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外界一刺激,就開啟抽風式自虐

在2021年的裁員潮中,一群35+的職場中年人在瑟瑟發抖。

而2009年的美國次貸危機剛剛結束時,這群中年人還是菜鳥,剛剛步入職場。

那時候肯定沒幾個人會想到,十二年後的一天,自己會像當初電視裡抱著紙箱落寞離開的職員一樣。

其實,故事的結局早已在這十年中寫好,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河堤也不是一天潰敗的。

1

“現世安穩”的局你破對了嗎?

網際網路是前年裁員的主力軍,一個朋友是大廠員工,大廠的工作流程完善。

她在同一個崗位上好幾年做著幾乎差不多的事情,把持長長流程上的一環。

沒有功,也沒出過什麼錯,“現世安穩”也讓她沒有急切改變的願望。

然而,就在年前就接到公司要架構調整的訊息,薪資不低、貢獻不大的員工成了重點關注物件。

拿了N+1的她,走到外面的世界一看,能給的起相同工資的企業對綜合能力都要求極高。

在精細分工環境下呆慣的她,難以hold得住一整個盤子。

降薪的話又十分難受,不僅內心受打擊,房貸的壓力又變大了。

很多年輕人在該拼搏的年紀被“現世安穩”矇住了雙眼。

你被外界一刺激,就開啟抽風式自虐

年輕時沒有負擔,遊走在世俗規則之外,覺得生活格外容易,覺得時間尚多。

晃晃悠悠到了中年,面對生活中集中爆發的問題,方寸大亂。

房子首付湊不齊,車牌太貴捨不得拍,996工作,害怕父母生病,更怕自己生病,擔心裁員名單上出現自己的名字……

如果旁邊再有個飛黃騰達的發小扎個心,這日子說有多難過就有多難過。

在人生規劃上,“現世安穩”絕不合適。

當社會這輛列車飛速向前的時候,沒跟上平均速度都是倒退。

就別提什麼安穩不動了,不前進就是後退,被甩下車時,連反應的時間都沒有。

於是,很多小夥伴意識到“現實安穩”是個局。

為了走出這個迷局,在知識付費經濟的鼓勵下,踏上“自我精進”的道路,以此來對抗不確定性。

在雞血的加持下,囤了一堆網路課程,辦了一張健身卡,制定了一年50本書的計劃。

準備自虐一場,為了成功,狂踩油門,死磕到底……

剛開始的幾天,覺得自己的生活的確充實多了。

看著閱讀時長的增加,跑步公里數的延長,新鮮概念的吸收,多巴胺的分泌讓我們感到愉悅而充實。

對比起“現世安穩”,這種奮起直追式自虐,的確是一種進步,一個更優解,是一個人開始走出舒適區,變得更好的跡象。

你被外界一刺激,就開啟抽風式自虐

然而,很可惜的是,大部分的人沒過幾天后,發現凌晨六點鐘最迷人的還是自己的被窩。

就任由那些課程,那些雞血,那些學習材料跟隨熱情揮發了。

時間過去了,沒什麼拿的出手,不僅精力被消耗,心裡也有極強的挫敗感。

這種自虐,其實是“間歇式自虐”。

原因無外乎是,如今大家都有知識焦慮,生怕停滯一下就落後了。

感嘆別人多才多藝,羨慕別人妙筆生花,眼饞別人副業賺錢,覺得別人都在努力,我是不是也該乾點什麼。

被外界一刺激,就開啟抽風式自虐。

2

間歇式自虐 VS 持續性自律

美國心理學專家Angela Lee Duckworth和她的團隊研究了一個課題:

在具有挑戰性的情況下,誰才是成功者,為什麼他們會成功。

調研的場景包括:

西點軍校哪些學生能耐得住訓練,哪些會被淘汰;

全美拼字比賽中,哪些孩子會晉級到決賽;

在惡劣的環境下,哪些老師可以留任,最快地提高學生的成績;

在公司裡,哪些銷售人員可以保住飯碗,賺最多的錢。

一種性格特徵凸顯出來:毅力。

毅力就是一個人對長期目標的堅持,是持久的恆勁,不是一天,一星期或一個月,而是幾年甚至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直到理想成真。

汪涵,給觀眾的觀感一直是談吐得體,臨場反應極佳,有人曾經問過他:

“為什麼你主持功力那麼深,臨場反應那麼好,真羨慕你的天賦”。

他淡定地迴應:

“很多人以為我是憑空變成這樣的,其實我私下很努力。”

