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R與KPI的主要差異

小結概要

序號

主要差異

KPI

OKR

1

導向不同

競爭導向、上級要求

自我導向、工匠精神

2

目的不同

績效考核,必須完成

勇於挑戰,爭取完成

3

聚焦不同

三五個、七八個常見

不超三個,甚至一個

4

週期不同

一年或半年

一季度或兩個月,每週盤點

5

標準不同

必須完成

爭取完成,設定完成信心指數

6

展現不同

層級保密

全員公開,協同求助、避免重疊

7

自上而下

一部分來源於自下而上

8

適用不同

傳統企業、穩定環境、激勵不足、常規工作

初期小公司,敏捷端到端,自激勵員工、創新工作

OKR與KPI並非相互替代。OKR思維是“我們應該做什麼”,是“以客戶為中心的工匠精神導向”;KPI思維是“領導要我做什麼”,是“受市場環境等多因素影響的競爭導向”。OKR是以人的自主性應對環境不確定性,不是用於考核,也不要求必須完成,而且非常聚焦、每週盤點、全員公開,更適用於發展初期、端到端問題、自我激勵、敏捷聚焦等。OKR與KPI的主要差異包括:

1、導向不同。KPI是市場競爭導向,

“領導要我做什麼”。

OKR是工匠精神導向,

“我們應該做什麼”

2、目的不同。KPI用於績效考核,是必須完成的下限。OKR用於鼓舞和激發,是勇於挑戰的上限。

3、聚焦不同。KPI指標,三五個、七八個很常見。OKR指標,最好不超過三個,甚至只有一個,非常聚焦。

4、週期不同。KPI週期通常為一年或半年,OKR通常週期為一個季度或兩個月,而且每週都要召開會議對OKR進行盤點,有些類似Scrum敏捷模式。

5、標準不同。KPI指標通常是必須完成。OKR並非一定要完成,每個關鍵結果都會設定完成信心指數,有些指標甚至從50%的完成信心開始。

6、展現不同。OKR全員公開可見,促進跨部門協同,避免工作內容重疊,以及正確快速尋求支援。

7、來源不同。有些企業至少60%的OKR目標來源於非管理層,有利於跨部門協調對齊、明確責任。

8、適用不同。OKR比KPI更適用於發展初期的中小企業,更適用於解決端到端問題。如果專業團隊OKR與職能部門OKR衝突,類似矩陣型組織專案管理,需做好優先順序排序,並互相融入。並非所有員工、所有工作都適用OKR。

一、導向不同

典型的KPI,如收入、利潤、使用者數、市場佔有率,通常屬於

“受市場環境等多因素影響的競爭導向”指標

。典型的OKR,如使用者滿意度提升20%、採購成本降低5%、新使用者上手流程精簡10%、使用者諮詢回覆時間縮短至1分鐘以內,通常屬於

“以客戶為中心做好自己的工匠精神導向”指標

OKR思維是“我們應該做什麼”, KPI思維是“領導要我做什麼”

。以程式設計師為例,OKR目標可能是解決產品卡頓或者引入大資料做精準推薦,而KPI指標則可能是程式碼行數、bug 數等。

一般企業是按照KPI完成情況,對員工進行獎懲。因此在行業成熟期或衰退期,當員工盡最大努力也無法提高業績時,收入便會停滯或下降。不僅打擊士氣,而且員工流失。

管理者在KPI壓力下,可能會盲目多元化,試圖“多做不同業務”實現KPI增長,而不是透過“做精當前業務”實現企業長遠發展。中低層員工,甚至可能資料造假、哄騙客戶、申請降價等,獲取個人短期利益,損害企業長遠發展。

在索尼工作40年的天外伺郎,認為KPI文化給索尼造成很多負面影響:“統計業績花費了大量精力時間,而在真正工作上卻敷衍了事…因為考核業績,所有人都提出容易實現的低目標。短期內難見效益的工作,都受到輕視…大家都極力逃避責任…新產品開發出現虧損後,又遭到內部批評,結果不得不後退…沒有了向新目標挑戰的體力,也失去了把新技術拿出來讓社會檢驗的膽識。”

其實1946年井深大剛創立索尼時,制訂的公司目標是:“建立一種環境,讓員工全心全意發揮他們的科技能力…志趣相投的人自然會結合起來。讓工程師能夠感受科技創新的歡樂…把先進科技應用在公眾生活中。”

