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程式設計師領域的“內卷”現象?

如何看待程式設計師領域的“內卷”現象?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首先就來闡釋一下“內卷”的概念。

內卷本身是從一個學術名詞演化為網路流行詞的,本是指文化模式因達到某種最終形態,既無法保持穩定也不能轉化為更高階的新形態,而只能在這種文化模式內部無限變得複雜的現象。

如何看待程式設計師領域的“內卷”現象?

但隨著內卷這一名詞的流行,其漸漸用來描述一種社會現象,即同一群體或行業的內演化的努力競爭現象。具體來說,就是同一群體內的個體為了爭奪更多的有限資源而競相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造成個體在與往常相同努力下收益下降的現象。

現在,內卷更多的是指所有無實質意義的消耗,它作為一種消耗精力的死迴圈的代名詞,可以生動的比喻為“努力的通貨膨脹”,在很多情況下都具有較濃烈的貶義色彩。

在當代社會中,資源和收益都是有限的,要獲得更多的利益,就只有付出更多的努力。內卷就是在資源的有限性和需求的無限性這一矛盾運動中產生的,內卷就像是一場賽跑,誰先跑到終點,誰就搶得先機,自然,誰也不想落在最後。

如何看待程式設計師領域的“內卷”現象?

在我們程式設計師領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卷時間、卷技術、卷創意。

一個公司、一個企業的資金和收益都是有限的,這就意味著分配給程式設計師的資源也是有限的,在資源總和不變的情況下,內部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

內卷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程式設計師們如何才能在如此內卷化的領域生存下來呢?究竟是該“隨波逐流”,進入內卷渦旋;還是應該“潔身自好”,逃離內卷戰場?答案其實很明晰:

無論是在我們程式設計師領域,還是在其他的領域,時間內卷都是最為普遍的。

這種內卷的效果其實並不是很好,

更多的是一種自我感動

“今天我很努力了唉~都比別人多工作了這麼久,完成了更多的任務”,這種自我安慰、自我感動式的內卷本質上只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行為,只是為了讓自己不再愧疚。在很多時候,別人看重的是任務完成的質量,而不是在數量。

如何看待程式設計師領域的“內卷”現象?

在學校,流傳著“寧可累死自己,也要卷死同學”這句話。但是,在我們程式設計師領域,又何嘗不是“寧可累死自己,也要卷死同事”呢?

現在的加班文化,可謂是愈演愈烈,“996”、“狼性”愈加頻繁,程式設計師領域早已經高度內卷化。

在我看來,程式設計師本就是一個智力性行業,幹得不是體力活,而是腦力活。大家要競爭,也應該是比拼創意與效率,而不是要比拼上班時間。

打個比方,在一個研發團隊之中,最初大家都是不加班的,要在競爭中佔據優勢,程式設計師就要提高工作效率與創意。

但是,其中一個程式設計師找到了一個提高待遇的“捷徑”——加班。本來大家最初都只要工作8個小時,每人大概能夠得到1萬塊錢。開始加班的那個人短時間內就交出了更好的作品,老闆自然就會將有限的資金向這個程式設計師傾斜。他的工資一下子就竄到了1。2萬元,而其他人工資自然就減少到了九千元左右。

對老闆來說,他沒有付出更多的金錢代價,只是將分給程式設計師的錢重新分配了一下,甚至他還得到了更好的成果。

而對其他程式設計師來說,他們的工資變少了,待遇變差了。他們想要得到原來的報酬,就要付出更多的勞動,於是更多的人就開始了加班生活,這樣,加班就不再是優勢,而是一種常態,程式設計師們不得不加班。

最終,老闆沒有付出更多代價,而程式設計師群體卻是付出了更多的勞動,老闆成了最大的獲益者,程式設計師員工們只得不斷加班維持應有收入。

綜上,

程式設計師們的加班內卷,只是一個零和博弈,程式設計師之間、企業之間的競爭格局沒有改變,但加班文化卻被搗鼓而出。

如何看待程式設計師領域的“內卷”現象?

在程式設計師領域,也有卷技術、卷創意的。

這些內卷內容,在我看來,還是有一定意義的,程式設計師這一腦力職業,靠的就是技術與創意。

通提高技術、發展創意,自己的能力水平和職業素養都能夠獲得提高,一定程度上能夠對自己的終身發展帶來積極意義。

但是,內卷本來就是過度競爭的代名詞,所以,就算是技術、創意,也不要去卷,我們這個領域需要的是良性競爭,要的是“非零和博弈”。

大家只有開展良性的、基於科技和創意的有序競爭,所有勞動者才能兼顧家庭和工作,整個行業才能充滿溫和幸福的氛圍。

競爭不是內卷,競爭是任何時候都存在的,無效競爭才是問題。

在程式設計師領域,我們不要主動開啟內卷,因為內卷是一個騎虎難下的過程,當你一旦開始,想要放下,基本是不可能的。

身處內卷渦旋,我們要明辨是非,理智思考,被動參與內卷同樣是一種消極行為。面對內卷,不要盲目跟風,我們只管將手中的工作做出成績、做出創意就好。

我們雖然無法引領內卷潮流的改變,但我們不要做這一潮流的助推器,“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如何看待程式設計師領域的“內卷”現象?

希望大家能夠在評論區發表自己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