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改革過程中 為何始終不肯重用為官清廉民望也高的海瑞

我們常說一句話:“是非功過,自有後人評說”。為什麼要留待後人評說呢?當代人不是知道的更為清楚,更接近歷史真相嗎?不,“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代人居於“廬山”之中,豈能盡識廬山面目。

時間的確能說明問題,能在千秋後依然讓人傳頌者,自有其不朽之處。說起古代的歷史,確實有點怪,我國自古以來就有重視歷史的傳統,《左傳》中有“左史記事,右史記言”之說;文天祥《正氣歌》裡提到“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以及太史公“不隱惡,不虛美”的秉筆直書的精神更是令後人敬仰。繼太史公《史記》後,我國的史籍可謂汗牛充棟,有“二十四史”之說。

然而,真正世代流傳的人物不是記在史籍裡的,而是人們口耳相傳的,比如說包公,比如說關公,在《宋史》裡記載,包公一生只破過一個“牛舌案”,其為官倒是清廉,然而在民間,人們將其傳得神乎其神,不畏權貴,剛正清廉;說起關公,為人驕傲自大,好像天下沒有幾人能入其法眼,然而就是因為他對劉備心懷忠義,所以老百姓將其捧到至高之位,不論好人還是壞人,各行各業的人們都在拜他,儼然成了至高至善,無所不知的“上帝”。

張居正改革過程中 為何始終不肯重用為官清廉民望也高的海瑞

春秋左傳_圖

說白了,古史就是以道德論英雄的,《左傳》裡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說,道德第一,而事功次之。這正確、合理嗎?這就如刀有兩刃,一方面,它可以讓那些不擇手段、追名逐利之徒有所顧忌、有所收斂,比如說吳起“殺妻求將”,“母死不歸”,後世多有訾議,儘管他有著極高的軍事才能、在楚國變法,功績可謂不小,但不為後世所認可。

另一方面,它也阻礙了歷史的發展,須知非常之世要有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倘以道德束之,則凡事難成。這也造成了一些人“只求道德無虧,不求建功立業”的不作為態度,只要有人有所作為,便為世所不容,比如說商鞅變法,這是順應歷史潮流的偉大舉措,若不如此,社會何以向前發展,文明何以進步,但是歷代卻對商鞅非議多多,就連太史公在評價其時竟簡單地說他“天生刻薄寡恩”,這恐怕難以服眾吧?

張居正改革過程中 為何始終不肯重用為官清廉民望也高的海瑞

張居正(1525年-1582年7月9日)_圖

此類事件不絕於史,我們不妨回到明代,選取兩個人詳細言之。在明代,尤其是中後期,張居正和海瑞可謂大名鼎鼎、如雷貫耳,一個是權傾朝野的內閣首輔,一個是剛正不阿的廉吏,然而無論是史書還是民間似乎海瑞的名氣要超過張居正。

說起張居正,有人說我國曆史上有三個真正的政治家,一個是諸葛亮,一個是王安石,另一個就是他,然而諸葛亮效忠於蜀漢政權,偏處一隅,畢竟彈丸之地,影響力有限;王安石變法,阻力太大,最終胎死腹中;唯有張居正改革,較為徹底、全面。

我們常說知人論世,要說張居正就不得不說明朝中後期這段歷史,張居正一生歷經嘉靖、隆慶、萬曆三朝。嘉靖皇帝,一即位就與整個文官集團展開了“大禮儀之爭”,大有乾剛獨斷之勢,並處置正德皇帝所寵幸的奸佞小人,滿朝文武歡喜,以為有中心之望。誰料到,後來寵幸嚴嵩,自己避居西苑,求仙問道,甚至為煉長生之藥,釀成“壬寅宮變”差點一命嗚呼;不理朝政,致使嚴嵩握權黨同伐異;另外北虜南倭之患、天災不斷、賦稅繁重,簡直就是民不聊生,本來經過正德皇帝的荒淫無道,整個朝野已成亂象,此時正是中興之際,誰料確是雪上加霜,情況更為惡化。

張居正改革過程中 為何始終不肯重用為官清廉民望也高的海瑞

嘉靖皇帝,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_圖

嘉靖晏駕,隆慶即位,又是一次中興之機,可隆慶皇帝也許是乃父在位時,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太過壓抑自己,所以甫一登極,便開始放縱自我,沉醉於溫柔之鄉,醉生夢死,須知溫柔鄉是英雄冢,所以短短六載便一命嗚呼。這時的明朝已面臨所有王朝都有的痼疾——土地兼併,且極其嚴重,如不進行刮骨療毒,則必死無疑。