日本很多百年老店、千年老店,規模一直都很小,既沒有KPI增長指標,也沒有“做大做強”的口號,卻能沉下心來幾代人專心把事情做到極致。

谷歌初期,沒有編制包括財務預測、盈利模式、市場調研、營銷策略、產品路線圖的商業計劃書。而是實施OKR,核心只有一條“如何專注於為使用者提供卓越的產品”。(微信公眾號:睿可思卓越價值論壇《戰略誤區:KPI增長陷阱》)

二、目的不同

KPI通常用於績效考核,

OKR主要目的並非考核,而是著眼於鼓舞和激發

KPI是設定必須完成的下限,OKR是設定勇於挑戰的上限

。一個OKR週期結束後,對目標執行情況進行評估,主要是為了總結經驗教訓,繼續擴大戰果或及時修正錯誤,而不是為了考核執行部門和執行人。

競爭環境越來越動態,很難事先把幹什麼、

怎麼幹、啥結果,規定太清楚。

OKR鼓勵員工自主設定有挑戰的目標,以人的自主性應對環境不確定性

有的企業,OKR在績效考核中權重只佔30%-40%;有的企業只有OKR。但

兩者並不衝突,也不是相互替代

。KR與績效考核分離,不直接與薪酬、晉升關聯。強調KR量化而非O量化,可以在執行過程中更改KR。

OKR和KPI都不能脫離公司願景和戰略

。比如,希望使用者喜歡我們的產品。但因為喜歡無法測量,所以把PV 寫進了 KPI 。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可以把使用者原本一個頁面上能夠完成的事情,分到幾個頁面上完成。結果 PV 達到了 KPI目標,但使用者可能更討厭我們的產品了。

在中大型企業組織,OKR並不用於整個組織及日常工作,而只用於需要特別關注的領域以及不做出額外努力難以達成的目標。比如成長期消除成長障礙,成熟期發掘新的增長機會。

不論個人還是組織,經常出現有了想法卻一直未執行的情況,因為沒有給想法設定優先順序、與相關人員缺乏充分持續溝通、沒有具體計劃、沒有不斷跟進總結提升等。

OKR作為一種工具,有助於抓住主要矛盾,聚焦優勢資源在最重要任務上。並且縮短迭代週期

,讓相關人員對目標理解清晰一致,從而同心協力,避免方向分散帶來內耗,避免被競爭者牽著鼻子走。

有些企業把OKR當作KPI,過於關注結果而非過程,甚至為了數字好看而在中途修改OKR指標,這樣就偏離了目的。OKR是以試錯思維為基礎,包容失敗,看重為實現目標而努力的過程。

例如,馬斯克把OKR的目標確定為移民火星,假如最後沒能實現。KPI體系的結論就是“不及格”,而OKR體系的結論可能是“火箭回收技術降低航天成本,很有價值”。

三、聚焦不同

OKR分為三個層級,即公司OKR、團隊OKR、個人OKR,每一層均自上而下關聯。目標O通常為定性指標,關鍵結果KR通常為定量指標。但是,團隊OKR並非公司OKR的簡單拆分,亦非個人OKR的簡單彙總。而是明確團隊工作優先順序,可以聚焦單個關鍵結果,也可以支撐整個OKR。

實際執行中,通常先從公司OKR和團隊OKR試點,使用成熟後才推廣至個人OKR。而且個人OKR只需一對一溝通,不在每週盤點會議上討論。

KPI指標,通常是三個以上,甚至八個、十個也常見。但是

OKR指標,最好不要超過三個

。否則員工難以清楚地記住,而且重點不突出,既要又要的結果往往是啥都做不好。

在任何階段,“如果存在兩個以上的矛盾,就要用全力找出主要矛盾。捉住整個主要矛盾,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不能把所有矛盾平均看待,必須區別為主要和次要的兩類。”(《矛盾論》)

對於創業階段的小型組織,OKR必須非常聚焦,目的是時刻提醒最重要且緊急的工作,而不要被路上的各種“金蘋果”干擾。比如創業初期,主要矛盾是找到更多客戶,能夠得到足夠收入或者吸引足夠投資,才能生存下去。

OKR盤點,經常會砍掉一些與目標和關鍵結果無關的業務。不用把所做的工作都列出來,只需列出為了達成目標而必須去做的那些工作。雖然每天有很多工作要處理,但一定不要忘記哪些是最重要的。案例如下(《OKR工作法》):

某創業公司OKR案例(季度目標)

本週計劃(按優先順序排列)

