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怎樣過一天,就怎樣過一生

我們怎樣過一天,就怎樣過一生

我最近養成了一個習慣,就是對自己的24個小時都做時間開銷記錄。也就是說,自己會嚴格記錄自己吃飯花多少時間,睡覺花多少時間,學習花多少時間以及娛樂花了多少時間。

這樣做是為了想更加客觀瞭解自己有多少時間在做有價值的事情,又有多少屬於沒有價值的【黑洞時間】。這樣的記錄持續了2個多月,我發現了個有意思的現象:我記錄的【黑洞時間】始終保持在3個小時以上。

我每天對自己做一天的檢視的時候,總會覺得每天3個小時的黑洞時間實在是有點長,8天下來就相當於有1天的時間沒什麼價值了。所以下定決心第2天一定把黑洞時間減少一半甚至更多。

可實際上,當第二天完成記錄再回過頭來看,發現【黑洞時間】並沒有比前一天少多少。

這讓我有點鬱悶了:

為什麼我已經開始意識到自己的【黑洞時間】有點多了,卻還是改變不了什麼呢?

我們怎樣過一天,就怎樣過一生

同時我也開始思考一個問題,不僅僅是黑洞時間,我們似乎在很多事情上,都習慣於重複著過去的軌跡:

提醒自己今天開始要早睡早起,可到了晚上12點仍然控制不住自己刷刷朋友圈,刷刷抖音,不知不覺又到了凌晨1點才上床。

提醒自己在工作上要更積極主動一點,可到了公司後,還是習慣性的等待領導佈置任務,不然就不知道該幹些什麼。

提醒自己對家人好一點,可當家人說了一些自己不太舒服的話,一股無名火就冒上心頭控制不住自己

。。。

可見,我們每一天不僅存在著時間上的黑洞,還存在著不少行為上的黑洞!

這是為什麼呢?

自動駕駛:今天的行為習慣,多年前早已形成

經典著作《思考,快與慢》把我們的大腦系統分為了【系統1】和【系統2】。

【系統1】也叫自動駕駛系統,負責我們的本能,直覺以及衝動,不需要消耗我們體內太多能量。

【系統2】也叫主動控制系統,負責我們的理性思考,需要消耗不少能量。

我們在大部分時間內,為了節省能量,都是靠【自動駕駛系統】來幫助我們行動,做決策。只有在【自動駕駛系統】無法處理的複雜問題出現的時刻,大腦才會啟動【主動控制系統】幫助處理問題。

換句話說,我們大部分的時間內都處於【自動駕駛狀態】。

我們怎樣過一天,就怎樣過一生

比如我們在剛開始學開車的時候,往往都非常小心。眼睛緊緊盯著前方,雙手緊抓方向盤,生怕出現什麼意外。這就意味著我們實際上是在啟動著【主動控制系統】來掌控著車輛。這種情況下,我們往往不容易出現什麼意外狀況。

反而是當我們成了老司機的時候,不用說眼睛經常東張西望,方向盤一隻手拿就足夠了,一邊開著車,一邊打著電話,發微信訊息。這個時候,我們開車已經不需要靠【主動控制系統】了,僅僅靠【自動駕駛系統】就可以掌控了。而一旦路上有什麼突發狀況出現,我們的【主動控制系統】還沒反應過來的話,往往就容易出事。

回到我的時間記錄例子裡,我發現自己在一些固定的時間段裡很容易出現黑洞時間。比如在地鐵上,公交車上,吃飯前,睡覺前的1個小時左右。當我回憶這段時間自己的行為的時候,我會發現,每當在這段時間,我想做一點什麼的時候,腦子裡就會有一個小人跳出來告訴我:這個時候還做什麼事情,學什麼東西啊?環境又吵,肚子又餓,不如刷刷朋友圈,刷刷抖音好了,就像之前做的一樣。

現在來看,這個小人實際上就是我的【自動駕駛系統】。他總是試圖讓我們回到過去“最舒服,最習慣”的體驗之中。

路徑依賴:今天的必然,也許來自過去的偶然

我們怎樣過一天,就怎樣過一生

我在對自己的黑洞時間分析的過程中發現了另外一個有趣的現象:我做事情做累了,就想放鬆放鬆,在網上逛一逛。逛著逛著,看到最近上了一部新劇,有一個自己喜歡的明星,就想點進去看個10分鐘。這一點進去,就一發不可收拾,計劃的10分鐘延長到半個小時,1個小時。好不容易說服自己放棄追劇,心裡總還是惦記著劇情後面到底怎麼樣了。

你看,一個看似很隨機的行為往往能影響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

不單單是我們個人的行為,就拿我們喜歡追的劇舉個例子,一般一集電視劇的時長為45分鐘,電影的時長為90分鐘。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很多年以前,電視劇需要膠片錄製,而一盤膠片的容量就是15分鐘,所以導致無論是電視劇還是電影,時長都為15的倍數。

