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今年雙11喜報式實時成交額不見了

世界上有超過33億的人擁有智慧手機,中國是最大的智慧手機市場,網民規格高達8億。

但有一個夜晚,這8個億中的絕大部分人,會焦急的捧著手機,參加到購物狂歡的大軍中,不斷地提交訂單,點選付款,積攢了20天的慾望宣洩而出,在0點到來的那瞬間爆發。

從提交訂單到付款成功,手速極快的人只需要短短几秒。可就是指尖下這不起眼的幾秒,帶來了難以想象的技術人的瘋狂——它代表著阿里每秒要處理48萬筆訂單,伺服器要承受著來自瞬間噴發的資料壓力,演變成一場消費極限與技術極限的戰爭。

如果網際網路有記憶,那他應該永遠忘不了2009年。

從2009年0。5個億的成交量,到2018年2135億的成交量,就連在阿里待了10年的老人,也永遠無法想象下一年的雙十一究竟還會有多瘋狂。人們10年間無休止噴薄的慾望,居然催生出了中國10年來的技術發展。

即使是現在購物體驗無比絲滑的阿里,提起10年前,也是會激起一身雞皮疙瘩。因為10年前那3次恐怖的命懸一線,幾乎就是每一次命運的轉折點。

2009年 — 雙十一誕生的第一年

對於當時的買家來說,網上購物並不流行,還不如多花時間在QQ上和心愛的姑娘聊天,再順便充點錢打遊戲。而對於商家來說,雙十一隻不過是個清理庫存的機會,很多商家甚至不願意參加全場五折的雙十一活動。

不曾想,在初次的招商中就幾度差點夭折的雙十一,最後還是有27個商家將信將疑的向阿里丟擲了橄欖枝。

當年的雙十一,沒有預熱活動,也沒有優惠券,更沒有廣告。就連技術團隊都不抱多大重視,在下班時間全部準時下班。整棟辦公樓,只剩下零星的十幾個人加班。

大概那一天在場的人,都不會想到,雙十一將徹底改變許多人的人生。

12點一到,訂單紛紛湧來,有的商家的印表機甚至因為列印訂單過多燒了起來,海量的訂單形成了高併發使系統崩潰,十幾個程式設計師只能拼命的搶修系統。客服的電話被打爆,甚至連樓下的保安都被叫上樓充當臨時客服。

這個堪稱“混亂”的開場,最終有驚無險的度過了。就在這天晚上,經歷了一切的阿里人卻怎麼也睡不著。突增的訂單振奮了士氣,卻又更加無情的暴露出一個問題:支撐更多的訂單就需要更多的IOE,就需要買更多的IBM的小型機,Oracle的資料庫,和EMC的儲存裝置。可是錢從哪裡來?

要知道一臺小型機就要500萬美元,兩臺小型機就要配300萬美元的EMC的儲存裝置,維持整個“IEO”的費用異常強大,就連多看一眼費用清單上的數字都活生生吃不下飯。

那一晚,程式設計師握緊了拳頭,心裡種下了一個種子:我們能不能不靠別人,靠自己?

一覺醒來,太陽照樣升起,只是世界已經悄然翻開了新的篇章。

他們決定開始“去IOE”計劃,用開源資料庫和平民服務來替換Oracle和小型機,我們自研資料庫,自研作業系統!同一年,在阿里誕生十週年的年會上,阿里雲應運而生。

王堅實現了對馬雲的承諾:為阿里巴巴注入技術的基因。

大部分今天看來異常成功的決策,在發生當時或許只不過是一個十分無奈的被動選擇。十年後的他們,怎麼也不會想到,當初隨意開的一個頭,那一個陷入混亂的夜晚,不僅讓雙十一變成了全球最大的網購狂歡節,更是把後來的阿里變成了一家強大的科技公司。

2010 — 雙十一誕生的第二年

經歷了上一次的有驚無險,這次自信滿滿的為雙十一規劃的系統容量是09年兩倍之多。今年買東西的人是去年的2倍,已經是增長100%了,應該是極限了吧?

