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的狂歡裡,我看到了細思極恐的一幕……

最近,“打工人”可謂是火爆全網,說是新晉最受歡迎的“梗”也不為過。

從“打工人”表情包——

“打工人”的狂歡裡,我看到了細思極恐的一幕……

“打工人”的狂歡裡,我看到了細思極恐的一幕……

到朋友圈裡的“打工人”文案——

“打工人”的狂歡裡,我看到了細思極恐的一幕……

甚至還有衍生的“打工人”周邊——“加油尾款人”,“南方加絨人”……

“打工人”的狂歡裡,我看到了細思極恐的一幕……

“打工人”的狂歡裡,我看到了細思極恐的一幕……

在這場全民“打工”的狂歡中,無論你是在5A寫字樓還是在5環外的工廠車間,無論你是高管還是前臺Lisa,今天,我們都是打工仔!

“打工人”的狂歡裡,我看到了細思極恐的一幕……

明明前幾年還在傳頌“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這輩子都不可能打工”的語錄,怎麼突然之間,大家都愛上“打工”了?

“打工人”的狂歡裡,我看到了細思極恐的一幕……

“打工人”的狂歡裡,我看到了細思極恐的一幕……

“打工人”背後,是自嘲與辛酸

過去職場人總愛自嘲是“加班狗”、“社畜”,儘管到了非人的境界,但本質上還是區別於“打工”的優越自稱。

畢竟一提到打工,聯想到的都是工地裡、流水線上一張張灰撲撲的臉,這個詞質樸、直白,還透著點兒土味兒。

然而,身處高樓大廈衣著光鮮的年輕人“吞”了996福報,“咽”了007雞血,吃飽喝足後還是感覺有點兒空虛——

高樓大廈的金碧輝煌不屬於自己,組織公司的光鮮榮譽不屬於自己。不敢談什麼大理想,也沒有幾分歸屬感。

“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打工人”的狂歡裡,我看到了細思極恐的一幕……

有一個詞叫

“劇場效應”

劇場裡大家正好好看戲,突然,一個人站起來想看得更清晰,後面的人被擋住,無奈也跟著站了起來。

像倒行的多米諾骨牌,最後大家都站了起來。然而,誰的視野都沒有更清晰,反倒因為站著更累了。

我們一邊厭棄“奮鬥逼”,一邊不得不奮鬥著,前進著,然而進無可進。曾經的一腔熱血不知道什麼時候涼了,沒有安全感、沒有成就感,只剩下滿臉疲憊、腳步虛浮。

原來,脫離了公司帶來的標籤和符號後,大家和紡織廠女工、便利店收銀員、和工地搬磚並沒有什麼區別。

大家都是無產階級,都是打份工而已,分什麼你我呢?

“打工人”的狂歡裡,我看到了細思極恐的一幕……

“打工人”的兩面性

“打工人”這個稱呼真是可親可愛。

社畜,簡直慘無人道;打工仔,顯得低聲下氣;而“打工人”這個稱呼,在平凡中透露著追求,在妥協裡努力表現出倔強。不卑不亢,隱隱還有種積極向上的力量。

“打工人”的狂歡裡,我看到了細思極恐的一幕……

這幫年輕人實事求是,認清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雖然苦澀,但是勇敢面對,左右不了世界,但仍做自己的英雄!

可是除了各位的認可與喝彩,我們還看到了另一面——

一些“打工人”真正地放棄了自我,接受平庸,用“打工人”營造出暗藏不滿的黑色幽默,他們消極失望,躺平任嘲。

“打工人”的狂歡裡,我看到了細思極恐的一幕……

“認認真真上班,這根本不叫賺錢,這是勞動換取報酬;只有偷懶,在上班的時候划水摸魚,你才從你老闆那賺到了錢。早安,打工人!”

“只要我夠努力,老闆很快就能過上他想要的生活!該起床奮鬥了!早安,打工人!”

