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城遺址在越城遺址後面,所以蘇州不是闔閭大城?呵呵,不存在的

否定蘇州古城就是闔閭大城的歪風邪氣最近幾年颳得很盛,有一種似是而非的謬論最近很有市場,那就是“肯定了木瀆遺址是闔閭大城,不就是否定了無錫闔閭城遺址是吳國都城的觀點,這不是對蘇州有利嗎?”

我只能說,還能邏輯再混亂一點嗎?蘇州古城就是闔閭大城,無論是文獻、文物還是邏輯上都能形成完美的閉環。而木瀆遺址不論是文獻、文物還是邏輯上都自相矛盾、破綻百出。放著荊山之玉不要,反而去追求石頭,實在是滑稽可笑。

首先我們來看一段文字

吳城遺址在越城遺址後面,所以蘇州不是闔閭大城?呵呵,不存在的

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

這段文字看起來似乎很有道理,但實際上是管中窺豹、一葉障目,用現在流行的話來說,叫做“格局小了”

吳城遺址在越城遺址後面,所以蘇州不是闔閭大城?呵呵,不存在的

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

紅色色塊:蘇州古城(闔閭大城)

黃色色塊:專家猜測的木瀆遺址範圍

紅色箭頭:京杭大運河水流方向(當時應該只能叫江南河)

藍色箭頭:胥江水流方向

綠色箭頭:越來溪水流方向

藍色五角星:吳城、越城遺址位置

我們開啟格局,以一種更開闊的視野來看這個問題,你會發現頓時豁然開朗

第一,越城遺址的位置距離蘇州古城更近,而距離木瀆遺址很遠。根據《蘇州府志》記載,當年“越伐吳,吳王在姑蘇,越築此城以逼之”,如果是越國緊逼,不逼迫近的蘇州城,反而逼迫遠的木瀆?豈不是腦子進水了?

也許有人會說,蘇州古城在東面,吳國要修小城和越國對峙的話,應該將城修在越城和蘇州古城之間,為什麼要修在越城和木瀆之間?

這裡要講到一個概念,叫做倖存者偏差,你能看到的一定只是倖存者。也就是說當年吳越對峙時修建的這此類碉堡要塞可能很多,只是其它都湮沒了而已,只留下這兩個。而這兩個碉堡很可能當年另有自己的監視和對峙的對手,而不是某些人想象的那樣——這兩處遺址一開始就是針對彼此修建的。也就是說在吳越對峙的時候,越城以北、吳城以南還有其它用來對峙的雙方碉堡,只是沒能留存下來而已。

即便拋開這種可能性,也可以解釋這種現象。蘇州古城作為吳國都城,本身城牆高大,護城河寬闊,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碉堡,不需要另外在周圍修建小碉堡。而木瀆當時是吳國的宮殿群所在地,且沒有連綿的城牆保護,所以在越城碉堡的西面修築一個碉堡監視越軍,保護木瀆宮殿群,也是合情合理的。

吳城遺址在越城遺址後面,所以蘇州不是闔閭大城?呵呵,不存在的

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

從這個圖片可以看出,木瀆地區的土牆遺址根本不是聯絡的城牆,而是各自為政,實際就是多處宮殿群各自的宮牆殘留而已。

第二,胥江水流是自西向東從太湖流向蘇州城,越城的位置在下游,從越城出發要進攻木瀆需要逆流而上,這在軍事是上不利的。吳城建在越城的上游顯然是有利地形。

也許有人會說,為什麼越國可以把越城修築到距離蘇州城這麼近的地方?那是因為吳國之前先是在黃池會盟的時候被越國偷襲吳都“入其郛,焚其姑蘇,徙其大舟”,接著遭遇饑荒,又在笠澤之戰中慘敗,處在被動挨打的局面,能守住都城就不錯了。否則怎麼可能讓越國在眼皮子底下挖一條越來溪?怎麼可能讓越國在石湖邊築城?

第三,因為越國順著越來溪可以進入石湖,沿著石湖水道可以進入胥江,繼而可以自西向東順流而下,從西面攻打蘇州城,路程很近且方便。但是攻打木瀆就必須逆流而上,路程遠還不方便。同時伍子胥也預料到越國進攻的路線,所以伍子胥說死後要把眼睛掛在西門看著越國打進來,這都不是心血來潮的表現。古代軍事家他們大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們知道走哪條路線,攻打哪裡是最科學合理的。

第四,根據《左傳》記載,越國滅吳在冬十一月丁卯。有地理常識,哪怕只是一些生活常識的人都知道,蘇州地區屬於亞熱帶季風區,冬天吹西北風,夏季吹東南風。如果越國冬季攻打的是木瀆,那麼越國要逆著胥江向西進攻木瀆,除了水流方向,還有西北風和他們作對,那是逆風逆水,搞不好是會被西北風和水流吹回石湖邊的。而順著胥江進攻蘇州,則正好是被西北風水流推著走,正是順風順水。

另外,保護木瀆地區,木瀆地區就是吳國都城了?這種結論相當可笑,一個國家只需要保護都城就行,其它地方就不需要管了?保護木瀆地區的宮殿群和蘇州古城就是吳國都城彼此之間是不矛盾的。以此來否定蘇州古城就是吳國都城的說法,其實是高估了自己的學問,小看了古人的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