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vice層需要介面嗎?

前幾天刷頭條又刷到了「Service層和Dao層真的有必要每個類都加上介面嗎?」這個問題,之前簡單回答了一波,給出的觀點是「看情況」!

現在結合我參與的專案以及閱讀的一些專案原始碼來看。如果

專案中使用了像Spring這樣的依賴注入框架,那可以不用介面

先來說說為什麼使用了依賴注入框架以後,可以不使用介面!

不需要介面的理由

我整理了支援Service層和Dao層需要加上介面的理由,總結下來就這麼三個:

可以在尚未實現具體Service邏輯的情況下編寫上層程式碼,如Controller對Service的呼叫

Spring預設是基於動態代理實現AOP的,動態代理需要介面

可以對Service進行多實現

實際上,這三個理由都站不住腳!

先說說第一個理由:「上層可以在下層邏輯沒有實現的情況下進行編碼」!很典型的面向介面程式設計,對層與層之間進行了解耦,看起來好像沒有問題。

這種開發方式適合不同模組之間是由不同的人或專案組開發的,因為溝通的成本比較大。同時避免由於專案組之間開發進度的差異而相互影響。

不過讓我們回想一下,在一般專案開發裡面,有多少專案組是按層來切分開發任務的呢?實際上,大部分的專案都是按照功能劃分的。即使是現在前後端分離的情況,單純的後端開發也是按照功能模組進行任務劃分,即一個人負責從Controller層到DAO層的完整邏輯處理。在這種情況下,每一層都先定義一個介面,再去實現邏輯,除了增加了開發人員的工作量(當然,如果程式碼量計入工作量的話,那開發人員應該也不是太排斥介面的!),實際沒有任何用處。

如果開發人員想在下層邏輯沒有完成的情況下,先開發上層邏輯,可以先編寫下層類的空方法來先完成上層的邏輯。

這裡推薦一個個人比較喜歡的開發流程,自上向下的編碼流程:

先在Controller層編寫邏輯,遇到需要委託Service呼叫的地方,直接先寫出呼叫程式碼。優先完成Controller層的流程

然後使用IDE的自動補全,對剛才呼叫下層的程式碼生成對應的類和方法,在裡面新增TODO

等所有的類和方法都補全了,再基於TODO,按照上面的流程去一個個的完善邏輯。

此方法可以使你對業務流程有比較好的理解。

對於第二個理由,就完全不成立了。Spring預設是基於動態代理的,不過透過配置是可以使用CGLib來實現AOP。CGLib是不需要介面的。

最後一個理由是「可以對Service進行多實現」。這個理由不充分,或者說沒有考慮場景。實際上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不需要多實現,或者說可以使用其它方式替代基於介面的多實現。

另外,對於很多使用了介面的專案,專案結構也是有待商榷的!下面,我們結合專案結構來說明。

專案結構與介面實現

一般專案結構都是按層來劃分的,如下所示:

Controller

Service

Dao

對於不需要多實現的情況,也就不需要介面了。上面的專案結構即可滿足要求。

對於需要多實現的情況,無論是現在需要,還是後面需要。這種情況下,看起來好像是需要介面。此時的專案結構看起來像這樣:

Controller

Service

——介面在一個包中

impl ——-實現在另一個包裡

Dao

對於上面的結構,我們來考慮多實現的情況下,該怎麼處理?

第一種方式,是在Service中新增一個包,在裡面編寫新的邏輯,然後修改配置檔案,將新實現作為注入物件。

Controller

Service

—— 介面在一個包中

impl ——-實現在另一個包裡

impl2 ——-新實現在另一個包裡

Dao

第二種方式,是新增一個Service模組,在裡面編寫新的邏輯(注意這裡的包和原來Service的包不能相同,或者包相同,但是類名不同,否則無法建立類。因為在載入時需要同時載入兩個Service模組,如果包名和類名都相同,兩個模組的類全限定名就是一樣的了!),然後修改配置檔案,將新邏輯作為注入物件。

Controller

Service

—— 介面在一個包中

impl ——-實現在另一個包裡

Service2

impl2 ——-新實現在另一個包裡

Dao

相對而言,實際第一種方式相對更簡單一點,只需要關注包層面。而第二種方式需要關注模組和包兩個層面。另外,實際這兩種方式都導致了專案中包含了不需要的邏輯程式碼。因為老邏輯都會被打進包裡。

不過,從結構上來看,實際方式二的結構要比方式一的結構更清晰,因為從模組上能區分邏輯。

那有沒有辦法來結合兩者的優點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操作起來也不復雜!

首先將介面和實現獨立開,作為一個獨立的模組:

Controller

Service ——- 介面模組

ServiceImpl

impl ——-實現在另一個包裡

ServiceImpl2

impl2 ——-新實現在另一個包裡

Dao

其次,調整打包配置,ServiceImpl和ServiceImpl2二選一。既然ServiceImpl和ServiceImpl2是二選一,那ServiceImpl和ServiceImpl2的包結構就可以相同。包結構相同了,那調整了依賴以後,依賴注入相關的配置就不需要調整了。調整後,專案結構看起來像這樣:

Controller

Service ——- 介面模組

ServiceImpl

impl ——-實現在另一個包

ServiceImpl2

impl ——-新實現和老實現在相同的包中

Dao

現在,ServiceImpl和ServiceImpl2模組中的包結構、類名都是一樣的。那我們還需要介面模組嗎?

假設,我們把Service介面模組去掉,結構變成了如下所示:

Controller

Service1 ——- 老實現

Service2 ——- 新實現

Dao

單純的透過調整模組依賴,是否能實現Service的多實現?答案顯而易見吧?

不使用介面的缺點

上面給出了不使用介面的理由。不過不使用介面並不是完全沒有缺點的,主要問題就是在進行多實現的時候,沒有一個強介面規範。即不能透過實現介面,藉助IDE快速生成框架程式碼。對於沒有實現的介面,IDE也能給出錯誤提醒。

一個不太優雅的解決是,將原來的模組裡的程式碼複製一份到新模組中,基於老程式碼來實現新的邏輯。

所以,如果一個專案需要多實現、且多實現數量較多(不過一般專案不會有多個實現的),則推薦使用介面。否則不需要使用介面。

總結

本文針對「Service層是否需要介面」這個問題,指出需要介面的理由的問題。以及個人對這個問題的觀點,希望對大家有一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