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轟電-5和轟電-6,揭秘中國早期電子戰飛機發展的艱辛歷程

現代戰爭,是資訊化、電子化的對抗與戰爭。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與進步,電子干擾與對抗逐漸成為現代化戰爭的一個重要方向,也成為現代防禦體系的重要一環,是干擾敵方實施有效攻擊與發動反擊的一項重要力量,其中尤以電子戰機為重。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由於電子戰機研製工作剛剛起步,反電子戰水平較弱,時常遭到美國及臺灣地區電子戰機的襲擾,其中尤以20世紀90年代“94華南空情異常事件”最為嚴重,使我國防空體系形同虛設,可見電子戰機在現代化戰爭中的巨大作用。

你不知道的轟電-5和轟電-6,揭秘中國早期電子戰飛機發展的艱辛歷程

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就利用引進的伊爾14運輸機和蘇聯提供的幾種雜波干擾機改裝了數架電子戰機

圖-4電子戰機

中國電子戰飛機的起步時間雖然不晚,但發展歷程卻頗為曲折。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空軍剛剛成立不久就利用引進的伊爾14運輸機和蘇聯提供的幾種雜波干擾機改裝了數架電子戰機。由於整體技術水平較低,中國空軍根據中蘇兩國簽訂的相關裝備引進協議,在引進伊爾-28轟炸機的同時也引進了數架伊爾-28P電子戰機。

但是,隨著中蘇關係的破裂,相關技術的引進工作並沒有完成。隨後,中國空軍自行改裝了一架伊爾-28電子戰機,成為非常寶貴的電子戰力量。不過,該機的電子戰能力比較落後,干擾方式、發射功率、覆蓋範圍、干擾距離都還停留在50年代初的水平。因此從60年代中後期開始考慮利用國內現有的轟-6轟炸機、圖-4轟炸機、安12運輸機等平臺作為載機,研製包括電子偵察機和電子干擾機在內的多種新一代專用電子戰機的計劃。但因受到技術、平臺、資金等多方面條件的限制,這些計劃最終只有利用圖-4轟炸機的改裝計劃得以完成。該計劃一共發展了3個型號,一種是預警機,一種為電子偵察機,一種為干擾機。

但除了預警機得以公開以外(空警-1號),其他兩種電子戰機型並沒有公開。從有限的資料可以認定這兩種機型確實存在,並且在80年代末退役之前的十多年間使用頻率非常高,飛行航跡遍佈中國全境。

外界估計,圖-4電子戰機一共改裝了7架,其中電子偵查/對抗型4架、電子干擾型3架。機上的裝置應該是早期從蘇聯引進的相關裝置的仿製或改造型號,機上還安裝了全頻段雷達偵查裝置、通訊偵查裝置、雜波干擾機、欺騙式干擾機、雷達告警接收器、雷達訊號接收器等。電子干擾型的機腹彈艙內還安裝了箔條投放器,可以在空中形成數千米長、數百米寬的走廊。

你不知道的轟電-5和轟電-6,揭秘中國早期電子戰飛機發展的艱辛歷程

中國轟-5,20世紀80年代我國在轟-5的基礎上研製了兩型電子戰機,即轟電-5和轟幹-5

轟電-5電子戰機

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隨著轟-6轟炸機開始進入正常生產階段,利用轟-6平臺改裝電子戰機的設想也開始進入實施階段。同時,為了更好地配合戰術攻擊機群(強-5和轟-5)的作戰,中國空軍同時展開了轟-5電子戰機的研製工作。這樣,中國空軍在80年代同時展開了2種平臺的電子戰機的研製,基本上可以滿足戰術(強-5、轟-5)和戰役(轟-6)兩種機型進行攻擊作戰的需求。

根據零散的資料顯示,轟電-5的研製時間可能開始於1982年左右,由於此前已有改裝引進伊爾-28P的經驗,轟電-5的研製工作非常順利。轟電-5的研製時間只有不到2年,大約在1984年左右就開始進入了小批次生產,飛機的機身、彈艙內裝備了15部雷達干擾機、電子偵察裝置、全方位雷達告警接收機,可以對地面、水面、空中的各型別雷達實施雜波、欺騙式干擾,後期生產的部分飛機上還在翼尖增加了新型電子偵察干擾吊艙,滿足了對新型雷達干擾作戰的需求。轟電-5主要用於伴隨戰術飛機執行對地(海)攻擊作戰,使用干擾機對敵方的雷達實施干擾,為己方攻擊機群開闢一條安全的空中通道。

不過,由於轟電-5機體空間有限加之載重較小,自身只具備主動干擾能力,不具備被動干擾功能。而當時中國空軍認為只依靠主動干擾方式並不能保證攻擊機群的絕對安全,被動干擾仍將發揮比較大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一種簡化電子干擾能力而增加被動干擾能力的轟幹-5出現了,它主要是將機身彈艙的電子干擾機拆除,改為安裝一個箔條投放器,內部裝有可以對2種波段對空警戒雷達具有較好乾擾效果的金屬箔條,一次可以為攻擊機群形成一條長2000米、寬500米的干擾“走廊”,與轟電-5配合使用可以更有效地保證攻擊機群的安全。

