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價蘋果”的背後,什麼值得關注?

“天價蘋果”的背後,什麼值得關注?

最近這些天網上一片“蘋果賣出天價”“蘋果也不自由了”的聲音。這是繼車釐子和荔枝之後,又一個被人們高呼“不自由”的水果。而這一次,“不自由”的水果成了最大眾化的品種,這就更讓一些人難以理解和接受。

蘋果價格為什麼高?究其原因不在乎兩個:

一是去年在蘋果的生長期時

曾大

面積遭災導致減產,一些地方甚至減產近半;

二是今年有買家投機建倉押注——就像以往炒作蔥薑蒜綠豆那樣,用資本和冷庫賺一票。

“天價蘋果”的背後,什麼值得關注?

不過,人們可能忽略了一個問題:其實每年的四、五月份包括蘋果在內的大多數水果都不便宜,畢竟是青黃不接的時候。即使像蘋果、柑橘這樣的大宗又耐貯的水果,此時自然是去年的存貨,也因為倉儲成本等原因增加了成本,進而將這筆成本攤在了消費者頭上。剛才在幾個電商平臺看了一下,蘋果每斤10塊錢上下,遠遠算不上天價,而且還有比蘋果便宜的甜瓜西瓜可以替代。

有媒體曾報道稱蘋果期貨是蘋果價格高企的幕後推手。但對於遊資、期貨能起多大作用,我很是懷疑,畢竟蘋果期貨的制度設計正是為了減輕頻繁波動的價格、穩定果農和企業的生產經營。沒有深入研究期貨機制就冒冒失失拍磚,不是負責任的媒體做法。

“天價蘋果”的背後,什麼值得關注?

人們難以接受蘋果貴的一個原因可能是這種水果本來一直都很便宜,畢竟蘋果的產量是全國所有水果中數一數二的——那些稀罕的熱帶水果貴就貴點吧,不吃就是了,然而蘋果有點像水果裡的豬肉、蔬菜裡的大白菜,一定程度上對整個品類的價格都有影響。

另一個深層的原因是中國生產和消費了全世界一半以上的蘋果。人們對蘋果的習慣性消費和依賴程度要高於其它國家,人均年消費量超過了30公斤。這就像韓國人喜歡吃大白菜、日本人離不開醬蘿蔔一樣。冬天的北方人家裡,誰家存的最多的水果不是蘋果呢?因此,對於蘋果價格的變動,人們可能就會更敏感。

“天價蘋果”的背後,什麼值得關注?

對於農產品價格問題,一個有意思但也不公平的現象是:媒體對漲價的關注度遠遠高於賣難問題。水果、蔬菜、肉蛋奶的價格一有點風吹草動升高,媒體炒作的勁頭往往比資本還高,而且動不動就要分析出什麼陰謀來,但對於低價賣難卻少有關注,畢竟前者是城裡人更關切,而後者是農民自己的事。

由於公眾的資訊和觀點一般都來自於媒體,因此後者的表現如何,是不是真實客觀地反映了某個現象,是不是準確全面地分析了問題成因,就決定了人們究竟如何看待這個紛繁社會中的各種現象。不幸的是,雖然當今社會資訊發達,但在這個意見和觀點滿天飛、廣告和流量為王的(自)媒體時代,人們往往離事件的真相更遠了。

回到“天價蘋果”這個話題本身。我們可以關注這幾個問題:

“天價蘋果”的背後,什麼值得關注?

1、農業仍然在靠天吃飯。儘管這些年來中國在農業上的投入持續增加,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農業機械化水平、化肥農藥等投入品使用、日光溫室等設施農業……這些現代工程技術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業產能,但農業靠天吃飯的現實仍然沒有根本上改變。以蘋果為例,大年小年、價高價低的現象其實一直都存在。去年減產狠了點,是因為越來越多、越來越頻繁、強度越來越大的極端天氣事件。

“天價蘋果”的背後,什麼值得關注?

2、穩定的價格形成機制仍待建立。在關注“吃不起蘋果”的同時,也能擴大點視野,關注一下蘋果賣難問題。事實上,全國有25個省份產蘋果,更多的時候是許多地方的果農賣不起價錢。缺少倉儲條件、流通渠道是一方面,沒錢投資進行中低產果園改造、進行品種升級是另一方面,單個果農缺乏和市場博弈的價格對話機制也是一方面……這是一個很複雜的產業經濟問題,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政府和市場如何形成良性配合的管理課題。

“天價蘋果”的背後,什麼值得關注?

3、對媒體炒作報以警惕心。民以食為天,食品、農產品最易受關注的是兩類事件:一類是價格、另一類是安全。從蘋果這事說起,再聯想到此前的許多相似案例,無論是農產品的價格還是食用安全等,不要跟風被(自)媒體帶著走。說難聽點,有些(自)媒體就是為了廣告效應和10萬+的轉發量,不攪動起公眾的敏感神經,怎麼能給它們帶來流量和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