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新媒體大講堂系列之二十七

命題27:別大意了,你有事它幫你——

身外之物

自古以來都說某物是“身外之物”,意思是說此物不要看的太重。唐•吳兢主修國史,著《貞觀政要•貪鄙》:“貞觀初,太宗謂侍臣曰: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彈雀,何況生命之重,乃以博財物耶?”這是貞觀初年,太宗皇帝為了防止官員腐敗,對侍臣們說的話。這部古籍記載“貞觀之治”,總結唐太宗時代的政治得失,希望後來君主以為借鑑。還列舉了國君貪婪,必定亡國,臣子貪婪,必定喪命的典故:秦惠王要攻打蜀國,但不熟悉蜀國的道路,於是,他叫人刻了五斗石牛,並把金子放在石牛身後。蜀國人看見了,以為石牛可以屙金子。蜀王便叫五個大力士把石牛拖到蜀國去,由秦入蜀的道路就這樣開闢出來了。於是,秦國大軍尾隨而至,滅掉了蜀國。

對於名利,古人也有說法。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七回:“但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緊的。”言外之意,德行是身內之物。這部諷刺小說真實的描寫了一些深受八股科舉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當時世俗風氣的敗壞。書中一方面真實的揭示人性被腐蝕的過程和原因,從而對當時吏治的腐敗、科舉的弊端禮教的虛偽等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諷;一方面熱情地歌頌了少數人物以堅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對於人性的守護,從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還有一句古訓:玩物喪志。典故源於春秋時衛懿公玩鶴亡國的教訓,後人就把他的行為稱作“玩物喪志”。古人對於身外之物是針對人體本身而言“物”的概念,與人的思想、道德相對應的。而如今數字資訊時代物聯網概念的將賦予“身外之物”新的含義,身外之“物”非但不重要,而且非常重要。這就是將智慧化資訊通訊功能與日常的穿衣戴帽融合在一起,實現智慧資訊“可穿戴”。

深度 | 新媒體大講堂系列之二十七

智慧穿戴

《數字化生存》的作者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在1995年曾經預測:“硬體和軟體必將統一融合進穿戴裝置中,不必再攜帶膝上型電腦,而是把它穿在身上,成為人體延長的器官,可穿戴裝置,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你就是數字,數字就是你”。2013年穀歌釋出谷歌眼鏡,開創可穿戴裝置成為繼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之後席捲而來的新一輪智慧裝置熱潮,這一年被稱為“可穿戴裝置元年”。可穿戴裝置支援資料互動、雲端互動,來實現大資料服務功能,使每個人的身體變成微網路,將網際網路的延伸——物聯網帶入使用者的日常生活,對我們的生活、感知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將揭示你是誰、你在哪裡、你需要什麼。

2014年,京津冀協同發展,天津市科委啟動百所院校進天津,為響應天津科委的號召,我申報了《可穿戴智慧技術應用研究院》,聯合北京印刷學院、北京服裝學院、北京郵電大學、北京工業大學、中國傳媒大學,與天津東麗區簽署了合作意向協議。對於可穿戴的功能,我設想可穿戴智慧產品具有無線互聯、人機介面、人臉識別、資訊採集、地理定位、活動跟蹤等功能。可穿戴產品主要包括:智慧服裝、智慧眼鏡、穿戴攝影、智慧手錶、智慧腕帶、智慧跑鞋、智慧戒指、智慧臂環、智慧腰帶、智慧頭盔、智慧紐扣等,設定APP應用程式,為文化傳播、娛樂遊戲、旅遊購物、運動健康、生活服務等。可穿戴裝置來收集測量互動所需要的資料,測量你和其他人的互動,測量你作為一個社會性的方方面面,有了這些資料,就可以改善社會效率,改變社交關係的模式。

深度 | 新媒體大講堂系列之二十七

量化自身

目前的智慧醫療由三部分組成,分別為智慧醫院系統、區域衛生系統、以及家庭健康系統。智慧醫療採用新型感測器、物聯網、通訊等技術結合現代醫學理念,構建出以電子健康檔案為中心的區域醫療資訊平臺,將醫院之間的業務流程進行整合,透過無線網路,使用手持PDA便捷地聯通各種診療儀器,使醫務人員隨時掌握每個病人的病案資訊和最新診療報告,隨時隨地的快速制定診療方案,做到以病人為中心的智慧醫療。

可穿戴智慧感知計算技術使得人類在身體、情感和認知領域更加充實和增強,透過“自我量化”與“體外進化”,從“資訊收集”向“直接干預”發展,推動“被動醫療”向“主動醫療”轉變。可穿戴裝置融入生物識別技術,包括醫療背心、腰帶、植入式晶片等,幫助我們養成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為“量化自身”享有更長壽、更健康的生活服務。