而現在的技術發展早已經脫離這方面的侷限,時長也不受限了。可是,整個影視行業已經從製作、發行到各個環節都適應了這個時間長度。所以直到現在,很多電視劇的時長都是保持45分鐘一集。

回過頭來看我們的自動駕駛系統,

可能一個偶然的行為就能觸發系統對該行為形成路徑依賴,導致以後很長的一段時間都會受到這種行為的影響。而如果我們不瞭解這點的話,會以為自己本來就是這樣一個人,想改變是不可能的,喪失了對自己的掌控力。

以終為始:想如何過今生,就如何過今天

看到這,多多少少會有一些沮喪:我們的大腦也太不靠譜了,就這樣被一些看似不確定的行為影響很深,那我們對於自己的人生,是不是也只能聽天由命了呢?

實際上並非如此!

我們怎樣過一天,就怎樣過一生

《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裡提到了一個概念:【以終為始】。大多數人看到這四個字,往往不屑:這不就是告訴我們要先確立目標,再一步步朝目標行動嗎?我們不一直都是這樣做的嗎?

可實際上真正做到【以終為始】的人,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多!要真正做到【以終為始】,也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容易!

為什麼呢?

要做到真正的以終為始,得無時無刻不以完成目標為自己的行為準則。當下這件事做不做,怎麼做,都是以能否向目標靠近為標準。就算自己之前從來沒有嘗試過,就算這樣做會讓自己不舒服,就算這樣做會讓自己很沒面子,即使這樣做還沒有足夠的資源,但是隻要能朝目標靠近,就運用一切可以運用的資源,嘗試一切可以嘗試的方法,去做到它。

這也意味著,為了完成目標,我們需要時刻啟動我們的【主動控制系統】,打破一切已經習慣的【路徑依賴】。這的確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輕易做到的。

我們怎樣過一天,就怎樣過一生

舉個例子,日本名古屋機場當初是為了當年愛知世博會而建立的。可當時接到任務的時候,他們發現,如果按照之前的工作方式建造的話,世博會開始的時候是無論如何也完成不了的。

就這樣,他們接到任務沒有馬上開工,而是開會研究如何用最短的時間完成機場的建設工作。這會一開就開了半年。

半年後,他們決定推翻以前習慣的工作流程,比如原來需要先填海造地,再打地基,現在改為邊填海造地邊打地基,讓工期縮減了一年半的時間。又透過改變引航燈的結構,讓每個引航燈的維修維護時間從15分鐘縮短到1分鐘。

到最後,名古屋機場還真的在世博會開始前落成,並且成本還減少了25%。

我們怎樣過一天,就怎樣過一生

再舉一個我自己的例子。

我一直希望能養成持續寫作的習慣,想至少每週寫出一篇文章。可是自己卻始終做不到,結果寫了半年後就寫不下去了。

直到最近我重新撿起寫作的習慣的時候,也開始重新省視當初自己為什麼堅持不下去。我發現自己雖然定了目標每週寫一篇文章,但自己實際上並沒有為這個目標而去嘗試什麼方法,反而是寄希望於自己能突然有了靈感,一氣呵成完成文章。

這種想法本身就不靠譜,更不用說每週都想靠這種不靠譜的方式持續寫作了。

我們無法透過原來的舊模式,去達到一個嶄新的目標!

前兩天,自己想到了一個達成這個目標的路徑:

從網上搜集熱門文章的主題倒逼自己透過主題去構建文章內容

召集一些同樣想持續寫作的夥伴一起每天根據一個主題共創觀點,並蒐集起來

每週選擇一個主題,根據大家共創的結構完成文章

這樣的方式到目前持續了三週時間,自己相比以前的確更加容易產出文章了。

結語

相信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一生能越過越好,都希望自己能成為真正想成為的那個人。可絕大多數人的每一天都是在重複著過去的軌跡而已。

之所以這樣,因為我們大腦裡有一個【自動駕駛系統】,在大部分時間裡都主導著我們的行為。而這些行為往往是我們過去的某個時刻的一個不經意的或者偶然的行為,傳遞給了【自動駕駛系統】,產生了一種路徑依賴,導致系統遇到類似的情景就會主導我們採取類似的行為,而我們自己往往全然不知。

這種模式往往導致自己活在慣性模式之中,而偏離了真正想達到的目標。

要想真正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的話,就要貫徹【以終為始】的目標,始終以目標為準,切掉妨礙自己完成目標的【路徑依賴】,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資源,採用一切方法,實現目標。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到達自己心目中的彼岸。

希望這篇文章也能幫你達到你心目中的那個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