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渡盡劫波後,我只不過是一個會寫詩的“吃貨”

人的一生,有時真的是難以捉摸,成與敗、得與失、禍與福,陰差陽錯間,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名聞天下的蘇軾就是如此。

有人說,蘇軾的一生分為兩段:前半生叫蘇軾;後半生蘇軾已“死”,才有了蘇東坡。

歷史真相,果真如此弔詭嗎?

蘇東坡:渡盡劫波後,我只不過是一個會寫詩的“吃貨”

“文藝青年”款款走來/歐陽修: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嘉祐元年(1056年),21歲的蘇軾跟隨父親蘇洵、弟弟蘇轍,第一次走出偏遠的四川,沿江東下,到大宋帝國京城汴梁,參加嘉祐二年(1057年)的朝廷科考。

有時機遇來了,擋都擋不住。

那年,主考官是大名鼎鼎的文壇領袖歐陽修,正銳意詩文革新。按照策論題目要求,蘇軾寫的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文風清新灑脫。歐陽修閱卷後,感到非常震動,誤以為是自己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只批了第二。

蘇東坡:渡盡劫波後,我只不過是一個會寫詩的“吃貨”

看對了眼,越看越喜歡。

蘇軾在文中“引用”了一個典故:“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歐陽修大為歎賞,但不知其出處,發榜後蘇軾前來拜訪的時候,便問蘇軾。蘇軾一點沒客氣地反問:“何必知道出處(意思是我自己說的)。”歐陽修聽了,不但沒有生氣,反而極為欣賞蘇軾這種不拘泥古法“敢為天下先”文風和豪氣,同時對年輕蘇軾的將來作了預見,說:“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蘇東坡:渡盡劫波後,我只不過是一個會寫詩的“吃貨”

出名,有時就在於高人一個推薦。得益於歐陽修賞識推薦,蘇軾名動京師。有時,一篇文章剛剛寫完,很快便傳遍了整個汴梁城。隨後,嘉祐六年(1061年),蘇軾通過了制科考試,即“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被授為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進入了皇帝的秘書班子。在崇“文”抑“武”的大宋,蘇軾可謂是前途無量。

蘇東坡:渡盡劫波後,我只不過是一個會寫詩的“吃貨”

“烏臺詩案”死裡逃生/成也寫詩,敗也寫詩

厄運往往都有預兆。

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繼商鞅變法之後,又一次大規模的社會變革開始了。在宋神宗的支援下,新任宰相王安石強力推行新法。然而,蘇軾的恩師歐陽修與王安石政見不合,極力反對改革,被排斥出京。作為歐陽修極力推薦的蘇軾,自然會受到打擊牽連。當時變法派一心推行新法,不惜動用一切手段打壓異己、排除障礙。

蘇東坡:渡盡劫波後,我只不過是一個會寫詩的“吃貨”

該來的終究會來。

蘇軾43歲的時候,一生中最大的打擊——“烏臺詩案”來了。

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調任湖州知州後,例行公事,寫了一封《湖州謝表》向皇帝謝恩。蘇軾是個詩人,即使做官樣文章,也不忘新增點個人感情色彩,或者說賣弄一下文采,信中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但這些話,被新黨抓了小辮子,同時從蘇軾原有詩詞裡,挑出他們認為隱含譏諷之意的句子,上表彈劾蘇軾,說他“銜怨懷怒”,“愚弄朝廷,妄自尊大”, “包藏禍心”, “指斥乘輿”,莽撞無禮,對皇帝不忠,死有餘辜。

蘇東坡:渡盡劫波後,我只不過是一個會寫詩的“吃貨”

剎那間,一片倒蘇之聲。

蘇軾上任剛剛3個月,便被御史臺吏卒逮捕押往京城,受牽連的人近百。這就是北宋著名的“烏臺詩案”(烏臺,即御史臺,因其上植柏樹,終年棲息烏鴉,故稱烏臺)。

倖免死罪,倒也因為寫詩。

當時的皇太后,是蘇軾的“粉絲”,非常喜歡蘇軾寫的詩詞,便出面給他求情。宰相王安石也勸說皇上:咱們是聖人治世,哪能隨便寫才子士人呢?蘇軾關在牢裡103天后,被免除了死罪,貶到偏僻荒涼的黃州,即現在的湖北黃岡,做團練副使,也就是民間治安隊副隊長。

蘇東坡:渡盡劫波後,我只不過是一個會寫詩的“吃貨”

