幻想的權利和勇氣,只是階層之間天大的差距,不是靠個人努力就可以拉近的。很多人在高考多年後出去找工作,才明白為什麼父母對他們高考抱有那麼殷切的希望,原因就是他們深知處於階層社會中弱肉強食的無奈。每個階層都有每個階層的歡樂與痛苦,而這個世界上最苦最累的那波人,往往痴迷於從一個階層爬到另一個階層,而為了先於他人或爬到更高的階層,他們往往只承受了那個階層的痛苦,卻沒有時間享受那個階層的快樂。不同分層的人,因為他共享價值觀,資訊和認知水平,所以他把握這個世界的能力是不一樣的。精英階層有精英階層的文化,草根階層也有草根階層的文化,中間還有中產階層、小資階層等,文化背景不同,階層期待不同,結果一般也不同。

我曾看過一份調查報告,用一張A4影印紙,從底部往上每隔一釐米就畫一道槓,每一道槓代表財產5萬歐元,整張A4紙畫完大概代表150萬歐元,摺合人民幣1000萬多一點,以德國為例,99%的德國人財產都可以用一張A4紙把它涵蓋了,而剩下的1%,就出了A4紙繼續畫,而德國的富人大概在出了A4紙3。5公里的地方,這就是它的貧富分化的狀態。而在我國,雖然貧富分化沒有像西方國家那麼嚴重,但社會結構仍然呈現出一個碩大的金字塔型,小部分的社會群體佔據了大部分的社會資源,他們可以憑藉手中的資源變更社會角色,提高社會地位。這就促使上流階層可以透過各種途徑維持階層地位,而下層的人想往上攀登,更加是困難重重。既然有了社會分層這種社會設定,一定有其內在的功能,它可以維持社會秩序、整合社會關係、保證社會正常執行和功能發揮,儘管這種社會設定在很多人看來並不合理。但我們也不必因此過於悲觀,正所謂“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

或許我們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太多的不同,家庭、成長環境、教育背景塑造一個人的性格談吐,也決定了社會階層,情感共鳴的基礎在於性情和三觀的相合,這是不在一個社會階層上的人難以產生的。可能有人會因自身所處階層的原因感到一種優越感或壓抑感,會因階層向上流動受阻而妄自菲薄。而我覺得就算社會階層再固化,也總有人能夠實現階層跨越,因為他們願意努力,願意爭取,願意等待,善於把握機會,敢於挑戰階層困境。

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說過一句話:“人是懸掛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如果意義之網一旦坍塌,你掉落下來之後,那就是一條肉蟲子。”人生的成就度不在於誰站的階層高,而是在於如何充分地利用人生這百年去享受,無論是物質上的還是精神上的。畢竟這就像一場有時間限制的遊戲,痛苦與歡樂在一個個模式下有著不同的數值。既然遊戲必將終結,我們要做的,就是按照自己的人生,收穫痛苦,享受快樂。有時候可怕的不是階層固化,而是你內心的絕望和無力感;可怕的是你以階層固化為理由,放棄了自己的努力與奮鬥,否定了自身所處階層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