但是事實狠狠的打了他們的臉。2009年的雙十一成交額是0。5億,2010年的成交額卻直達9。36億,支付寶準備的系統容量遠遠不夠用,程式們手指發顫,瘋狂砍掉多餘應用,在距離資料庫崩盤僅剩4秒的時候,才成功砍掉最後一個會計業務。

差一點點,就死在了這4秒手裡!

更慘的還有物流,2010的成交額是前一年的20倍,訂單數量暴增,把快遞公司壓的喘不過氣。商家的快遞無法及時發出去,有的人雙十一買的東西,過年才收到貨。

怎麼辦?技術差點跟不上,好不容易就回來了,又在物流上栽了跟頭。

經歷了生死存亡的時刻,又咬牙開始了OceanBase自研資料庫的道路。

這一時刻被再次銘記,有趣的是,這一年的阿里人,不會知道10年後的新一代會如何看待史冊上的他們,開源的功臣。

2011 — 雙十一誕生的第三年

有句話叫“事不過三”,程式設計師們緊張的穿上了紅內褲,集體辟邪,甚至還把關公的相片打印出來參拜。

沒有什麼,就是為了祈求保佑!!(不禁想起了那句有名的東北諧音梗——紫腚能行)

0點過後,一直到雙十一結束,支付寶團隊無數次收到系統警報,系統處理峰值全日都在高峰期,全員時刻關注螢幕,終於還是有驚無險的守住了防線。

在他們以為終於可以鬆一口氣的時候,第三次命懸一線的時刻還是到來了,銀行支付崩了。

那時支付寶沒有像現在這樣普及,人們要網購基本都是用網銀。但不幸中的幸運是,多家銀行沒有同時掛掉,基本是修好一家,再掛一家,再修好一家,又趕緊再去搶修。

雙十一誕生的前3年,阿里全都命懸一線,無一例外面臨著支付、作業系統、資料庫和物流運輸的極大壓力。雙十一誕生的前3年,這些技術短板全部被暴露出來。

但如果不是這3年,阿里的血液裡將不會牢牢刻上技術的基因。

2011年後,發生了什麼呢?

在雙十一誕生的第4個年頭,Oracle甲骨文向阿里索要雙十一的資料庫鉅額賬單,發現原來才3年的時間,這家中國的企業竟然已經部分替換掉了自己的資料庫,用上了自研資料庫,併成功撐過了每秒十幾萬次的資料洪流!

怎麼可能?中國3年的自研,怎麼能替代自己30年來的沉澱?

任何一個阿里人,都能夠拿出直接的硬核證據:我們的確不需要!

那一年整個雙十一的成交量為151億,即使當時的物流企業為雙十一擴招了6。5萬快遞員,卻還是難以支撐數量爆炸的快遞數量。那一年,“淘寶商城”正式改名為天貓。

於是,2013年,阿里成立了菜鳥物流,透過大資料提前分倉,並透過物流雷達進行調配。同時,王堅團隊終於開發出第一套完全屬於中國人的雲計算系統飛天,填補了中國在這個領域的空白。

後來,阿里的技術道路彷彿越走越順。整個阿里巴巴進入了史詩般的技術大升級。

2014年,阿里雲獲得了12306鐵道部的青睞,12306與阿里雲合作,將餘票查詢系統放在了雲上。第二年春運的時候,又將75%的餘票查詢業務放到了雲上。

網頁不再宕機,無數的思鄉者不再雪夜裡焦急的等待,春運搶票不再是手指怎麼刷都刷不出來的頁面。

那一年,支付寶的資料庫已經從Oracle完全替換成了Oceanbase。

歷史的浪花不曾停歇,每一朵浪花,都在這個時代中綻放出自己獨特的使命。

2016年,阿里雲成為中國第一家擁有完整雲計算能力的企業,催生了ET城市大腦,助力城市紅綠燈的分佈。雙十一期間,AI設計鹿班就製作了1。7億張廣告Banner, 1秒完成8000張海報設計。

在不同的會議室,不同的時刻,不同的團體之間,你都能在阿里人的臉上看到殊死拼搏 的模樣。阿里前3年面對的困難被克服的越來越好,那些徹夜未眠的日子,那些為雙十一癲狂不知所措的樣子也慢慢被遺忘。

2018年,阿里雲在全球穩居世界前三,和亞馬遜的AWS、微軟的Azure躋身3A陣營, 亞馬遜、微軟、阿里巴巴將佔據核心雲計算市場約84%的份額。

而經過了10年的沉澱和發展,OceanBase TPC-C也一飛沖天,獲得了世界第一。國家資訊科技的三大軟肋之一的資料庫難題,OceanBase解決了。

這10年對於歷史發展的長河來說只是轉瞬即逝,但卻是阿里巴巴歷史上打不開的生死劫。這些崢嶸的歲月,又藏了多少人掙扎的過往?