我在阿斯塔納世博會上合館閉幕式最後一次策劃會上,由於工作極度緊張,睡眠與飲食不足,體力嚴重透支,在突然血壓急速上升、意識將要失去的瞬間,上合館執行館長立即給我含上速效救心丸,救護車隨即趕來並送往醫院,第二天住進空軍總院。這是我平生第一次體驗到生死一瞬間的感覺,我平時身體很好也不太在意健康之事,這次算是幸運。住院一週,躺在病床上百無聊賴,開始關注健康,寫了6個住院有感,與特診科王新宴主任交流。複製貼上如下。

深度 | 新媒體大講堂系列之二十七

住院有感

住院有感一:人的身體既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生命系統,也是一個非常單純的運作-平衡運作。當由於某種原因打破了平衡,身體就會出現現象,所謂疾病。當治療疾病時應該是從現象入手到恢復平衡的過程。對於治療疾病有二種不同的思想。一種是解決平衡問題,一種是消除現象問題,這就是中西醫治療思想的不同。中醫解決平衡比較慢,西醫消除現象比較快,其各自優勢顯而易見。但是,也不是這麼絕對和簡單。醫療思想和個性對症很難,因為人的系統複雜,平衡因素太多,單憑現象精準對症談何容易。誤診誤療在所難免。況且診療既靠智慧、靠經驗也靠儀器,交叉融合也不容易。綜上所述,隨時關注現象,保持平衡運作是需要常態化。隨時關注現象,需要每天注意、經常體檢。身體平衡標準與身體現象資料之間的差,是要實時對比的,防範於未然,所謂健康管理。未來,可穿戴健康管理將實現量化身體實時監測現象資料,從而為保持平衡運作提供智慧化反饋,提示保持平衡運作並提出解決現象問題的方法,包括指導、藥物、醫療等資訊。

住院有感二:傳統中西醫醫療思想要繼承發展、融會貫通。當今醫療改革就是要將健康管理提上日程,提前健康管理。透過採集、分析、反饋、指導人體大資料來進行健康管理。 智慧醫療首先是應該智慧健康管理,依靠大資料制定並修正標準,依據健康標準進行健康管理。其次,在智慧健康管理的基礎上,實施智慧醫療,以健康管理提供的個性化大資料為依據,建立智慧健康管理與智慧醫療系統的連結合成系統,實現掌控以人工智慧、遠端醫療、人造器官、人造組織等可替代性解決現象、平衡、補救達到保持生命平衡運作的目的。健康管理有飲食、運動、精神三位一體。智慧醫療有醫藥化學、器械物理、物理化學合力三個手段。把健康管理三位一體和智慧醫療三個手段互聯互通,需要新媒體實現,既雲、物、移、大、智。雲計算、物聯網、移動通訊、大資料、智慧化。

住院有感三:智慧健康管理還應有三個環境因素對人體資料的影響,一是自然環境,二是生活環境,三是社會環境。人體自身具有一定的恆定性,但是人的環境可能多變,甚至一日三變。三個環境對人體健康資料影響的因素也應該加以指數作為補充資料。自然環境可以用定位採集自然環境。生活環境相對穩定,主要是個人生活習慣資料,特殊生活環境需要加一定的變化元素。社會環境比較複雜,但是每人個體在社會環境中並不複雜,主要是以從事的職業、工作特點、強度有關的資料。可穿戴智慧健康管理系統,人體資料採集的範圍和類別並不單純,從完整性看採集相關資料也很重要。因此,採集的資料應該完整採集人自身體內資料和體外環境資料。所以,可穿戴智慧系統還需要加上媒體融合系統。但是,人體內資料在醫療健康管理系統中是可用的,人體外環境資料不能直接作為融合的資料,可以作為人體內資料之後的一個參考資料。所以可穿戴資料傳輸有分有融合。綜上所述,可穿戴智慧系統在資料採集方面與健康管理系統反饋後,一方面實現了健康管理指導,同時實現了健康管理科普,及時指導健康理念,形成健康生活習慣,進而實現智慧健管理的目的。

