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還是封閉,這是個問題

僅僅幾年之前,對很多人來說,“物聯網”這個詞還是一個缺乏具體所指的抽象概念,大家隱約似乎聽過媒體對它的描述,但放眼身邊,卻連一個具體可感的例證都沒有。如今,隨著國內外眾多領先的科技大廠紛紛在物聯網方面推出各自的產品和戰略規劃,情況正在開始發生變化。物聯網時代,似乎已經開始加速到來。

開放還是封閉,這是個問題

2014年,蘋果推出了基於HomeKit控制的智慧家居服務系統,依託其強大的iPhone產業生態,為第三方智慧裝置提供IoT發展平臺。此後,不甘落後的亞馬遜依靠內建人工智慧語音助手Alexa的智慧音箱Amazon Echo,一舉在IoT生態佈局的實戰中取得領先地位……而在2018年9月6日,中國北京,vivo釋出了其名為Jovi物聯的IoT(Internate of Things,物聯網)戰略;此前稍早,由vivo、OPPO以及美的、TCL、極米科技、大華以及科沃斯和陽光照明等共同發起的“IoT生態開放聯盟”也於7月5日正式成立。這一系列動作表明,隨著人工智慧的大踏步發展以及5G時代的來臨,IoT的產業化前景已經越來越清晰,紛紛入局的行業領軍者,正在用自己的切實行動來展開對未來發展路徑的探索。

開放還是封閉,這是個問題

目前來看,IoT能否一帆風順,要從技術背景、產業背景等多個方面來細緻觀察。技術方面,由於IoT設計的實際應用範圍極為廣泛,面臨的技術問題相應地也極其複雜,顯然需要一種逐次、漸進的推進模式;在居於IoT核心位置的人工智慧研究方面,針對不同產業門類進行定製式的演算法設計,將成為制約性的基礎力量。目前我們能夠看到的IoT探索性產品,大多集中在智慧家居領域裡,蓋因這一場景發展相對比較成熟,對普通消費來說也比較熟悉,不失為一個較為容易介入的極佳突破口。

技術之外,從行業的角度看,IoT生態的推程序度主要受制於目前各大主要玩家所選擇的戰略性方向。因為IoT從概念的核心意義上來看,它是一個聚合式的、大型的、開放式的“生態圈”,需要藉助所有參與者的協同合作和規模化推進,才能有效運轉。在這層面上,最開始進入IoT發展中的主要參與者,他們如何認識這種前所未有的複雜狀態並採取何種應對模式,在某種意義上屬於勝負手。

從歷史來看,IoT的產品實驗開始的時間非常早,至今沒有二十年也差不多,但即便對於觀察家來說,也沒有切實看到非常成熟的產品原型湧現,就是說,可以成為一種指明未來之路的產品,還沒有真正出現。即便以亞馬遜廣受好評的Echo來說,其產品收到的關注度雖高,但仔細考察,卻發現其與IoT的要義想去甚遠,而更像一個單一的,比較成功的人工智慧產品,其聯接是區域性的,自給自足的,而不是開放的,協同的。區域性性的IoT概念產品並未導致大規模的IoT發展,究其背後的根源,除了技術方面的準備不足之外,另一個底層因素是企業間固有的封閉性,使其在產品研發方面無法實施互聯互通,而聯通,我們知道,是IoT的本質屬性。

封閉的,無法互通的狀態,直接導致目前所能看到的IoT產品具有一個共同的缺陷:所有的產品單獨看起來似乎都還不錯,但協作性非常差,某種程度上,當你擁有多個品牌的多種IoT產品時,你會感到自己的生活並沒有變得比以前方便多少。有時候甚至更麻煩了。比如常被觀察家舉到的一個典型案例是:你的冰箱很智慧,內建了AI,可以為你提供私人定製式的食物儲存計劃……但問題在於你無法透過自己手機裡內建的語音助手直接與冰箱溝通,為了與你的冰箱互動,你不得不去下載一個專門針對這個冰箱的app,而此時,在你的手機裡,已經安裝了好幾個類似的應用,有洗衣機的,也有空調的,甚至還有微波爐的……

人工智慧在IoT中的能力,目前看來還遠遠沒有發揮出來,因為如果不能形成場景聯動,不能在產品之間共享資料,不能讓產品真正建立起聯接,AI就僅僅是一臺非常聰明的電腦而已。

如何解局?顯然,僅就產品本身而言,一個開放的,基於共同標準,遵從通用協議的開發模式,會讓產品在豐富性和體驗豐富性上獲得極大拓展,同時又有效降低了開發者的難度——他不需要去為了一個產品適配不同的標準(想象早期的前端設計師為了適應各種版本的IE瀏覽器而抓狂的眼神吧!)。從整個產業生態的角度考慮,開放、共享和聯盟,目前看來是必選策略。

當然,對於習慣以封閉性發展路徑披荊斬棘向前突進的企業來說,要考慮的問題很多,安全性、產品開發模式、利益保護……要做出抉擇並不那麼容易。簡言之,人們面臨著一個哈默雷特式的抉擇:開放,還是封閉,這是個問題。

幸運的是,IoT並不是丹麥王子所置身期間的逼仄舞臺。以前瞻性思維來考慮,開放,還是封閉,根本就不是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