轟電-5和轟幹-5的生產數量並沒有可靠的資料,據國外媒體推測,從20世紀80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這近十年的時間,轟電-5和轟幹-5的生產數量約20~30架,直到21世紀初新一代電子戰機陸續服役後才退出現役。

你不知道的轟電-5和轟電-6,揭秘中國早期電子戰飛機發展的艱辛歷程

我國在轟-6基礎上研製的轟電-6電子戰機,大量採用了西方國家先進的技術

轟電-6電子戰機

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隨著空軍最後幾架圖-4電子戰機即將退役,中國空軍面臨著沒有大型電子戰機可用的嚴峻局面。當時轟-5電子戰機只能與戰術飛機進行較好的配合,與航程更遠的轟-6很難進行編組使用。而早期改裝的兩架轟電-6由於技術的限制,總體效能並不理想,因此既是出於替換老式圖-4電子戰機的考慮,也是出於滿足轟炸機部隊作戰需求的考慮,中國空軍加快了轟電-6的後續發展計劃。

1988年,轟電-6的研製正式啟動,大量採用了西方國家先進的技術,機上安裝的電子戰裝置無論從效能還是數量上都遠遠超過早期的圖-4電子戰機和轟電-5,可以說是當時中國國內技術在這個領域內能達到的最高水平。轟電-6機身內部裝備了25部多波段電子干擾機,基本上可以覆蓋所有雷達工作波段,其中大功率雜波干擾機用了比較先進的積體電路設計,重量更輕,體積更小,可靠性更高,功率更大,靈敏度也更高,技術水平遠高於採用電子管設計的老式干擾機。轟電-6在機翼下還加掛了2個金屬箔條投放器,箔條數量是轟幹-5的2倍,可以形成更大範圍的箔條幹擾“走廊”,減弱敵方雷達裝置的探測、跟蹤能力。轟電-6不僅可以依靠自身攜帶的大功率干擾機對敵方地面、水面以及空中雷達進行偵察、定位並實施遠距離干擾或訊號壓制,同時也可以與轟炸機群一起行動,實施伴隨干擾。

總體上看,由於平臺空間大、效能好,轟電-6完全融合了早期轟電-5和轟幹-5兩個機型所具備的特點和功能,同時又具備了圖-4航程遠的特點,對各類雷達訊號的偵察、定位能力是轟電-5的4~5倍,干擾、壓制距離達到了轟幹-5的3倍,作戰效能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設計要求。

你不知道的轟電-5和轟電-6,揭秘中國早期電子戰飛機發展的艱辛歷程

20世紀90年代,為了應對臺海危機,我國還研製了一些以圖-154M為平臺的電子戰機,即圖-154MD電子戰飛機

圖-154MD電子戰飛機

20世紀90年代,為了應對臺海危機,我國還研製了一些以圖-154M為平臺的電子戰機,即圖-154MD電子戰飛機,目的是為了緩解當時中國空軍電子戰能力十分薄弱的局面。

根據國外有關媒體推測,圖-154MD的改裝有I型、II型。其中I型主要執行電子情報收集任務,因此在機身下方加裝了大量用於收集、探測、識別各類陸基和海基電磁訊號的雷達天線;機艙內則安裝了大量資料儲存和處理裝置以及相關的操縱控制檯,可以對大量截獲的電磁訊號引數進行測量、分類、分析。

20世紀90年代中期,為了提高中國空軍對地面目標的探測和識別能力,被稱為II型的電子戰機改裝計劃開始實施,該型機除了仍具備一定的電子偵察能力外,最主要的是可透過安裝在機腹部的一部長達7米的合成孔徑雷達,可有效對地面目標實施探測和識別。由於合成孔徑雷達特殊的工作原理,它可以在能見度極低的氣象條件下對數萬平方千米的地面目標生成類似光學照相的高解析度雷達影象,並有效地識別地面偽裝和一定深度的地下目標,可以全天候對地面目標進行高精度的定位、探測與跟蹤。因此,它無論是所配置的電子裝置還是功能都與美國空軍的E-8戰場聯合監視飛機類似。

圖-154MD電子戰機服役後,中國官方釋出的訊息很少,可見其保密程度是很高的,直到最近幾年由於參與搜尋馬航失聯航班以及巡視東海防空識別區後才逐步有了公開報道。

你不知道的轟電-5和轟電-6,揭秘中國早期電子戰飛機發展的艱辛歷程

目前,中國在電子戰飛機研製與發展方面,已經初步形成了體系,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行列

結語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海灣戰爭中美軍電子戰飛機的應用以及數次對中國的電子壓制,使中國認識到了與西方國家電子戰飛機的差距,加快了新型電子戰機的研製。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國內先後啟動了以新一代運-8平臺為基礎的“高新”系列電子戰機。目前,中國在電子戰飛機研製與發展方面,已經初步形成了體系,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行列,對於實現我國的空中電子對抗與防護,構建現代化電子防禦體系,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