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我們都不曾參透《孔乙己》

有人曾經告訴過我,要先做自己該做的事情,才能贏得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機會。每到這個時候,我都會在想,如果,孔乙己也能夠先做自己該做的,努力正常穩定的靠著幫別人抄書來生活,他的結局會不會與現在大相徑庭…

或許,我們都不曾參透《孔乙己》

《孔乙己》是收錄於魯迅先生《吶喊》中的一個故事。

全篇精簡,卻惹人深思。科考制度下,一個屢戰屢敗的書生,最後收穫不知所蹤之結局,其人生不可謂不悲涼,卻也不可謂不可恨。

簡單來說,我們的主人公孔乙己大抵並不是那個時代唯一一個憤懣不得志的人物,畢竟,你我皆非范進。多的是滿腔熱情堅持到最後卻沒能取得成功的人。但他卻是為數不多結局極為悲涼的人物。

縱觀他一生所為,大致可看出其悲涼背後的幾點推手。

01.頗具文采,卻未曾取得一官半職

在那個時代,科考是書生唯一的出路。孔乙己也曾參加過,但終究還是不曾透過考試。原因沒有呈現在讀者面前,畢竟,每當別人問他為何連秀才也沒做成的時候,他總是紅著臉不搭話。

然,科考落榜並非只他一人,所以落魄書生,並不是他悲劇結局的主要成因。而是因為思想上的高度和現實世界的溫度差距太大,也正因為他思想的高度,也造成了他不願意淪為平庸的結局。

02.自命清高,卻懶散成癮。

許是因為讀過許多書,認識許多字,孔乙己並不把自己歸結為普通百姓。這一點,在他喝酒的時候,就看得出來。酒館客人主要分兩類,站著的短衣者,也就是普通窮苦百姓,和喜愛隔間雅座出手闊綽的長衫者。反觀孔乙己,他是店裡唯一一位穿長衫的散客。

長衫代表他對自己身份的主觀認知,坐散座是因為他的經濟實力。儘管如此,他依舊不願與散座的其他人同等相處,少有的幾句交流,也是因為眾人逗笑他,他才用類似“之乎者也”等別人聽不懂的話辯駁兩句。

其實,依照他自己的學識,就算不能考中科考,也不至於淪落街頭乞討,偷竊。奈何他自己不爭氣,抄書先生也不願意好好做,只得如此了。

或許,我們都不曾參透《孔乙己》

03.吃過諸多教訓,可仍然不思悔改。

如果說貧窮的生活,別人的嘲諷並不能夠讓他自省,安心生活,那因為偷東西屢次被打,總該讓他長點記性。只可惜,最後被打斷腿也沒見他收手。一個從不拖欠酒館太久賬的人,再也沒有出現過,可能真的就像文章最後猜測的那樣因為偷東西被打死了吧。

自此以後,又長久沒有看見孔乙己。到了年關,掌櫃取下粉板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中秋可是沒有說,再到年關也沒有看見他。

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但反過來看,他這個人,又不全是不好。至少他在酒店從不拖欠,信用人品還是不錯的。而且,他也還是善良的,他願意把自己的茴香豆分與小孩子。如果,真的如前文所說,他安於現實,或許,我們就無法看到這樣一個被科考制度禁錮一生的人。因科考而生,也因科考而亡。

或許,我們都不曾參透《孔乙己》

有幾回,鄰舍孩子聽得笑聲,也趕熱鬧,圍住了孔乙己,他便給他們茴香豆吃,一人一顆。

但他在我們店裡,品行卻比別人都好,就是從不拖欠;雖然間或沒有現錢,暫時記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還清,從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或許,這才是這部作品真正吸引人的地方,畢竟,沒有完全完美之人,也沒有純粹一無是處之人。沒有百分百滿分的太平盛世,也不見得都是滿目瘡痍的牢籠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