國危思良相,張居正便在此時應運而生,毫不誇張的說正是“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其打擊豪強,進行清賦,抑制了土地兼併,增加了國家財政;推行一條鞭法,避免了各種苛捐雜稅的徵收無度;改革軍事,大膽任用能將,加強了軍隊戰鬥力;嚴格實行考成法,選賢任能······使得萬曆新政取得了一系列顯著的效果,國家的經濟得到了明顯的恢復和發展,然而,他也把自己推到了風口浪尖,得罪了太多的人。唯才是用,任用循吏,得罪了清流;打擊豪強,得罪了權貴;大權獨攬,讓皇帝感到如芒刺在背,這就為他死後遭到清算埋下禍根。

歷史就是如此,幹大事,成大業者總是不得善終,吳起變法,亂箭而亡;商鞅變法,身遭車裂······每每提及,都讓人唏噓不已!

張居正改革過程中 為何始終不肯重用為官清廉民望也高的海瑞

海瑞(1514年1月22日-1587年11月13日),字汝賢_圖

再說說海瑞,出生於海南島,可以說是真正的水鄉澤國,但他毫無南人纖弱之氣,反而表現的極為剛正,面對上司的視察,不行跪拜之禮,故有“海筆架”之稱;以舉人身份入仕,竟毫不氣弱,為淳安知縣時,敢於得罪身為總督的胡宗憲,為母親祝壽竟然只有兩斤豬肉,其清廉、剛正之名早已聞名朝野。由於他對待下屬極嚴,對待長官不逢迎,以致下屬紛紛請求調往他鄉,上司每有視察都繞過他所轄範圍,所有官吏都不願和他打交道,只求他升官調往他處,所以他不行賄竟然官升的特別快。

後來官至戶部主事,準備好棺材後上書於嘉靖帝,措辭嚴厲,直指其過,致使龍顏大怒,把他打入詔獄。後經釋放,出任地方官,打擊豪強,迫使首輔徐階退田······及至死後,家徒四壁,並無多少餘財,還是眾人湊錢才將其收殮,死後他的故事在民間廣為傳頌。

張居正改革過程中 為何始終不肯重用為官清廉民望也高的海瑞

明朝的官員_圖

我們不妨對比一下二者,海瑞屬於清流,以道德為人所稱頌;張居正則重視事功、實幹。不是說道德不好,只是道德高者未必為政有道,觀海瑞之為官經歷,除過其清廉、打擊豪強外,政績幾乎乏善可陳,甚至有些書生意氣,帶有明顯的劫富濟貧思想。張居正在其主政期間,始終未用海瑞,就是因為其道德雖高尚,但讓他做具體的實事,卻未必有成。而朝廷之所以用他,也不過讓他裝飾門面罷了!不然滿朝tan腐,老百姓怎麼能受得了?好不容易有個清官,老百姓對朝廷還是抱有希望的。

海瑞的道德自不必說,有他在,對違法的官員便是一種震懾,但,為政不是僅靠道德高就行的,還要有大局意識,不能一味的剛強、嫉惡如仇,該迂迴曲折時就得迂迴曲折,最難的不是保持清廉、剛正,而是有自我犧牲的勇氣,即犧牲自己的名譽、甚至尊嚴,有時候為名所累,反而處處掣肘,寸步難行。從這發麵來說,張居正顯然是個真正的政治家,勇於任事,不懼流言,重視實幹。而在歷史上,重視實幹者往往沒有好結局,反而歷代追捧的都是那些道德高尚,卻尚清談者。

張居正改革過程中 為何始終不肯重用為官清廉民望也高的海瑞

張居正書法_圖

可是我們似乎忽略了一個事實,我們總是把清官和能吏聯絡起來,好像道德高尚者,其能力也很強,只要你道德高尚,能力一般,為了需要,也會給你附加上某些東西,總之好人各發面都好,壞人各方面都壞。試想一下,這能行嗎?這會導致什麼?這隻會導致官員尚空談不尚實幹,因為真正有所作為,敢於任事的往往沒有好想場,這些人自詡清流,“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除了讓別人稱讚、感慨一番後,於事無補,這也就是晚晴時,面對列強的入侵,有那麼多官員“盡節”的原因吧!

這不得不說是可悲,專制體制下難容有能力的人才,有的只是在“忠孝節義”下培養出來的奴才罷了!試問這樣的人如何有能力擔當歷史重任?

真正有能力的人才得不到應有的重視、評價,反而鮮有好下場。

千秋功罪,寂寞身後幾人知?

往事在昨,殷鑑未遠,更須後人警醒!

歷史堂官方團隊作品 文:閆林偉

參考文獻:《明史》《中國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