1)和某客戶簽訂合同

2)完成訂單系統需求文件

3)三個銷售候選人面試

4)完成客服的崗位描述

目標O:向客戶證明產品價值

關鍵結果KR:本季度

1)重複訂購率85%(信心50%)

2)20%重複訂購網站自助下單(信心50%)

3)實現25萬美元交易額(信心50%)

未來四周

1)買好伺服器

2)最佳化訂單系統

3)招聘售前人員

4)客戶銷售指標跟蹤

狀態指標(按優先順序排列並標註狀態)

1)客戶滿意度(每週盤點會上回顧討論)

2)團隊氛圍(每週盤點會上回顧討論)

3)系統滿意度(每週盤點會上回顧討論)

中大型組織,在正式引入OKR之前,最好是選擇幾個部門團隊進行試點。試點初期,可以只設置一個短週期(月度或季度)目標,然後再逐步完善推廣,直到整個組織理解該方法。案例如下:

產品管理團隊OKR案例(季度目標)

本週計劃(按優先順序排列)

1)完成培訓材料

2)確定培訓時間

3)確定市場需求交流會時間

4)產品滿意度調研準備

目標O:幫助區域團隊實現使用者拓展

關鍵結果KR:本季度

1)為區域團隊3次產品培訓(信心90%)

2)區域團隊3次市場需求交流會(信心90%)

3)客戶對產品滿意度超過80%(信心60%)

未來十週

1)培訓反饋及改進

2)市場需求交流會反饋及改進

3)產品滿意度調研及產品改進

4)…………

狀態指標(按優先順序排列並標註狀態)

1)培訓滿意度(每週盤點會上回顧討論)

2)市場需求交流會滿意度(每週盤點會上回顧討論)

3)產品滿意度(每週盤點會上回顧討論)

四、週期不同

KPI指標,雖然也有年度、半年、季度、月度、每週的回顧,但因為這些指標通常受到多種內外部市場環境影響,很難在短週期內找出變動主因並提出應對舉措。比如上月的收入和使用者數增長率提高了,而本月的收入和使用者數增長率降低了,可能只是受偶然因素影響。

OKR指標,主要是自身工作及客戶感知類,更容易在較短週期內進行評價衡量。通常

週期為一個季度或者兩個月

,可以滾動執行,並且

每週召開會議進行盤點

,會議時間儘量在30分鐘內。

以位元組跳動為例,一場 OKR 例會的要點包括:

1)會議討論內容:部門週會以部門 leader 的 OKR 作為討論主體,來判斷整個部門的工作進度。

2)目標完成情況:目標達成進度、遇到的問題/風險、需要的支援等。

3)關鍵結果進度:關鍵結果達成、問題和風險。

4)下一步行動:及時列出 to-do 並設定具體負責人及截止日期。

一個完整的OKR實施週期可以分成五個階段:準備階段,確定OKR,公示OKR,執行OKR,覆盤OKR。週期末的盤點中,如果指標均已完成,則可為下一週期制訂挑戰性更高的目標。

比如每週總結為實現OKR做了哪些工作,並且評估任務優先順序,可以發現哪些能讓你達成目標,哪些和目標關係不大。有些小團隊,

每週一用大約1/4的時間講訴進展,其餘時間討論下一步計劃,公佈團隊OKR相關任務的優先順序

,使團隊成員都明確各自職責,另外在

每週五為取得的成果慶祝

對於狀態指標,可以每週用顏色標註。比如客戶滿意度如果被標註為紅色,則代表正在失去客戶,黃色代表和客戶的關係很危險,綠色代表正常。

在《OKR工作法》中,舉了一個

每週五慶祝成果

的案例,由團隊成員分享本週所做的工作:工程師展示所編寫的程式碼、系統介面、API等,設計師介紹關於產品的新想法,銷售介紹訂單情況及進展,人力介紹招聘情況,等等。

每個季度做回顧

。季度初確定本季度的 OKR,到了季度末,根據完成情況和完成質量打分。分數範圍在0到1分之間,最理想得分是在0。6到0。7。

每半年或者全年的Performance Review

(用於變更職級和薪酬),通常只把OKR分數作為其中一部分,賦予一定權重。

五、標準不同

KPI指標,通常是必須完成的。

OKR通常是挑戰性目標,並非一定要完成

OKR

每個關鍵結果都會設定指標信心指數

,之後每週盤點,評估距離完成這些指標是更近了還是更遠了。比如有些指標,甚至從50%的完成信心開始,然後每週盤點,不論是提升到70%還是降低到30%,都需要找出原因,有助於及時反思改進。

