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狼共舞01|對手:以不爭而爭之

與狼共舞01|對手:以不爭而爭之

前面兩個單元幫助我們理解了職場競爭的核心,以及職場進化過程中不同形態的競爭形式,那麼,這一單元就來講講職場競爭中我們會遭遇哪些阻力,以及我們的破解之道。

一、對手:以不爭而爭之

朋友小俞聊起他的近況。最近,公司準備委派小俞到外地負責一塊業務專案,這個專案一直都是小俞在推進,而且成了公司的關鍵業務,專案完成後就有可能擔任這個地區的業務經理。同行配合開展工作的還有另一個同事,但是這個同事對業務完全外行,而且很少參與這個專案,這讓小俞十分納悶。

兩人已經達成了同盟協議,這個同事表示會全力配合,小俞也十分感謝。但是,臨行前公司領導突然找兩人談話,宣佈這個專案由這個同事負責主導,做好公司與業務的協調,小俞配合,主推業務。

領導的宣佈讓小俞措手不及,一時僵住了。這個調整變化意味著這個專案是為這個同事做嫁妝,專案完成後,擔任經理的不會是他,而是這個同事。

後來,他的徒弟透露了實情。原來這個同事背地裡下了很多功夫,專案下來以後,他三番五次地透過關係,宴請公司領導,頻繁送禮,還借事打小報告,稱小俞與專案公司有不正當往來。這些讓公司領導起了疑心,所以就改變了當初的想法,讓這個同事全權負責這個專案。

現在小俞十分糾結,不知道這個專案該不該繼續做下去。如果放手吧,一來會得罪公司領導,二來這個專案已經跟了很長時間,就這樣放棄實在捨不得;但是,繼續做吧,好處全部讓同事撈去了,實在不甘心。

案例中的小俞進退兩難,面臨的是一個滿盤皆輸的殘局,他能夠收拾這個殘局,實現翻盤嗎?

我覺得很難,難就難在他的眼中根本看不到對手的存在,而且,對手恰恰就在他的眼皮子底下。

其實,職場上有競爭就一定有對手,只是有時候這個對手往往被你忽視或者輕視了。在職場上,與對手交鋒不會像影視劇中那樣劍拔弩張,針鋒相對,往往是靜水流深,一切較量都是在不留痕跡中進行的,招招都有自己的套路。

小俞就是不知深淺,糊里糊塗中了對手的招。我們就結合這個案例,看看職場上該如何與對手打交道。

與狼共舞01|對手:以不爭而爭之

(一)識別競爭對手

偉人說過,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是革命的首要問題。同樣,在職場上,只有分清誰會成為自己潛在的競爭對手,才能做出正確的預判,提前實現防禦,更好地守住那些關鍵性的利益。

案例中,造成小俞失利的根本原因就是,在可能實現的利益分配面前,他沒有很好地作出預判,錯把對手當成盟友,焉能不敗?

相反,他的對手做得就很好,自始至終都在佈局下套,表面上是盟友關係,暗地裡卻是對手關係,關鍵時刻倒戈反擊,攫取自己的利益。

因此,認清競爭對手,並不是什麼勢不兩立,橫眉冷對,而是讓自己知道什麼事能做,什麼事不能做,什麼話可以說,什麼話不可以說,從而牢牢把握主動,避免被對手帶著節奏走,造成不利。識別競爭對手,兩步可以搞定:

與狼共舞01|對手:以不爭而爭之

第一,找出關鍵利益。

沒有永遠的對手,只有永遠的利益,利益是我們用來篩選對手的最好工具。當然,這裡的利益指的是那些關鍵性利益,直接關係到職場安全、升職加薪、職業發展的重大專案、事件或者安排等等。