蘇軾和詩詞有不解之緣。他餓了寫詩,飽了寫詩,一言不合就寫詩,坐牢是因為寫詩,出獄後第一件事還是寫詩。可以說,他的一生,成也寫詩,敗也寫詩。

“東坡居士”開荒種菜/“吃貨”的世界,從此也有詩歌

蘇軾“走”了,“蘇東坡”來了。

元豐三年(1080),蘇軾被貶到黃州後,由於俸祿少,不夠一大家子人開支,連溫飽都成了問題。於是便在城東開了一片荒地,自種自收,自得其樂,笑稱自己為“東坡居士。“蘇東坡”由此得名。

蘇東坡:渡盡劫波後,我只不過是一個會寫詩的“吃貨”

文人就是文人,到哪兒都“酸”。

蘇軾剛到黃州,就在朋友圈發了一首詩《初到黃州》:“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逐客不妨員外接,詩人例作水曹郎。只慚無補絲毫事,尚費官家壓酒囊。”大意是:嗨,大家好,這半生俺為了一張嘴整天忙忙碌碌,到老了仕途十分荒唐。黃州的魚真鮮真好吃,看到一片片竹林就覺得竹筍的香。按說有點小慚愧呢,俺當了這麼多年官啊,也沒幹出什麼成績來,倒是公款吃吃吃喝,浪費了公家不少的錢糧。

蘇東坡:渡盡劫波後,我只不過是一個會寫詩的“吃貨”

達觀的人,總是把生活過成了“詩”。

當時牛羊肉貴,一般人吃不起。豬肉便宜,但老百姓卻不大喜歡吃。蘇東坡哪管這些,買來豬肉,自己動手做,越做越熟練,越吃味越得。一次,他吃得高興,作了一首打油詩《豬肉賦》:“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早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從此,這道名菜“東坡肉”誕生了,一直延續到現在。

蘇東坡:渡盡劫波後,我只不過是一個會寫詩的“吃貨”

“吃貨”既成,便一發不可收。在以後幾十年的時光裡,“吃” 同詩詞書法一樣,成了蘇東坡的最愛。他不但愛吃,還會品會做,是個地地道道的美食大家,發明了不少菜譜。據說,在中國菜的歷史裡,有 66 道菜受了蘇東坡的影響,最常見的有:東坡肉、東坡魚、東坡肘子、東坡豆腐、東坡涼粉、東坡羹、東坡餅。

吃,在蘇東坡那裡居然成了文化。

蘇軾曾寫過一篇《老饕賦》,也就是《老吃貨之歌》:嘗項上之一臠,嚼霜前之兩螯。爛櫻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帶糟。蓋聚物之夭美,以養吾之老饕。大意是:吃肉,要選小豬頸後的那一小塊;螃蟹,要選霜凍前最肥美螃蟹的兩隻大螯。把櫻桃煮爛,煎成蜜;用杏仁漿蒸成精美的糕點。蛤蜊,要半熟時就著酒吃;蟹則要和著酒糟蒸,稍微生些吃。天下這些精美的食品,養成了我這個老吃貨。

蘇東坡:渡盡劫波後,我只不過是一個會寫詩的“吃貨”

“吃貨”的背後,其實隱含了蘇東坡的落寞。特別是在黃州這三年,是他生命中最為艱難的時刻。蘇軾的內心是恐懼煎熬的,寫下“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這樣的文字,與當初《密州出獵》裡“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的他,簡直是判若兩人。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也是在這裡,蘇軾達到了一生中藝術生涯的巔峰。他的作品中,既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大氣磅礴,又有“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溫暖細膩,他最好的書法《寒食帖》,也寫在黃州的悽風苦雨裡。

結語:“永遠的蘇軾”

在後世文人的心中,蘇軾是一位天才的文學巨匠,一位達觀的生活智者,人們爭相從蘇軾的作品裡、人生中汲取營養。

林語堂在《蘇軾傳》裡如此評價: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

蘇東坡:渡盡劫波後,我只不過是一個會寫詩的“吃貨”

有人認為,從文學史的範圍來說,蘇軾的意義主要有兩點:首先,蘇軾“進退自如,寵辱不驚”的人生態度,成為後代文人景仰的典範。其次,蘇軾“凡物皆有可觀”的審美態度,為後人提供了富有啟迪意義的審美方法。

因此,蘇軾受到後代文人的普遍熱愛,實為歷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