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扇綸巾的諸葛亮為什麼成為中國人心目中的智慧之神?

據說中國的第一部京戲是《定軍山》, 第一部電影也是《定軍山》。這座普通的小山之所以有如此大的知名度,全是因為在1700年前左右,諸葛亮生前就指定這裡作為他死後的墓地。

羽扇綸巾的諸葛亮為什麼成為中國人心目中的智慧之神?

在中國的民間傳說中,再沒有比這個人更聰明的了,以至人們把他稱作“神”。這不能不歸功於歷史名著《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的妙筆生花。“三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天下大亂”的時期,俗話說“亂世出英雄”。在爭雄的戰爭角逐中,湧現出一大批能軍治國的人才,熟讀活用兵法的將領,其中最著名的當首推諸葛亮。在無數次驚心動魄千變萬化的戰鬥中,諸葛亮料事如神,足智多謀,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而最能體現他這些特點令人拍案叫絕的恐怕莫過於“空城計”。

羽扇綸巾的諸葛亮為什麼成為中國人心目中的智慧之神?

公元227年,諸葛亮率師北伐,開始了進取北方的戰爭,街亭一仗,是這場戰爭中具有決定作用的一戰,而街亭守將馬謖死搬兵法教條,終導致街亭失守,漢軍全線崩潰,西城被圍,諸葛亮被迫冒險使出“空城計”。

然而,歷史記載的諸葛亮從來也沒有用過“空城計”,而只記載了同時期劉備將領趙雲用過一次“空營計”大敗魏軍。作者將其移植到諸葛亮的身上,寫出了他失敗中的勝利,司馬懿勝利中的失敗,顯然想透過“空城計”的故事告訴後人學習兵法要掌握精髓,靈活運用,這也是許多隻會紙上談兵的將軍留給後人血的教訓。

羽扇綸巾的諸葛亮為什麼成為中國人心目中的智慧之神?

重慶奉節白帝城,劉備因為彝陵之敗在此委託諸葛亮主持大局而出名。

劉備臨終前對諸葛亮說:“如果我後人有能力就輔助他,無才就由你來管理這個國家”

實際上把蜀國的大權給了諸葛亮,諸葛亮由此主持大局。在危難之際正式擔負起治理蜀國的任務。諸葛亮也不負眾望把蜀國搞的有聲有色。

公元228年,諸葛亮為了打破三國的被動局面,在穩定了東吳,開始出兵攻打當時正值壯年的魏國,這就是後來歷史上記載的“五出祁山”之戰。

羽扇綸巾的諸葛亮為什麼成為中國人心目中的智慧之神?

在長達8年的北伐戰爭中,諸葛亮採取了“進攻是最好的防守”策略。但是,在當時三國形勢下,任何一國都無力滅掉另一國的情況下,諸葛亮也心有餘而力不足,沒辦法,國家底子弱。

諸葛亮的北伐沒有取得成功的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他碰到了一個史稱“善於用兵,變化如神”的司馬懿,不是有句話說得好“三國盡歸司馬家”。

正因為蜀國軍隊遠征長行,自然而然將帥們疲憊不堪,糧草跟不上,於是諸葛亮便急於打“閃電戰”越快越好。而司馬懿也是一個不是吃素的軍事家,早就看清了諸葛亮的這一弱點,把“持久戰”展現的淋漓盡致,堅持不出兵是他採取的置諸葛亮於死地的軍事策略之一。在這一點上他明顯技高一籌。歷史上記載諸葛亮想方設法,甚至以羞辱司馬懿的方式激他出戰,而司馬懿打死也不出兵,急壞了諸葛亮。被後人改為戲曲廣為傳頌。

羽扇綸巾的諸葛亮為什麼成為中國人心目中的智慧之神?

成也五丈原,敗也五丈原。這裡是諸葛亮五出祁山,也是最後一次北伐戰役中,司馬懿打死也不出兵,就這樣在渭水河邊兩軍硬是對峙100 多天,諸葛亮氣的是攻也不是,退也不是,在極度的精神壓力下的諸葛亮,終於像被他活活氣死的周瑜一樣,終究沒能實現自己的雄才偉業於公元234年病死在五丈原軍中。

實際上,歷史上的諸葛亮遇到的對手大都是懂軍事,善謀劃,能征慣戰的智勇雙全的人物。曹操,司馬懿,周瑜……個個都不是等閒之輩。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前出師表,壯志雄心,後出師表,充滿無奈。這就是諸葛亮一生的寫照,但是中國的百姓早已把諸葛亮看成是正義的化身,忠心的表率。也許,正是他們不願接受這樣的結局,才有了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用豐富的想象力給諸葛亮最後一次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

羽扇綸巾的諸葛亮為什麼成為中國人心目中的智慧之神?

歷史上劉備三顧茅廬,正因為有諸葛亮的聰明才智才有了劉備的蜀漢帝國,所以,善於用兵的人,使敵人屈服不用打仗,奪取敵人城池不用強。。。。必定要用全勝的謀略爭勝於天下。

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戰爭在這塊黃土地上找到了充分表現的舞臺,一代又一代的兵家人物導演出了多少分而必和,和而必分的局面。正是在這種傳統的影響下,中國人才把智慧之神的桂冠戴到了羽扇綸巾,未卜先知的諸葛亮頭上,使他集智慧,忠誠於一身,以寄託能統一天下,減少戰爭的美好願望。

羽扇綸巾的諸葛亮為什麼成為中國人心目中的智慧之神?

然而,歷史上從來沒有長勝將軍。實際上諸葛亮也只是一凡人,難免不犯錯誤,用人不慎,文武對立造成蜀國後期艱難的一面。在長達8年的北伐戰爭中,他沒有采取“出其不意, 攻其不備”的計謀。卻採取一面平推似的戰法,造成了五出祁山而兵敗如山倒歷史事實。諸葛亮並沒有傑出的軍事統帥才能,他的特長在於政治,包括隆中對提出的三分方略,其重要之處也是在政治上,而非軍事。

正所謂一生謹慎的諸葛亮,成也在謹慎上,敗也在謹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