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把大明官員殺個乾淨?史料深挖明朝歷史上真實的“胡藍案”

上期我們從制度設計的層面,講述明太祖朱元璋調整從中央到地方的權力結構。但任何一項政治變革,都不會僅停留於制度層面,往往充滿複雜、繁鉅的人事變動。太祖年間的高層風雲,自然也不例外——

幾乎把大明官員殺個乾淨?史料深挖明朝歷史上真實的“胡藍案”

配圖為御史房原創

按說,洪武朝這三十一年,是晚唐以降極為難得的,境內承平,域外告捷的時代。開疆拓土、收縮海運、洗刷吏治、發展經濟,每一件都非易事。推動這一程序的皇帝,展現出了過人的才幹。他出身貧寒,勤奮好學,身登大寶後,也不忘初心。他寫公文,不用四六駢文,而是簡潔易懂的口語體。

幾乎把大明官員殺個乾淨?史料深挖明朝歷史上真實的“胡藍案”

配圖為御史房原創

如洪武三年(1370年),他傳旨戶部:“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戶口不明白哩!……你每戶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將他們所管的應有百姓,都教入官府名字,寫著他家人口多少,寫得真,著與那百姓一個戶帖。”這種大白話,可謂一股清流。但透過現象看本質會發現,這不僅源於朱元璋學養有限,還和他的一個重要特質密不可分——重權!

幾乎把大明官員殺個乾淨?史料深挖明朝歷史上真實的“胡藍案”

配圖為御史房原創

御極以來,他對全國大小政務都要親自處理,唯恐權力被杯葛、旁落。滿朝文武,無故不得怠工。若有貪瀆,往往處以重刑。而下場最慘的,是讓皇帝認為,此人有意染指大權。此亦胡惟庸的肇始。

幾乎把大明官員殺個乾淨?史料深挖明朝歷史上真實的“胡藍案”

配圖為御史房原創

昔年朱元璋創業,朝中最大的集團,是籍貫淮西的元從舊臣。文有李善長,武有徐達。後者常年領兵在外,行政實權集中在李善長手中。他漸漸提拔起一批同樣出身淮西的官員,胡惟庸就是一例。洪武元年,這人還僅僅是負責禮儀的太常少卿。三年後,就進入中書省,任參知政事。又三年,因李善長推薦,當上右丞相,升遷可以說很神速了。 李、胡二人先後拜相,使得淮西集團把握朝堂主流,甚至能很大程度上影響官員黜陟。

幾乎把大明官員殺個乾淨?史料深挖明朝歷史上真實的“胡藍案”

配圖為御史房原創

那麼,朱元璋不知道這點嗎?恰恰相反,這一局面正是源自皇帝的提拔。《明史》載,“帝以惟庸為才,寵任之。”後者也小心行事,“以曲謹當上意”。可他表面恭敬,背後營私。劉基看出一些端倪,所以在皇帝垂詢胡惟庸能否為相時說:“譬之駕,懼其僨轅也。”說白了,是這人搞不好會翻車。胡惟庸由此懷恨於心,趁劉基病,奉旨派御醫給劉開藥,結果越吃病越重。

幾乎把大明官員殺個乾淨?史料深挖明朝歷史上真實的“胡藍案”

配圖為御史房原創

但朱元璋似乎渾然不顧,洪武十年(1377年),還升胡惟庸為左相,“寵遇日盛”。這使他更膨脹了,中央地方各衙門上奏,他必先取閱,凡批評舉報他的,“輒匿不以聞”。結果,想升官兒的傢伙紛紛“爭走其門,饋遺金帛、名馬、玩好,不可勝數”。大將軍徐達知道後,非常不滿,向皇帝舉報。胡惟庸聞訊,利誘徐達家的看門人福壽,想反過來舉報徐達。孰料福壽不為所動,反而舉報了胡惟庸。這使後者愈發心虛,遂拉攏曾被朱元璋斥責過的倆侯爺,“在外收集軍馬”。

幾乎把大明官員殺個乾淨?史料深挖明朝歷史上真實的“胡藍案”

配圖為御史房原創

凡此種種,朱元璋都看在眼裡。按說,以他的性格,決不會允許有人在眼皮子底下,搞第二個司令部。但老朱偏偏遲遲不發作,直到洪武十二年(1379年)九月,占城(位於今越南中部地區的古國)遣使進貢,胡惟庸沒有上報,他才下詔“敕責(中書)省臣”。此時的胡惟庸,渾不覺禍到臨頭,還想打太極,甩鍋給禮部,不了了之。朱元璋大怒,下令治罪。結果胡惟庸之前所有陰私,都被一一翻了出來。其罪狀逐步升級,從擅權枉法、陰謀造反,到“裡通蒙古”,“勾結日本”。

幾乎把大明官員殺個乾淨?史料深挖明朝歷史上真實的“胡藍案”

配圖為御史房原創

這案子一直審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即胡惟庸被殺十年後,又翻出李善長曾與胡私信往來的問題。結果被賜“可免二死”的第一功臣李善長,在七十七歲高齡之際和滿門七十餘人,一起漫步黃泉路。朱元璋下令肅清餘黨,連坐被殺者三萬餘人,並用《昭示奸黨錄》佈告天下。