“老闆說,努力工作,爭取明年給你取上一個漂亮的嫂子。”

……

他們標榜摸魚度日,戲謔努力和奮鬥。這些已經不在“打工”的範疇了,這是赤裸裸的“打工心態”。

這種心態的問題就在於,很多人一邊抱怨工作太累、收入太低,想尋求突破、有所改變,一邊又安於現狀、不思進取。

最終,只宣洩了負面情緒,賺取吆喝兩聲,得到的不過是一種“清醒獨立”的自我滿足感罷了。

這麼做的結果就是,沒有成長,憑著自身那點能力很快就會被淘汰。

說白了,那些出工不出力,偷懶耍滑,做事敷衍了事的人,其實都是在斷自己的後路。

“打工人”的狂歡裡,我看到了細思極恐的一幕……

放大格局

別讓”打工者心態“毀掉你的人生

所有的梗都會很快隨風而逝,只有我們日復一日在工位上,不動如山。

同為一名光榮的“打工人”,想提醒在座的各位,警惕“打工心態”不是一句空話,也不是在為公司說話。

在真實殘酷的世界裡,只有改變觀念,擺正心態,才能獨當一面,獨行天下。

1)公司和員工之間真的不是僱傭關係,是合夥關係!

也許你會嗤之以鼻,不是吧,我們給老闆打工,拿一份微薄的工資,怎麼就是高大上的合夥關係呢?老闆賺了大錢怎麼不分給我們呢?

冷靜!

劉潤老師曾經提到過

“優先劣後”的分級基金

比如我出1000萬,你出3000萬,我們成立一支共同基金,一起打理和經營。虧錢先虧我的這1000萬,虧完了你可以選擇關閉基金,把3000萬還給你。

還有這樣穩賺不賠的好事?是的。

不過賺錢了,我也要多賺一點,比如8%以內的收益給你,超過8%的收益,都歸我。

你不承擔風險,收益自然是有天花板封頂的;我承擔風險,也要享受風險所帶來的收益。

你優先,我劣後,這就是我們的合夥關係。

我知道,更多的人在宣揚“腐朽沒落的資本家”剝削員工的論調,把工作描述成暗無天日的血汗工廠。

然而,在你與公司的合夥關係裡,哪怕業績虧損,直到公司關門倒閉,都有薪水領。

而老闆可能會賣房賣地,甚至是輸掉自己的全部身家。他承擔了更多的風險,更大的壓力,多得一些,無可厚非。

明白自己與企業的關係,剔除腦子裡偏頗的觀念,用更加正確的態度認真對待工作,而不是被毒害精神,慢慢枯敗下去。

2)工資真不是老闆發的,是自己爭取的!

“打工人”的狂歡裡,我看到了細思極恐的一幕……

如果你實力過硬,或者目光長遠見解獨到,完全可以去找老闆談,如果我能做到多少業績,就加工資。

只要合理,很少有老闆會拒絕的,有人幫忙賺更多錢,何樂而不為?

董明珠最初也不過是格力的一名基層銷售人員,甚至在進入格力時,她已經36歲,正值我們現在所說的“中年危機”,但沒有人比她更能說明“能力決定一切”了。

40天追回債款42w;進入格力不到三年,個人業績突破1600w;被調往幾乎沒有一絲市場裂縫的南京,一年內,個人銷售額上躥至 3650 萬元。

現在,我們稱呼她格力董事長董明珠女士。

“打工人”的狂歡裡,我看到了細思極恐的一幕……

有能力才有爭取更高價值的底氣。

如果本末倒置,為了那點工資而工作,那麼他的格局就會變小,就只能看到眼前幾米的地方,變得斤斤計較,雖然看似沒有吃虧,其實輸了未來,是吃了大虧的。

3)真的要有“主人翁意識”!

一看到“主人翁意識”,大家可能條件反射的想到一直以來老闆畫的大餅和午夜加班的心酸。

千萬冷靜!不是做公司的主人,是做你自己的主人。

很樸實簡單的道理,但是要做到真的很難。具體做法是將工作當成事業,而不是當成逼不得已的謀生手段。

說白了,就是不把自己當外人,將工作當成自己的事業來做,而不是分得很清楚——我就是一個員工,是我的事才做,不是我的事不做。

360的創始人周鴻禕說過:

“不論在方正還是在雅虎,我從來不覺得自己是在給他們打工,可能我真的是一個很有自信的人,我一直覺得是在為自己幹,只不過客觀上給公司創造了價值;

另外,我始終覺得應付一件事,就是在浪費自己的生命,幹任何一件事,我首先考慮的是透過幹這件事能學到什麼東西。”

不去計較這是誰的工作、是什麼工作,而是分析每一份工作會對“自己的事業”有什麼幫助,會成就自己走到多高多遠。

這些將工作當成事業的人,最終都會收穫很多。

所以,請放大你的格局,做一個堂堂正正的“打工人”,但別讓“打工心態”毀掉你的人生!

“打工人”的狂歡裡,我看到了細思極恐的一幕……

最後,工作是一場修行,願你修成正果。加油,打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