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謀再次唱反調,“中國芯”崛起在即,臺積電還沒認清現實?

“中國芯”崛起在即

自從老美切斷了華為等中企的晶片代工渠道之後,中美科技競爭就來到了白熱化階段。為了擺脫對美系技術的依賴、實現晶片的國產化,中科院、清北高校等科研機構與華為等科技企業展開了通力協作,從基礎材料、基礎技術、半導體裝置的研發入手,以實現“中國芯”真正的崛起。

張忠謀再次唱反調,“中國芯”崛起在即,臺積電還沒認清現實?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舉國上下的團結努力下,此前那些被海外壟斷的產品技術,如溼法裝置、離子注入機、光刻膠、蝕刻機、光刻機等等,都實現了破冰。得益於此,國產晶片的工藝精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從90nm節點升級到了28nm/14nm的水平。

更重要的是,國內市場隨著良性內需迴圈的逐漸形成,晶片產能也迎來了爆發。據公開資料顯示,我國市場前五個月總計製造了1400億顆晶片,六月份單月增加到了308億顆,每天10億顆晶片的製造速度,打破了半導體行業此前由臺積電保持的巔峰記錄。

張忠謀再次唱反調,“中國芯”崛起在即,臺積電還沒認清現實?

背靠我國龐大的晶片消費市場,產能的爆棚必然會進一步促進國產半導體產業鏈的整體發展,以及各項細分領域的業務強化。這意味著,已在中低端領域站穩腳跟的“中國芯”崛起在即!

張忠謀卻再次唱反調

然而,沒想到的是,在“中國芯”突破瓶頸的關鍵時刻,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再次唱起了反調。

張忠謀再次唱反調,“中國芯”崛起在即,臺積電還沒認清現實?

近日,張忠謀在亞太組織會議上公開表態稱:晶片供應鏈應基於自由貿易的市場體系,而不是區域內的自給自足。

其實,這已經不是張忠謀第一次給“中國芯”潑冷水了。

在我們宣佈自主造芯、以衝破老美的晶片封鎖之時,張忠謀就曾說道:大陸應該專注晶片設計,代工交給臺積電就好。全球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者地區,能建立完善的半導體晶片產業鏈,且還能在市場上保持競爭力。

結合此次表態,張忠謀前後都傳達著一個意思,那就是“反對我們實現晶片國產化”。

按照他的說法,追求晶片自主化會帶來兩大弊端,分別是:

第一,每個地區都有著自身的優勢和劣勢,如果不依託分工化的國際合作,那麼這些劣勢將會增大晶片的研發製造成本。

第二,片面追求自給自足,會導致整個產業鏈大而不精,不僅無益於半導體晶片技術的發展進步,還會造成大量金錢、時間、人工、技術等等的資源浪費。

張忠謀再次唱反調,“中國芯”崛起在即,臺積電還沒認清現實?

即便張忠謀分析得頗有道理,而且以他在半導體市場中“晶片大王”的影響力和地位,他的觀點或許會得到很多人的支援,但這並不能掩蓋他的私心,之所以先後兩次反對我們自主造芯,主要還是擔心在我們自給自足後,臺積電的市場地位受到衝擊。

若是真的為半導體晶片的發展考慮,那就應把矛頭指向老美的晶片禁令、且不讓臺積電赴美建廠,而不是反對我們自主造芯。

張忠謀再次唱反調,“中國芯”崛起在即,臺積電還沒認清現實?

臺積電還沒清現實?

不得不說,臺積電還沒認清現實。即便已退休三年的張忠謀出來打掩護,也改變不了我們自主造芯的決心,更不可能讓臺積電永遠保持代工領域“老大”的市場地位。

臺積電若想持續保持競爭力,就不該在中美科技競爭不斷升溫的關鍵時刻,站隊式的選擇赴美建廠、幫助美掌握高精度晶片產業鏈。這隻會進一步地破壞全球晶片產業鏈的平衡,加速各地區“去美化”的步伐。

張忠謀再次唱反調,“中國芯”崛起在即,臺積電還沒認清現實?

更不該在中芯國際等國產代工產業崛起的關鍵時刻,妄圖在南京擴廠,以遏制國產製造技術的崛起。因為這隻會增加國人們對臺積電的憤怒,從而導致它重回我國晶片市場的可能性越來越小。

慶幸的是,隨著老美打壓的進一步升級,國內28nm晶片產業也被限制,臺積電在南京擴大28nm產能的計劃淪為泡影,間接為國產代工企業的發展掃清了障礙。

可以預料,隨著“中國芯”在高階晶片領域的不斷髮展,臺積電未來的日子將會越來越艱難。

當然,對臺積電來說,這樣結局並不是不能改變,只要重新審視一下“抱美的大腿”是否可行、做出正確的選擇,或許就實現華為的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