從二十年前開始,他的日常就沒有了KTV,酒吧這些娛樂。

就天天躲在家裡不斷地看書,而且經常從夜裡9點看到早上7點。

將好詞好句不斷在內心咀嚼,對著鏡子反覆練習,以求表達地更自然。

這樣持續自虐的業餘生活,才換來了他現在臨場典故信手拈來,教科書式救場數次上演的表現。

這些救場短則幾十秒,長則幾分鐘,但無一不受到全網追捧,蓋章認證他作為臺柱子的實力,在人才濟濟的湖南臺站穩塔尖。

這些,是他二十年來如一日的持續自律所換來的。

當上帝的橄欖枝伸出時,之前做了長久刻苦積累的人才能將機會抓牢。

年輕時的持續自律,雖然苦,卻藏著未來收穫時的甜。

你被外界一刺激,就開啟抽風式自虐

身邊一個真實的案例:

一個姑娘因為是個胖妞,對自己很沒自信。

暗戀沒結果,畢業時找工作也處處碰壁,每天跟著她晃悠的除了憂愁就是身上的肥肉。

沮喪到極點的她決定甩掉令人難堪的脂肪,和那個自己都討厭的自己。

於是她決定去健身房運動,雷打不動至少每天一個小時,暴雨天淌著水也去。

三個月過去了,她簡直脫胎換骨,後來她把經歷和打卡PO到Keep上,引起了Keep的注意。

於是Keep和她簽約,把她塑造成Keep的初代女神,直到今天已有幾十萬的粉絲,去年還成立了自己的運動服裝品牌。

“健身雖然痛苦,但不健身的醜更痛苦。”

讀書和健身都是需要跟自己的慣性對抗,延遲滿足感,耐心積累的事情。

但這兩件需要持續自律的事,也是普通人最便宜的逆襲方式。

我們大部分人都有成功的願景,卻沒有圍繞一個目標持續性地輸入和輸出。

間歇式自虐的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而已。

這種自虐就像興奮劑,產生短暫滿足的幻覺,藥勁過後還是骨感的現實。

普通人是間歇性自虐,高手是持續性自律。

3

持續性自律的正確開啟方式

當你內心對“持續自律”這件事情下了訂單之後,你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斷舍離”你的目標清單,拒絕多工模式。

在一段時間內,找到你最想要吃掉的“青蛙”,然後死死咬住它;

為這個目標設立一個里程碑,沒有到達之前不輕易切換賽道。

比如,目標清單裡有減重5斤,提升寫作技能,插花等,但每天只有兩小時空閒時間。

那就先優先安排好健身計劃,加大運動強度,在減重5斤之前大部分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這一目標上。

一旦5斤達成,那麼再把注意力轉向提升寫作,優先安排寫作課程和任務……完成一個目標再開始一個新目標。

在目標之間頻繁切換或猶豫糾結,實際是對意志和精力的消耗。

消耗多了,就自然而然地回到“間歇式自虐”的老路上了。

其次,從微小到不可能失敗的任務開始。

即是將任務進行大幅度縮減,把“每天做100個俯臥撐”變成“每天做1個”;

把“每天寫1000字”變成“每天寫50字”,大腦幾乎不會抗拒這麼簡單的任務。

可是一旦開始,通常不會是隻做1個俯臥撐或寫50字,慣性會讓你自動去完成一些額外的任務。

“不可能失敗的任務”也不會讓你體驗到挫敗和沮喪。

“微習慣就是你強迫自己每天做的微不足道的積極行為,而習慣來自於堅持。”

再來,你可以藉助外界的力量。

找到跟你有相同目標的社群,夥伴們互相比賽,互相監督,好勝心和歸屬感等本能讓同儕效應發揮強大的力量。

還可以壓上金錢參加打卡,損失厭惡效應會使你為了贏回賭注而分外努力。

將持續性自律,變成一種習慣。

你被外界一刺激,就開啟抽風式自虐

建立習慣就好像騎腳踏車上陡坡:

爬坡,到頂,下坡。

剛開始,你必須用雙腿的最大力量蹬腳踏車,之後會漸漸變得輕鬆。

但是你必須一直蹬到山頂,否則就會倒退回原地,讓之前所有的進步付諸東流。

從經濟學角度看,付諸東流的努力屬於沉默成本,是一種已經發生卻不可回收的支出。

如果你的人生不斷地累積沉默成本,是一件非常不划算的事情。

持續自律其實是一種反人性行為,而世間大多美好的東西都是反人性的。

像健美的身材,卓越的技能,優雅的談吐,無一不需要延遲當下的滿足感,擯棄放過自己的念頭,決心不做一條“鹹魚”換來的。

成年人的世界,從來沒有容易二字。

如果帶著“自我放過”和“但求輕鬆”來過活,不在精神和身體上365天持續自虐,那麼只好等著被生活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