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自律能力:如何應對自控力不足,保持自律?

孩子早上還信誓旦旦地說,晚上放學到家就馬上寫完作業,然後再和小朋友去玩。可是到家之後放下書包,卻窩在沙發上,抓起一包零食,打開了電視。寫作業的時候感覺到自己單詞還不熟練,想著寫完作業之後再複習一下單詞。可是寫完作業再也沒有開啟課本。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如何應對自控力不足,保持自律?

為什麼孩子到了晚上,或者做完一些事情之後,自控力就開始變差,不願意去做本來計劃好的或者有意的事情?這不是自控力太差,而是這個時候自控力變弱了。

自我損耗:導致自控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社會心理學家羅伊。F。鮑邁斯特提出了自我損耗理論,描述了這種現象。他認為我們擁有一種所謂的自我力量,也被稱為自控力,這種資源是有限的,隨著一天中不斷努力進行自我調節,比如抵制誘惑、權衡利弊、抑制慾望、控制自己的想法和狀態、遵守他人的規則,自控力會不斷損耗。隨著這種損耗的積累,人最終會達到一種自我耗盡的狀態。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如何應對自控力不足,保持自律?

這種損耗是多方面的,不僅僅控制慾望是損耗,比如抑制看電視的衝動、強迫自己去寫作業,控制情緒也是一種損耗,面對父母的嘮叨、挑剔和指責,也是一種極大的損耗。

和身體上的勞累不同,我們常常察覺不到精神上的損耗。它不像進行劇烈的體力活動,會讓我們感到肌肉疲勞,主動休息。損耗和緊張一樣,是看不見的敵人。除非有人發明一種身體檢測儀,告訴我們精力已經耗盡,否則我們無法衡量它,也無法知道它在怎樣折磨我們,影響我們的行為,以至於讓精力耗盡的我們做出糟糕的判定和不合時宜的舉動。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如何應對自控力不足,保持自律?

在自控力損耗之前,按照計劃做事或者做有意義的事還是比較容易的事。但是,如何幫助孩子

在自控力被消耗的情況下做事

,才是保證好的規劃得以執行和完成最大的挑戰。

透過規劃,幫助孩子戰勝自我損耗

戰勝損耗的方法就是做好規劃。規劃能以一種神奇的方式,減緩自控力的損耗速度。有了規劃,就不必再做那麼多選擇,按計劃行動,就不會那麼快被耗盡。好的規劃,是事先做好取捨,過濾出來哪些是重要的該做的,哪些是不用這段時間做的,不用徒耗精力在上面;對於該做的,用什麼方法保證最少的消耗就能達成。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如何應對自控力不足,保持自律?

如果做一件事情,已經養成習慣,當然就不用考慮自控力的問題了。但更多的時候,我們面臨的是還沒有形成習慣的時候,如何合理使用自控力達成目標的問題。

如果沒有規劃,難以變得更好。規劃必須要適合具體環境和個人性格,不是心血來潮,要充分溝通幾個方面的問題:

1.我們的目標是什麼?

把我們對孩子學習和生活上的期望和方向性設想清晰地表達出來,讓孩子明明白白地知道,而不是猜測。所有“你應該知道”,事實上都是讓人摸不著頭腦的。

2.你的目標是什麼?

讓孩子回答同樣的問題,從而把孩子的行為和思維模式與他自己的統一起來,坦率而誠實地說出自己的設想、責任和目標。

3.哪些方面做得比較好?

表揚孩子的取得的成績,發現和鼓勵孩子的好行為,能夠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激發孩子變得更好的積極性。他們需要得到足夠的肯定,這會讓他們希望做得更好。

4.哪些方面需要改進?

比起直接要求孩子必須改掉什麼毛病,必須養成什麼習慣,啟發孩子自己說出哪方面需要改進,能讓孩子的思想和行動統一起來,而不是覺得被強制和壓迫。

5.需要怎樣幫助你?

在孩子成長方面,我們不只是“監督者”的角色,我們還是“教練”和“支持者”。讓孩子思考這個問題,能夠讓孩子意識到自己不是一個被動的“執行者”,而是可以排程資源的責任人。能夠自己規劃和排程資源,能夠提高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如何應對自控力不足,保持自律?

規劃不僅可以增加成功的機率,還能提高成功的效率。如果做好足夠的規劃,就不需要刻意自律,規劃會幫助你做到。雖然不可能刻意規劃好每一件事,但在某些時候某些方式的規劃確實很有幫助。

例如,一個貼在洗手池旁邊的洗漱步驟,可以不用每次提醒孩子該如何刷牙洗手,孩子就能按照步驟高質量地完成這件事。從這個層面來說,它也是自律的一種規劃替代品。門口的一張物品檢查清單,也能起到這樣的效果。

規劃做得越多,需要擔心的事情就越少。

“假設式”測驗,幫助孩子戰勝規劃之外的自我損耗

依靠規劃來控制學習和生活中可以預見的部分,可以讓孩子知道自己接下來應該在哪裡、做什麼,有這些內容,可以為之做好準備,知道如何指導和約束自己。但在規劃之外,總有突發的人和事,需要臨時關注,此時既沒有為此做準備,也沒有應對的最佳狀態。這些事情突然發生,就不得不在損耗的影響下應對,而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比如學校臨時安排一個活動,需要額外的時間來準備;某個知識點發現存在理解上的偏差,需要重新梳理;某篇課文,本以為背誦下來了,卻發現已經忘記了大半。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如何應對自控力不足,保持自律?

如果沒有規劃,難免做出不合時宜的舉動。那麼如何為沒有規劃的事情,也做好一些準備呢?

“假設式”測驗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它首先預料到可能發生的情況,然後評估可能的應對。

例如,孩子有個臨時交個勞動節繪畫作品的任務,孩子不擅長也不喜歡畫畫,做這樣的事情對他來講簡直痛苦又折磨,而且打亂了本來約好的寫完作業去和小朋友踢球的計劃。

如何應對這個意料之外的事情?孩子也許會馬馬虎虎敷衍了事,草草完成一個慘不忍睹的作品。這樣的負面情緒並沒有終結,接下來寫作業、玩的時候都沒有好心情。怎麼辦?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如何應對自控力不足,保持自律?

可以在做這件事情之前,告訴孩子,假如你做這個作品需要一個小時,那麼做完之後回答這幾個簡單的問題:

1。你是否盡最大努力探尋做這件事的意義了?2。你是否近最大努力在做這件事的過程中追求快樂了?3。你是否近最大努力全身心投入了?如果要提升你在這幾個問題上的分數,你會怎麼做?

有了這些假設的問題,孩子會給出比之前積極的答案。測驗的預期會誘發一種自然的慾望,想去努力表現得更好,在意義、快樂、投入度等方面獲得高分。

這一個小時是你生命中再也不會重來的一小時。如果你覺得苦不堪言,那麼它就是你的痛苦,而不是別人的痛苦。為什麼要浪費這一小時去心不在焉或者憤憤不平呢?承擔起自己投入學習和生活的責任,就是在創造一個更好的自己。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如何應對自控力不足,保持自律?

這就是積極問題的積極導向作用。

測驗通常是一種時候行為,先看錶現再打分,而“假設式”測驗是先知道自己要回答這樣的問題,然後用行動去得到更好的答案。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如何應對自控力不足,保持自律?

人人都有自控力,它不是一個大家所理解的類似智商的、比較穩定的水平,“延遲滿足訓練”不能提高自控力。只有做好規劃,幫助孩子戰勝自我損耗,並且做好意外情況下應對自我損耗的應對,才能讓孩子有良好的自控力表現,提高自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