幾乎把大明官員殺個乾淨?史料深挖明朝歷史上真實的“胡藍案”

配圖為御史房原創

回顧胡案,朱元璋很可能早就對其行徑瞭如指掌。直到時機恰當才迅速出手,趁其不備,敲掉胡惟庸本人。牆倒眾人推,尤其那些此前不乾不淨的,更得靠檢舉、揭發、批判來自保。案件規模自然越來越大。可朱元璋為何要這麼做?為何不一開始就不讓胡惟庸拜相呢?加上元從舊臣,除朱升、湯和等人主動辭官,得以善終外,其餘戀棧不去或藕斷絲連者,都下場慘淡。有人據此推論,朱元璋蓄謀已久,先提拔胡惟庸,讓他暴露問題,再以之為突破口,來殺光淮西集團。

幾乎把大明官員殺個乾淨?史料深挖明朝歷史上真實的“胡藍案”

配圖為御史房原創

陰謀論聽起來爽快,但不合理。一方面,淮西集團本就是朱元璋自己逐漸擢拔的。如果有心處置,為何一開始要大肆封賞,甚至給予特權呢?後來吃了吐,豈非更難看?另一方面,朱元璋重權,胡惟庸染指,自然觸犯逆鱗。這豈是能預先策劃好的?如果是,意味著朱元璋讓人造自己的反,杯葛自身權力,再把這人做掉。戲未免也太足了。

幾乎把大明官員殺個乾淨?史料深挖明朝歷史上真實的“胡藍案”

配圖為御史房原創

那麼,真相到底是怎樣的呢?一個合理的解釋,叫“草鞋沒樣,邊打邊像”。洪武初年,元從舊臣在建國過程中功勳頗巨,作為領袖,自然需要賞賜、寬遇。但這給了功臣一個刺激,是能夠找到權力縫隙,為自身牟利。這種行為反過來影響了朱元璋對功臣的判斷,他遂讓李善長退居二線,扶持中生代——亦即胡惟庸上臺。後者因受賞識,漸趨膨脹,開始效法前輩,染指大權。這讓朱元璋開始擔心,以下凌上,下手整頓。胡惟庸倒臺,群臣紛紛舉報,又使朱元璋發現所謂“謀反”舉動,難免更怒,廢除宰相併擴大案件範圍,如此迴圈往復。最終,皇權與群臣的矛盾,就如同一個草鞋,漸漸成型。

幾乎把大明官員殺個乾淨?史料深挖明朝歷史上真實的“胡藍案”

配圖為御史房原創

另一個關鍵人物,是太子朱標。他為人寬和,沒有繼承父親對權力的高度敏感和強勢。這使得太祖擔心子嗣庸弱,為群臣所欺。所以一邊想敲打忠臣,一邊又想給他留下一些可控舊部,比如藍玉。此人是開平王常遇春的妻弟、副手,昔年北上破元,西南平蠻,立有殊勳。雖然功高倨傲,屢遭皇帝批評,但終究沒有加罪——這在一干舊臣中,是極為特殊的。

幾乎把大明官員殺個乾淨?史料深挖明朝歷史上真實的“胡藍案”

配圖為御史房原創

這在優容到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標病逝後發生改變。此時,皇位繼承權轉到年紀更小,更加稚嫩的皇孫朱允炆身上。原本與朱標相匹配的藍玉就顯得尾大不掉了。且其性格粗直,家中霸佔民田,還驅逐前來查案的御史。更關鍵的是,他因帶兵需要,伸手軍官任免賞罰。我們上期說過,朱元璋設兵部、五軍都督府、衛所來避免軍權被人侵奪,現在藍玉攙和此事,不啻自蹈險地。

幾乎把大明官員殺個乾淨?史料深挖明朝歷史上真實的“胡藍案”

配圖為御史房原創

一年後,錦衣衛揭發藍玉謀反,將其下獄。三木之下,一干武將如景川侯曹震、鶴壽侯張翼、舳艫侯朱壽、定遠侯王弼等均遭牽連。最終,此案連坐株連者一萬五千餘人。朱元璋再度下詔《逆臣錄》,光侯爵就十三個!顯然,這又是一場“編織草鞋”的運動。

幾乎把大明官員殺個乾淨?史料深挖明朝歷史上真實的“胡藍案”

配圖為御史房原創

胡惟庸、藍玉兩案的影響無疑是深遠的。一來,皇權空前集中,地方藩王又失去掣肘,二者間缺乏緩衝,難免發生衝突;二來,高層鬥爭再無底線。在位時,千好萬好;下臺後,萬劫不復,政治生態逐漸尖銳;最後,所謂政治,制度當為常態,人事只宜從權。但洪武朝動輒以大規模人事變動來調整制度,偏偏朱元璋又下令祖制不可違逆,二者之間的邏輯矛盾,將慢慢牽扯出此後二百餘年間千絲萬縷的波譎雲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