我們只有透過這些關鍵性利益才能正確篩選出自己的對手,否則就容易出現誤判,甚至讓自己陷入四面樹敵的境地中。

小俞案例中的業務專案,就是這樣一個關鍵性利益。他的正確做法是,在這個專案爭取到之前,先預判一下這個專案會不會存在競爭對手。

最簡單的操作就是,看看這個專案會讓哪些人受益,再判斷這些人中哪些會成為自己的潛在對手,從而心中有數,早做謀劃。

這樣操作可以給我們帶來兩個優勢:一是可以集中精力辦大事,想方設法降低競爭對手以及其他阻力對核心利益造成的潛在風險;二是可以區別對待,儲存戰力,對日常工作中的那些非關鍵利益,懂得放手,不要斤斤計較,不要過度浪費精力和時間,甚至可以出手援助他人,以爭取更多的盟友和中堅力量。

與狼共舞01|對手:以不爭而爭之

第二,搞清競爭賽道。

職場競爭雖然激烈,但是賽道往往也不只有那麼一條。特別是一些關鍵性的利益競爭中,提供的路徑可能會多種多樣,也就形成了不同的競爭賽道。

而競爭對手只能共存於同一個賽道上,只有其他賽道的選手才有可能成為你的盟友。

比如有的公司或者單位會一次性推出多個競爭崗位,但是崗位不同,遊戲規則也會不一樣,這也就提供了不同的競爭賽道,從而分化了競爭者的壓力。

因此,

搞清賽道,不僅要搞清賽道規則,搞清誰是同一賽道競跑的對手,而且還要弄清楚誰是頒獎人、誰是裁判員,以及其他賽道的選手情況,他們都是你需要爭取的資源。

不過,在小俞的這個案例中,賽道沒有其他可以選擇,只有這麼一條,但是在小俞看來,也許算不上什麼賽道,因為他的眼中只有盟友,看不到對手,所以是一個人的比賽,肯定穩操勝劵。

可是,他的這個盟友可不是這麼想的,他的眼中不僅看到了賽道上的對手,而且還看準了誰是頒獎人、誰是裁判員,所以,他才能夠倒戈一擊,從盟友變成一個具有碾壓優勢的對手。

與狼共舞01|對手:以不爭而爭之

(二)摸清對手實力

職場競爭中,我們往往高估了專業能力的作用,而且還把它看作是衡量對手實力的唯一指標。其實,

職場競爭的真相是,先拼背景,再拼關係,最後才是拼能力,這些共同構成了一個人的競爭實力。

所以,評估對手的實力,不僅僅看對方的專業能力,更重要的是,還要摸清楚對手的背景和資源關係,判斷對手能夠使用的手段和排程的資源,這些要比看得見的專業能力更為關鍵。

朋友的這個案例中,他的對手專業能力很弱,可以說不在一個層面上,可是競爭力為什麼這麼強?對手強就強在他的資源排程能力上,他可以打通高層資源為己所用,所以才可以碾壓朋友的專業能力。

通常情況下,雙方能夠成為競爭對手的,他們的實力往往也是相當的,否則懸殊太大,一方可以碾壓另一方,這樣也構不成競爭。

但是,實力懸殊也不意味著雙方不可以成為對手,特殊情況下,弱勢方也可以反轉上位,形成逆取之勢。

所以,在找出競爭對手以後,接著就要對雙方的競爭實力作個客觀的評估,根據評估情況選擇一條適合自己的競爭路線圖。一般來說,有三條路徑可以選擇:

第一,實力相當,可以一拼。

這個時候,雙方實力中,有背景就用背景,有資源就用資源,有關係就用關係,如果手頭實在沒有這些資源背景,那麼,也就只能拼能力了。

第二,實力有差距,但是可以努力一把。

這裡的差距,不一定是專業能力上的問題,也有可能是沒背景、沒關係,這個時候把寶全部押在你的專業能力上,還是有一定風險的。所以,這個時候,如果實在沒有背景關係,也得找到盟友,尋求支援,縮短這方面的差距。

