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廢棄”簡析-並非是不產生垃圾,而是垃圾增量最小化

“零廢棄”最早出自美國人貝亞·約翰遜(Bea Johnson),她被《紐約時報》稱為“零廢棄生活的傳教士”。她在2010年《Zero Waste Home》(我家沒垃圾)一書中用“生活貼士”的實用方式,闡述了這樣一種“儘可能避免產生垃圾”的環保概念,並由此吸引了世界各地上百萬名追求“零廢棄”生活方式的踐行者。“零廢棄”由此得以廣泛傳播並實踐。

對於“零廢棄”理解有著多種多樣的解讀,當然也不乏懷疑的聲音:是否過於理想化?是否與追求效率的生活相矛盾?

在此,有必要澄清幾個問題:

1。首先,“零廢棄”更多的是一種理念,提倡從源頭上減少垃圾,對廢棄物從產生到處理全過程進行再設計,讓最終增量廢棄物最小化,環境影響最小化;我們提倡珍惜糧食,減少浪費是從源頭減少垃圾,提倡垃圾分類,就是從整個廢棄物迴圈過程來減少最終環境承載廢棄物的量,同時儘可能將對環境的影響最小化。

2。其次,“零廢棄”並非不產生垃圾,而是儘可能少產生垃圾,對產生的垃圾進行合理利用,將對環境的影響降至最小。這可以透過多種手段來達成,比如對生活細節進行再設計,避免過多產生不可回收垃圾,物盡其用,迴圈再生再利用,廢棄物合理利用,最終廢棄物合理處理。

3。再次,人類生產生活活動本質上是為了追求生活品質的提高,但現實生活中,過多的商業活動在侵蝕人類生活品質,物質財富與環境在一定階段成為對立,我們需要思考這種問題產生的根源,這種矛盾是否可以得到調和?

4。最後,消費對生活的便利的提高與零廢棄是否相矛盾,我們不能直接從形式上來看這一問題,我們要看實質。一次性塑膠製品的廣泛使用似乎對生活便利頗有幫助,但想想如果是在一個小範圍內,這些東西需要你自己去處理,最後的結果會是什麼樣子?是否垃圾遍地,蚊蠅紛飛?現實生活中有人專門幫忙處理,但在處理過程中要麼幾百年不能降解,佔用寶貴的土地資源,要麼產生大量有害氣體,變成廢渣。如果我們能換一種易於降解的材料或者乾脆使用自帶的容器來盛裝一些食品之類的東西,結果是否有所不同?當然生活方式可能從根本上發生了改變。這種改變是否真的不能接受?

總之,零廢棄與消費關係密切。環境是大自然對人類最寶貴的資源,我們倡導環保的消費理念,適度合理消費,引導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的健康發展,讓大家實現真正的高品質生活!

“零廢棄”簡析-並非是不產生垃圾,而是垃圾增量最小化

“零廢棄”簡析-並非是不產生垃圾,而是垃圾增量最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