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中醫起源於《易經》,中醫與《易經》真的有關係嗎?

治病之難,難在病象紛繁萬狀,讓人眼花繚亂,不知從何下手。中國古有《易經》,給人們認識紛繁萬狀的世界,予以最有力的啟迪。

中醫來源於易經,易經的最大神奇在於能把世界錯綜複雜、看似雜亂無章的萬事萬物,按照一定的類別進行歸納,例如按五行、天干、地支、飛星、八卦等分類,都可囊括天地萬物。根據《易經》原理,世間萬物永珍,居然可以由陰陽二氣而成。

有人說中醫起源於《易經》,中醫與《易經》真的有關係嗎?

首先是由無生有,由無極之圓圈,一處斷裂,產生了一,為太極。有一之後,就產生南北二極。有南北,就有東西,合為四象。南北東西,加四隅,並中央,即成八卦九宮。

一部《易經》,極盡世間萬物變化成敗之理。雖然只有陰陽二爻,二變重之而成四象,三變重之而成八卦,再重之而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即有三百八十四爻之多。加上月日引數,動爻變數,其吉凶變化,何止億萬?然變化雖多,陰陽而已。

《內經》說:“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張景嶽說,“陰陽不分,開口動手便錯”。西醫為什麼連一個感冒咳嗽也不會治?也常把人治成肺結核?治成肺癌?就是因為西醫不知道陰陽水火寒熱之故。所以搞醫的,離開陰陽理論的指導,去學西醫偽科學的機械論,必成不會治病的劊子手。

病雖有萬種,但萬病不離陰陽。中醫雖有“風、火、溼、熱、燥、寒”六淫之說,但六淫實由水火二氣而成。火氣熱,水氣寒。水火二氣,產生溫差,於是產生了風。水火相交,產生了溼,水火不交,產生了燥,火多水少,為熱燥,火衰水多,為寒燥。於是由水火二氣的多少而生出六氣六淫。

有人說中醫起源於《易經》,中醫與《易經》真的有關係嗎?

萬病的產生,都由陰陽水火二氣失調而成。陰陽之義,水火寒熱虛實而巳。陽虛則陰盛,熱能不足,水氣寒邪必多。乾薑附子,椒桂苓澤,扶陽以驅陰。陽亢則陰虛,膏知硝黃以消亢陽,冬地萸薯以滋陰液。抓住陰陽大綱,治病才能有條不紊,臨危不懼。

例如治療子宮方面的疾病,中醫常會用金櫻子這一味中藥,就是取其形狀與子宮的形狀接近,起到一種引經藥的作用,把其它的藥力引導到子宮上來,達到治癒的目的。再如治療風熱頭痛用薄荷,肝熱目赤用菊花,咽喉痛用木蝴蝶等,都是取其清輕、藥力上浮而達到治療的作用;而治療人體下肢、膝關節痛等,會用牛膝、獨活等根、塊根,取其質重下潛之力而達到治療作用。

“易”字,上面是日,下面是月,太陽月亮位置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日月在一起組成“易”字,意思就是像太陽月亮那樣隨時都在改變。

但變有變的方向,變中還有不變的核心。

中醫理論其實就來源於周易。

天氣預報,老人比年輕人看得準,因為老人掌握著著天氣變化的更多規律。

有人說中醫起源於《易經》,中醫與《易經》真的有關係嗎?

規律是共性的。

如輕質東西向上走,重質東西向下走;

中醫就得出,質輕的中藥走上焦,走頭部,如薄荷、銀花;質重的中藥走下焦,走腹部,如熟地,大黃;上焦病就用質輕的中藥,下焦病就用質重的中藥;這就是金元著名醫家張元素提出的中藥升降浮沉理論。

大自然中,火在上,水在下,水能滅火。

心位於上部,五行就屬火;腎位於下部,五行就屬水;

心火旺,中醫就推出是腎水相對不足的結果。

因為中國是南熱北冷,治療方法無非瀉心火、補腎水,二種方式結合,各有側重的問題,這就是《難經》中提出的“瀉南補北”治法。

《易經》代表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精神。易經養生內容流存至今,儘管語言由於年代久遠難免深奧難懂,但其思想、方法至今仍有很高實用價值,中醫養生遵奉“陰陽中和”的思想就來源於《易經》。千萬年來,中國人獨特的養生學依託國學精粹,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以風俗習慣、禮儀規範等形式彰顯中華民族健康生活方式。

有人說中醫起源於《易經》,中醫與《易經》真的有關係嗎?

易經養生的“生命哲學”是打通修心並養生的必由之路,是先祖從易經六十四卦養生的角度總結出來的,是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悉人事而總結提煉出來的,是老祖宗經歷過的呵護人類身心健康的心得體會。這些智慧和方法能教會現在的我們一些“比吃更重要的養生方法”。

比如東晉葛洪有一句名言“我命在我不在天”。意思是,生命在於自己的選擇,而非由外在的因素所決定,這種“內求”的、自由做主的思想,是易經養生的核心精神之一。內求是中國人獨有的智慧,其實人的一生很簡單,就是從零到一,再從一到零。所以,人生要有歸零心態,有的人會問:現代人對金錢和財富有高度依賴。其實,如果思路沒變,這種對物質條件的依賴狀況就很難改變。依賴物質條件,說到底還是一種“外求”的思路,依仗外部條件去實現目標,這個方法很辛苦、不可控、不自由。

有人說中醫起源於《易經》,中醫與《易經》真的有關係嗎?

中國人智慧高明之處就在於很早就推崇一種“內求”的思路。養生以“內求”,就是內求自身具足的精、氣、神。從道家看,人體健康的根基是元精、元氣、元神。元精與人的生殖功能密切相關,內求的養護元精就要節慾保精,減少消耗。而元氣、元神,則需要經過元精的長久養育,才能相應的圓滿。元精好比是土壤,元氣好比是養分,元神則好比是植物,所以,內求的養元精是重中之重。

具體的內求養元精的方法可以是經絡按摩,重點穴位有兩個:第一個穴位是下丹田,中醫叫“關元穴”,第二個穴位是“命門穴”。用掌心“勞宮穴”位置來按摩這兩個穴位能起到保養元精的效果,因為勞宮穴是心包經的穴位,心藏神,按摩保養腎中元精的穴位,心腎相交而精生神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