這幾年已經能明確的感受到,阿里雙十一系統崩潰的機率越來越小了,再也很難聽到身邊人抱怨“網頁又攤了”的話。

雙十一無疑是一場體量極大、難度極大、挑戰極大的科技商業行為,中國的鉅額人口,決定了世界上難以出現第二個中國雙十一,不會再有比中國的雙十一更復雜的高併發場景。

而年年都在升高的交易額,背後展示出了大資料、人工智慧、物流供給等技術能力異常的強大,否則靠著差勁的購買體驗,30秒付不了錢,誰還會在雙十一浪費時間?脫離了背後的技術支撐。如果雙十一購物不像現在一樣順滑,成交量又怎麼會一年比一年劇增?

甚至已經說不清是購買慾帶來的技術升級,還是技術升級刺激的購買慾。能肯定的一點是,是2009年的雙十一大促,推動了10年來阿里技術的成熟。

從2009年發展到今天,雙十一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電商促銷節日,在之中催生的無數技術能力,才是最寶貴的競爭力。

阿里雲拉開了中國網際網路去IOE的序幕, 平頭哥一年內研發出了910和含光800等3款晶片。無論是資料庫、作業系統、人工智慧、雲計算、移動支付、晶片。這些技術誕生於雙十一的科技,在阿里經歷了開源—自研—商用的不同階段,正在邁向市場,適用於全社會。

而中國網際網路光速發展的這10年,阿里雙十一不斷催化技術能力的這10年,讓中國從被世界引領,跑到了引領世界的行列。

而這一切的開始,就是2009年那個因為業績不好而隨意進行的促銷活動。沒想到雙十一,卻讓自己從電商小公司轉型成了科技大公司。

正如張勇在國際進口博覽會上的態度:“雙十一最關鍵的不是銷售數字,而是技術峰值。”

這些年網際網路在中國的蓬勃發展,誕生了無數優秀的網際網路企業,造就了BAT這樣的網際網路科技巨頭公司,同時也淘汰了無數順應時勢創立的公司。

而事實上,那些真正存活下來的網際網路公司,就是能在尖端科技上推動人們生活,或者是改善了人們生活質量,並真正實質性解決了社會問題的公司。

他們能提供技術支援,幫助國家的各個行業服務更多的人,去更有效的解決社會具體問題。而一個國家的頂級網際網路公司的科技實力如果在全球排在第一梯隊,往往對映著這個國家的軟實力,甚至於會壟斷市場。

如果你知道曾經的壟斷,就會了解這10年有多偉大。

2009年之前,全世界最好的資料庫就是美國的Oracle,而頂尖水平意味著科技地位的壟斷, Oracle藉助“九七工程”進軍中國市場,取名甲骨文,從1997年開始就壟斷了中國市場數十年。也就是說,中國的企業想要用好的資料庫,只能跟Oracle買。而近幾十年來,無論是資料庫、晶片還是作業系統,基本上都是被歐美壟斷。

而10年前的雙十一無意間引起的技術改革,讓阿里在這兩年接連打破了國外在市場上的壟斷。

OceanBase打破了甲骨文資料庫的壟斷;

平頭哥自研的AI晶片含光800,打破了國外晶片的壟斷:

飛天打破了國外作業系統的壟斷。

達摩院研發的量子電路模擬器,打破了谷歌的量子計算機霸主地位。

而如果能回到2009年的那個夜晚,也許我們會看到小小的辦公室,十幾個人窩在電腦桌前的倦態。

而王堅的話彷彿還響在耳邊:“如果現在不做技術研究,10年後人們將看不到阿里巴巴。”

在為他們取得的這些成就自豪的同時,希望我們也能記住,這一切的源頭,隱藏在10年前那個不被看好的開始。

大概這就是歷史的必然選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