第三,實力懸殊太大,可以另選賽道。

如果對手的實力實在強大,你也玩不起,那麼看看有沒有其他賽道,選擇一條適合自己的路徑,達成目標。如果實在沒有其他賽道可以選擇,那麼,你還可以與對手達成聯盟,助他一臂之力,成功之後,再求回報。

在小俞的案例中,他的對手已經意識到自己與對方在專業能力方面的差距,所以才假意達成聯盟,其實是在為自己爭取時間,在背景關係上下功夫,找回實力,縮短與朋友的差距。

與狼共舞01|對手:以不爭而爭之

(三)以不爭而爭之

我們在前面單元講到,與對手競爭,無論是在日常階段,還是關鍵時刻,或者危急關頭,“不爭”才是最基本的競爭形態,它是所有競爭應當具備的底色。

我們說“爭”與“不爭”,不爭的是那些看得見的地方,以避其鋒芒;爭的是那些看不見的地方,以積蓄力量,增加底牌,出奇制勝。

在小俞的案例中,他的對手其實就是以“不爭”而“爭之”,如果我的朋友想贏回這輪殘局,他同樣也得這樣做。具體把握好這麼幾個環節:

第一,避其鋒芒。

就是不針鋒相對,不與對方的優勢硬碰硬,而是跳出利益圈外,找到自己的發力點,經過時間的沉澱和積累,磨礪出對方難以企及的優勢,再反敗為勝,從而以表面的不爭,達成實質的爭。

案例中,小俞就得采取這樣的迂迴方式,收斂自己的對抗情緒,先做出退讓,讓他人感覺到他吃了一個很大的虧,以此爭取回旋餘地,再適時調整策略,把握機會,果斷出擊,這樣勝算也許會大一些。

第二,共生共存。

對手不是敵人,敵人可能是一輩子的敵對狀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而對手只是階段性的,有競爭,也有合作,還會互相依賴,互相生存。

所以,職場競爭中,既要學會“咬定對手不放鬆”,更要學會“與對手和諧共生”,利用對手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

案例中的小俞面對對手,如果一味對抗,擺開一副勢在必得、捨我其誰的架式,即使拼盡了手段,也很難挽回殘局,最多落得兩敗俱傷,但是這樣的手段是針對敵人的,而不是對手。

對於小俞而言,這場競爭雖然遠遠沒有結束,但是也已經告一段落了,這個時候,他得放下野心和想法,學會優雅地與對手相處,用心觀摩對手,學習自己沒有的東西,修煉自己的心態和競爭力,再伺機翻盤。

第三,逆取還是順取?

競爭有順取,當然也會有逆取。順取還是逆取,一切依據競爭的態勢來取捨。

順取是常態競爭,是看得見的操作,一切按照遊戲規則,憑藉個人能力拿下比賽;而逆取是非常規競爭,是不能完全拿上臺面的操作,起決定作用的更是個人能力之外的東西。

在前面的案例中,小俞的操作就是按照順取的競爭規則進行,但是痛失比賽;而他的對手採取的是逆取之策,避開了小俞業務能力上的強勢鋒芒,卻一舉拿下了比賽。

我們來看看他的對手是怎樣逆取的:當小俞把同事當作盟友時,同事卻把小俞視為對手;當小俞關注專案推進時,對手卻在領導身上下功夫;當小俞關注工作業績時,對手已經盯上了專案帶來的權力和利益。

所以,當對手已經透過逆取而侵奪了小俞的既得利益,如果仍然有恃無恐,不知順守的話,那麼,小俞唯一翻盤的機會也是逆取。

其實,以不爭而爭之,這本身就是一種逆取之勢,如果小俞能夠從對手身上學到如何佈局職場資源關係,重新獲取領導信任,從領導的角度站位思考,那麼,實現殘局翻盤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未完待續)

本文是“與狼共舞”系列中的一篇,單篇文章只是闡述了其中一個觀點,需要聯絡上下文把握,才能融會貫通,不會斷章取義,更多內容參考前後章節。

與狼共舞01|對手:以不爭而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