事實上,很多公司第一次執行OKR時都會失敗,完成結果很不理想。這就類似於“敏捷方法”,需要不斷試錯,快速迭代不適合的指標。而且,即使OKR沒能完成,也有助於呈現最需要關注的工作任務。

六、展現不同

OKR全員公開可見

,不論哪個級別的員工,都能看到公司所有人的OKR,

很便於獲取跨部門資訊

比如位元組跳動,即使入職第一天的員工,也可以直接看到CEO的 OKR。位元組跳動副總裁謝欣介紹說:“跨部門合作,開會坐在一起卻不認識對方是誰的情況很常見。我經常的做法是,拿起手機,開啟他的飛書頭像,看一眼他的 OKR,半分鐘就知道他的主要職責和工作重點是什麼了。”

透明的OKR,讓每個人都理解為什麼做、做什麼、如何做,並促進跨部門協同,避免工作內容重疊,以及正確快速尋求支援。公開還能促進公平感、成就感,相互學習,挑戰更高價值目標。

七、來源不同

有些企業

至少60%的OKR目標來源於非管理層

。給基層更多的話語權,能帶給整個企業更大的活力與動力。制定戰略目標,分解年度目標(O)、季度目標(O)的時候,要廣泛收集廣大員工的意見,在實踐中可以召開OKR基層員工座談會。

位元組跳動員工雙月OKR,不是自上到下分解。而是先由小組討論提出,再跨部門協調對齊,並參考上級OKR中公司任務的優先順序,最終確定。

制定雙月OKR時,往往會經過多輪跨專業討論。比如產品希望達到的核心資料指標,需要依賴運營的支撐,雙方對齊目標優先順序之後,才不會擾亂對方節奏。這種多方爭論後確認的可協同工作目標,比脫離一線的高層“拍腦袋”更具執行性,也更能激發由下而上的創造力。

由於是自下而上,

OKR通常能夠明確到每個人頭上

。避免類似KPI那種,把完不成指標的原因,歸於別人或者別的部門。

八、適用不同

1、適用階段

谷歌一直被當作OKR優秀案例,成立第一年(1999年)便開始實施基於

“如何專注為使用者提供卓越產品”的OKR,而非財務、盈利、市場等KPI。並抵禦住了當時的巨頭微軟對搜尋業務的進攻,迅速成長且超越微軟。

2022年5月,谷歌在其官方網站宣佈:“從5月起,將採用一種被稱為Googler Reviews and Development(GRAD)的新方法。”

新方法將原來一年兩次績效評估,調整為一年一次。因為內部調研發現,47%的員工認為績效評估浪費太多時間。

2013年之前,谷歌每個季度績效評估一次。所有團隊主管要用數千小時投入績效考評,一年中多達 24 周時間用在分配考評任務、校準評級或就考評結果進行溝通。

雖然GRAD只是用來取代原有績效考核,並非取代OKR。但企業在發展不同階段,隨著企業規模、行業增速、競爭地位、員工數量、員工素質等內外部環境變化,各種工作方法也應該相應作出調整。

位元組跳動成立不到一年就啟用OKR。但隨著規模擴張,開始被質疑OKR的有效性。2020年一次CEO面對面溝通會中,張一鳴回憶起公司發展初期,負責產品研發的程式設計師只有兩人,卻能做出20多個應用。現在人更多了,產出卻更少了。

不僅如此,張一鳴提倡內部多溝通,逐漸演化成了開不完的會議、寫不完的週報。很多時候執行層的週報,是用來給leader向上彙報用的。從小組長到團隊leader,再到產品線負責人,每層彙報關係的會議都要折騰底層員工更新一次週報。

一位位元組跳動前員工回憶說,最誇張的時候不只要寫小組週報,還要寫產品大週報、雙週報、月報、雙月報等。這些報告的時間點不同,內容中涉及的資料要到後臺重新跑,每次整理加分析的時間都要大半天。

半年一次360績效評估更是折磨人,不少位元組跳動員工認為不僅增加了不必要的社交壓力,還增添了很大工作負擔。如果自身的產品涉及跨部門協作較多,在360環評時極有可能收到不可承受之多的需求。雖然系統設定了拒絕選項,可是擔心被拒絕的人會主動填寫對方的績效評估,所以只能硬著頭皮“寫小作文”。

