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書神作,不解釋

有這樣一本書,或者說是一類書,一生需要讀幾遍。

今天推薦的這本書就是屬於這一類書。

先說所作者的經歷吧。

在納粹集中營待了3年,不是旅遊參觀,是被關押,是過著非人類的生活。

在集中營的人,存活率只有大約三十分之一。

作者存活下來了,因為他知道他有偉大的使命要做。

一個使命是他的家人,全部被關到了集中營,他要活著,要等到在集中營出去的那一天,見到自己的家人。

另一個使命和我們的司馬遷一樣,要完成一部偉大的著作。

這是一本書神作,不解釋

當然,這本書絕對沒有《史記》偉大。

這本書的手稿,是作者在獄中寫下的,也是他活下的原因之一。

這還沒完,67歲的時候,學會了駕駛飛機,80歲的時候,攀登上了阿爾卑斯山。

他用一生證明自己書中的一個詞,自我超越。

這本書就是維克多·弗蘭克的《活出生命的意義》。

這是一本書神作,不解釋

那麼生命的意義到底是啥呢?

自我價值的實現?

作者用自己創立的心理學的意義療法說這是偽命題,因為自我價值實現只是一個過程,而實現這個過程的動作叫:自我超越。

我們只有在人生中真正的找到Something Bigger Than Myself,並且不斷的努力,最終實現目標的人,才算自我超越。

在自我超越過程中,自我實現這個副產品自然也就得到了。

作者提供了三種尋找生命的意義。

1、創造和工作。

2、提任價值。

3、受苦。

對於生命的意義,作者認為,每個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意義。

或透過創造和工作,或體驗某種事物或愛某一個人,而在極端的情況下,當一切歡愉都被剝奪,無法避免的苦難本身正是生命的意義。

他從集中營的經歷中,領悟到這三種途徑。

這是一本書神作,不解釋

至於苦難,我們有句古話,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當然,作者也提醒我們,該吃的苦,你可以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不該吃的苦,你去吃了,那你就是一個傻蛋。

那麼什麼苦該吃,什麼苦不該吃呢?又怎麼才能夠苦難中尋找意義呢?

作者在書中的後面,講述了他遇到病人的案例,也許透過,你會有所啟發。

不同的年紀,對生活有不同的追求。

年輕時候追求理想,很好。

年紀大了追求老婆孩子熱炕頭,也很正常。

作者說,不同的人生階段,賴以寄託精神的人生意義不同。

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