住院有感四:智慧健康管理是一種標準化管理,但是前提是在健康標準的基礎上進行管理。健康管理第一個問題就是健康標準是什麼?按照目前健康體驗的各項指標來看,已經具有了一定的標準基礎,從醫療的角度體檢資料表格上有資料正負值作為健康指標合格與否的參照,體檢合格意味健康,如有一定的偏差是亞健康,體檢結果出入較大,則意味著身體有問題,需要進一步檢查乃至治療。體檢指標標準是否是健康標準?智慧健康標準與目前體檢標準是否一致?我想有三種可能。一是可以一致,因為健康標準是客觀共性的。二是不能一致,因為智慧健康管理是主觀個性化的。三是智慧健康標準既有客觀也有主觀的參照標準。 因此可以說健康標準即是客觀的,也是主觀的,也可以是主客觀統一的。接下來的問題是健康標準怎麼建?當前健康體檢以西醫指標作為標準,是西方針對西方人的體質建立起來的標準。東方人與西方人體質上不同,這種標準是否需要針對中國人微調?中國多民族人多地廣體質也不盡相同,是否也需要微調?西醫對健康資料的標準基本是具體的、分開的、絕對的,所謂治標不治本。健康資料標準是健康標準嗎?是不同年齡、性別的人都適用嗎?從中醫思想來看,中醫有健康標準嗎?有具體資料標準嗎?中醫把人看成一個平衡的整體,透過望聞問切把握人體色相氣脈來判斷人體的平衡狀態。資料是模糊的、整體的、相對的。中醫從郎中的角度繼承了中醫色相氣脈平衡的狀態,透過望聞問切整體評估健康狀況,所謂標本兼治的思想。綜上所述,健康標準還有待於構建,構建的思想似乎應該建立在已有的中西醫健康資料標準與平衡標準基礎上的微調、補充、完善,形成健康基準標準,再按照不同的人建立個性化的健康標準。再接下來才可能構建智慧健康標準。首先,智慧健康標準一定是在健康基準資料和平衡狀態基礎上加入個性化因素的標準。因此,智慧健康標準是一人一標,並隨年齡等因素不斷微調的健康標準,才算是智慧健康標準。

深度 | 新媒體大講堂系列之二十七

住院有感五: 智慧健康管理和可穿戴都是為了人。這是人類第二次體外進化。第一次體外進化是什麼?第一次體外進化是從智人到人類開始。智人到人類進化是腦量不斷增加。人類智慧是從使用火開始,這種相互作用大約是百萬年的進化過程。人類從此開始體外進化的過程。按照生物遺傳的規律,人類體外進化開始,與此同時人類體內退化相應開始,這是生物生存適應性以生物能量最小代價為原則的用進廢退規律。人類體外進化是人類製作的各種人體內達不到增強能力的器具。從舊石器到新石器幾十萬年,從陶器到青銅器的十幾萬年,從車輪到工具,隨著文化、文明、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類的智慧在體外進化越來越加速,新媒體的概念應運而生。因此,我對新媒體的概念是:人與世界溝通不斷創新的智慧資訊。新媒體的發展極大的促進了智慧生活、智慧機器人的出現。新媒體是人類體外進化的產物,更是人類體外進化的推進劑和載體。目前趨勢是人類在機器化,而機器在人類化。當人工智慧進化到超越人類智慧的臨界點時,智慧機器人能否受人類控制就是個現實問題了-人類面臨永生和滅亡。所謂永生,就是智慧醫療最終可以實現人類體內任何器官都可以更換,人類意識和思想可以輸入到智慧機器人保留和延伸。人類和智慧機器人融為一體。所謂滅亡,這還是有肉體的人類嗎?肉體上人類需要永生嗎?如果繼續按照這個思路發展下去,終於有一天,人類會變成機器,而機器變成了人類。

住院有感六: 人類文明是什麼?是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總和。人類文化是什麼?是在文明基礎上化成的哲學思想與科學理念的總和。 哲學最高的問題是人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科學最高的問題是探索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的奧秘。生命的定義是什麼?首先能夠繁殖並能夠與周圍世界產生感覺和反饋。人的生命是什麼?讓科學來回答就是:人是由一個受精卵細胞而來。世界上所有生命都是從在35億年前的一個細胞而來。讓中國哲學來回答就是,無中生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生生不息。讓西方宗教來回答就是上帝創造了人。而最新的科學研究表述:人和物質一樣,都是由一堆成對的量子構成的。這與中國哲學有相似之處。人的生命是一個從0開始到0結束,這之間就是生命歷程。在這個生命歷程中,將走過嬰兒時期,兒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時期,這六個時期,後面的時期一個比一個長,這是細胞成倍分裂的幾何積數所致,達到一定程度生命開始逆轉走向衰老,原因是細胞消亡快於細胞分裂。這是正常的生命週期,所謂健康標準的基點應與此有關。順便說一下中國算術與西方數學的區別,中國的算術是演算法之術,西方數學是數字的學問。現在計算機軟體程式就是數字演算法,數字0-1之間的程式設計,而二進位制是和中國哲學陰陽生萬物相關,這不就是現代數字化、資訊化領域的中西合璧嗎。

綜上所述,從生命的重要性看,健康無疑是第一位的,可穿戴可擴充套件應用的功能是無限的,但是,可穿戴作為健康保護神的功能必然是第一位的。

<待續>

深度 | 新媒體大講堂系列之二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