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殘忍的心理學實驗,揭示了愛有多麼重要

詩人約翰鄧恩說,沒有人是孤島,沒有人能自全,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小片,主體的一部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面臨著人類有史以來最嚴重的親自分離問題。戰爭留下了許許多多的孤兒、難民,為了安全起見,這些孩子們被送到孤兒院。這些沒有父母的小孩得到了“妥善”的撫養,充足的食物保證營養,但是在沒有疾病的前提下,這些孩子的死亡率還是在不斷的提升。

為什麼這些孩子會不斷的死去,答案是,他們缺少愛,孤兒院只是滿足了孩子們的生物性需求。在孤兒院安排護士每天去擁抱和撫摸這些孩子之後,死亡率奇蹟般的下降了。精神分析師鮑比說,孩子要有愛才能正常發展。

哈洛用實驗,直接驗證了愛的重要性,測試了“有奶便是娘”的假設。

一個殘忍的心理學實驗,揭示了愛有多麼重要

恆河猴實驗

哈洛製作了兩個代理媽媽,都是圓柱體。其中一個身上圍了鐵絲網,另外一個則圍上了一層柔軟的毛織物。從圖片可以看出,鐵絲媽媽會提供給小猴奶水,但是小猴幾乎一直黏著軟布媽媽。

哈洛指出,“接觸性安慰”是一種基本需求,即年幼的哺乳類動物想跟自己的母親有身體接觸的需求。

講到這裡,必須要寫一些發展心理學中重要的理論—依戀。

依戀是嬰兒和撫養者之間建立起來的最初的情感聯結。翻譯一下就是,你來到這個世界上,第一次與一個人建立感情。依戀有多麼重要呢,從這個“第一次”就可以而知,依戀伴隨人的一生,從你和伴侶、孩子,都可以看到你最初建立的依戀關係的影子。

一個殘忍的心理學實驗,揭示了愛有多麼重要

依戀,伴隨一生

依戀有三種類型,安全性依戀,焦慮型依戀和迴避型依戀。如果你有一個一直耐心體貼的對待你的媽媽,那麼你有很大的可能性就是安全性依戀。如果你的媽媽對你時好時壞,完全看自己心情,那麼你很可能就是焦慮型依戀。如果你不幸有一個冷漠而且不懂得表達情感的媽媽,那麼你很可能就是迴避型依戀。焦慮型依戀和迴避型依戀又統稱為不安全依戀。

安全型依戀的人比較容易親近和信任別人,和人在一起的時候很舒服、自在,自信,能夠和人建立親密關係。能依賴別人,也能獨立自處,不會擔心自己被拋棄。

焦慮性依戀的人會經常擔心另一半不是真心愛自己,有時候會想要完全與另外一個人達到水乳交融的境界,但這樣的想法常常會把對方嚇跑。經常懷疑、不安,內心焦慮和自卑。

迴避型依戀的人跟人親近會有點不太舒服,很難完全信任別人,也很難讓自己去依靠別人,對於另一半的親密需求常常會不自在,時常會讓人覺得有些冷漠。

對號入座一下,就知道自己是哪一種依戀型別了。很遺憾的是,安全型依戀的人往往吸引安全型依戀的人,不安全依戀的人往往吸引不安全依戀的人。所以,這個世界是很難有一個陽光、帥氣、有錢的男人去拯救一個從小自卑、沒安全感的女孩的,泡沫劇的橋段很少在現實生活中上演。

一個殘忍的心理學實驗,揭示了愛有多麼重要

愛與被愛,是人類一生的追求

但是,還是天無絕人之路吧,依戀型別是可以改變的。也就是說,不安全型依戀的人,透過一些正面的積極的努力,可以成為一個安全型依戀的人,而一個安全型依戀的人,如果運氣不好,遭遇了一些生活變故,也可能成為一個不安全型依戀的人的。

改變依戀真的有那麼重要嗎?小編可以很負責的告訴大家,依戀,也許不能決定你的地位,你能賺多少錢,但是依戀能夠決定你感受愛的能力,能夠決定你體驗幸福的能力,能夠決定你和你最愛的人的關係。

如開篇所講,我們不是一座孤島,我們生活在關係之中,在關係之中,才能看見自己。就像那些剛剛出生的小猴子,它們還不認識這個世界,但是它們知道自己需要愛,需要擁抱,需要溫暖。

如果你小時候沒有建立安全型依戀,那麼,先嚐試著去理解自己,也理解自己的養育者,因為很可能他們小時候也是被這樣對待的。

小編下一篇文章會給大家仔細的講一講,怎樣讓自己成為一個安全型依戀的人。

借用一句話,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