OKR比KPI更適用於發展初期的小公司

,因為初期很難預測使用者數、收入、利潤等指標,而且職級和薪酬評估也很簡單。

2、適用層級

傳統職能型組織架構,普遍是以職能部門為單位制訂OKR。但由於各職能部門只負責某方面專業,而OKR通常是解決以客戶為中心的端到端問題。因此,職能部門制訂出的OKR,很可能聚焦在各自的專業環節,跨部門協作不足。

以產品為例,一個典型的產品團隊包括產品經理、設計開發、商業分析、資料運營等不同專業人員,透過敏捷模式解決產品的端到端問題。在這樣的產品團隊,OKR有利於確保日常溝通、跟蹤和實現產品目標。

如果產品團隊的專業人員來自不同職能部門,則該團隊的OKR很可能與職能部門的OKR發生衝突,導致團隊成員不知道該如何分配時間和資源。

這種情況,類似矩陣型組織的專案管理。可以對職能部門和專案團隊的不同目標進行討論,

做好優先順序排序

,並融入到OKR中。比如職能部門的目標,主要是提升某專業領域的能力,不僅達到能夠支撐專案團隊目標的水平,還要達到能夠支撐整個公司目標的水平。

3、適用員工

相比KPI,

OKR對員工能力素質,提出更高要求

。在很多企業,員工並不具備OKR所要求的主動、客觀提出自身目標的能力素質。有些企業讓員工自己提出目標(O),結果令人失望甚至讓人哭笑不得。

但是OKR讓員工參與的思想是好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在戰略制定、目標分解、KR制定等環節讓員工參與,逐步提升員工的自我目標激勵能力。

比如,位元組跳動的

OKR制度,是針對精英團隊而設計的最佳方案

。雖然企業老闆都希望團隊是精英,但當規模變得很大,特別是跨國企業,很難保證整個公司的“精英度”。

有分析認為:“在動輒數千上萬人的擴招中,會有越來越多對OKR並無太多理解,或是對公司文化也不太感興趣的員工。如何讓他們對公司文化的由來有更清楚的認知,如何在更廣範圍達成對工作意義的共識,只會越來越難……搞不好,OKR希望為員工提供的自由度,會變成用來摸魚和貪小便宜的漏洞。理想化的制度設計也成了向上管理的工具,一切變得越來越形式主義。”

與KPI類似,OKR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企業的願景使命。但因為並非強制要求完成,所以更需要自帶使命感、自我激勵的員工,即所謂人人都是CEO。

4、適用工作

在中大型企業組織,OKR並不用於整個組織及日常工作,而只用於需要特別關注的領域,以及不做出額外努力難以達成的目標。比如成長期消除成長障礙、成熟期發掘新的增長機會。

在這種情況下,可以一部分工作使用OKR,另一部分工作使用KPI。比如常規不變的重複性工作,類似預算管理、成本控制、可以使用KPI。強調創新的研發、技術、特別專案等,可以使用OKR。

九、應用案例

1、蒐集員工建議

OKR會議開始前,向全體員工徵詢意見,即員工認為公司應該聚焦的目標。並提前進行整理排序,將結果提交給管理層。

2、管理層討論會

管理層用半天時間進行討論,會議由CEO/總經理發起,所有高層管理人員參加。

1)確定目標:先把員工最認同的目標寫在展示板上,每位高管再補充寫上1-2個目標。然後剔除重複目標、合併類似目標,進行討論和辯論,最終投票把目標減少到三個。

2)確定關鍵結果指標:首先由參會高管列舉所能想到的衡量目標的關鍵結果指標,然後剔除重複、合併類似、討論辯論,最終投票確定三個指標。

3)設定關鍵結果具體數值。

4)最後確認季度OKR。

3、部門/團隊OKR

1)由管理層向各自主管的部門和跨部門團隊介紹公司級別OKR。

2)部門經理和成員透過2小時左右會議討論,自由列舉、歸類分組、投票排序。

3)管理層確認部門OKR。如果部門對公司OKR理解有偏差,再透過會議和部門討論修正。

4、CEO/總經理確認

CEO/總經理最終確認公司級和部門級OKR,並在企業內公開發布。釋出後,CEO/總經理可以透過會議形式,向全體員工解釋公司OKR的內容、原因、分解等,鼓勵大家立即付諸行動。另外,也可以對上一期的OKR進行總結。

5、個人級別OKR

個人OKR並非必須,但如果設定,則需直接主管同意確認,然後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