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玲:恐懼症的心理現實

恐懼症的希望——擁抱恐懼【1】

熊玲:恐懼症的心理現實

人,真是奇怪的動物!為啥“吃了五穀生百病”?又為啥“啥病沒有卻成天恐慌得要命”?人們似乎很能接受,人在面臨地震、洪水、傳染病等自然災害時的恐懼不安;但卻很難理解,生活在安全而優越的環境裡,為啥有人會見人恐懼、見廣場恐懼、見小狗恐懼、喝水恐懼、想到“癌症、艾滋病”就恐慌得發抖、出汗、暈厥?如今,各型別的恐懼症似有蔓延之勢,讓許多人覺得真不可理解,也讓患恐懼症的人更添幾分恐懼。不管恐懼的表現有多少形式,它們本質上都是一種缺乏內心安全的反應。

恐懼症的心理現實

1、當美麗是“禍”時。這裡的美麗泛指美的東西,比如美的想法和願望、美麗的外表、美食、美好善良的舉動等等;禍泛指有害的,比如遭遇麻煩、挫折、禁止、懲罰、傷害等等。

我的一位來訪者小英,26歲,長得非常漂亮、有氣質,也很有工作能力。但她從沒認為自己長得好看,反而覺得自己難看。她長期恐懼見人,尤其見到熟悉的男性就心慌、臉紅。在她6歲讀幼兒園時的某一天,有個男孩指著她的臉罵她“你是馬臉!馬臉!”然後一群男孩圍著她起鬨。當時的她害怕得不知所措,臉羞得通紅。回家後她傷心地對媽媽哭訴:“同學罵我是馬臉”。儘管媽媽解釋說“馬臉就是鵝蛋臉,很好看”,但不能解除她的傷感和懷疑,她反覆對著鏡子照看,

心理

反覆嘀咕:馬臉就是難看,不然他們為什麼起鬨我?從此以後,“馬臉”的印象留給小英的是傷心、自卑和憤怒,整個學生時代,她一直迴避跟男生接觸。我的另一位來訪者劉先生,38歲,5年前曾有一次玩小姐經歷,之後患上了恐懼症(恐患艾滋病)。他除了工作,放棄了一切娛樂活動、迴避人際交往,接觸任何東西格外小心,生怕感染艾滋病。不過,他那次玩小姐是誘因,根源性的致病因素是在他的兒童時代,其父母對他的包辦和恐嚇性的教育,比如父母認為他不聽話時,常常是用棍棒打他、威脅他“你再這樣,我就關你黑屋子!”這種教育下,使他的個性極為內向、膽怯、毫無自主性。他6歲時,有一次橫穿馬路差點喪命於車禍,當時嚇得尿褲,覺得自己真的死了一樣,落魄的軟弱感很久才恢復過來。他高考填報志願時,違背自己的心願(學英語)而順從了父親的要求(學計算機)。進大學後,他經常出現莫名的焦慮和恐慌情緒,慢慢地他陷入一種“我高考時填報的志願到底對不對”、“我的人生究竟有沒有意義”的強迫性思維中。

熊玲:恐懼症的心理現實

我想形象地說,小英的人際恐懼,是基於她幼兒時那美麗的“鵝蛋臉”被醜化為“馬臉”的傷害;劉先生的恐懼症,是根源於他幼年時的懲罰恐懼,以及他的願望挫折。從他小時候起,就沒有過自己的願望,當他有了美好的願望時,又不敢表達。這因為,他如果堅持自己的願望或意見,就有遭到嚴父的不滿(或有失父愛)的風險。他後來的恐懼艾滋病,是“艾滋病意味著死亡”的觀念激活了他曾經(6歲時)生命受到威脅的恐懼情緒。從這兩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已經成為某種“症”的神經症性表現,並非絕對是他某次事件所造成的,某次事件僅是一根導火線,誘發了他內心的不安全感。這種不安全感,是過去的傷害、或恐嚇、或拋棄、或侮辱等經驗所留下的後遺症。它使人在以後可能會出現的危險,甚至完全沒有任何危險存在的情況下,會表現出極度不安和高度警覺,並可以不惜代價而避免再出現什麼傷害性的風險,比如恐懼坐車的人,任何情況下都不惜花時間或讓腳吃虧,也堅決要徒步行走;恐懼人的人,寧願忍受寂寞和孤獨,也不和任何人來往。這無疑都是迴避性的行為。因此,恐懼症的外在迴避性表現,是他保護自己免受傷害的心理現實。

2、當內心缺安全時。人的一切迴避行為背後都有讓人厭惡或害怕的東西,不管這些東西是人、還是物;是經驗、還是思想,只要那些東西一直威脅(不管威脅是否存在)著某人,而他又無能力去解決,他就只好選擇最簡單的辦法:逃避。時間久了,他會盡一切力量躲避它們。這便是恐懼症患者的處世哲學:我惹不起,但我躲得起!躲藏與逃離是他們的心理趨勢和心理現實。

熊玲:恐懼症的心理現實

弗洛伊德說過,恐懼症的發病機制是收回自己的保護效能量發射,或者說撤回對物件的裡比多。問題是,他為何要收回?為何要撤回?我認為那只有一種理由,就是保護生命。人遭遇外部危險時,本能地要麼逃離、要麼反抗。我們以打仗為例,兩峰交戰,一方若處於明顯弱勢並有生命危險,明智的選擇是收兵、或撤退以儲存實力。但這是暫時的收或撤,等有力量時還得想辦法反擊,直到消滅敵軍,才可能保證自己永久地安全。而恐懼症患者,是在沒有外部危險存在的情況下,總是逃避。我想也只能有一種解釋:保護內心安全。一個人的自我到底害怕什麼內部危險,尚不能確定,我們只知道這是屬於被覆沒和消滅的危險。這跟人處於外部危險時的反應是一樣的,必須撤回裡比多能量以保護自己。所以,要理解恐懼症患者為什麼不能社交、不能去關照和愛別人,是因為他內心處在“有被擊倒和覆沒”的恐懼中,他感覺軟弱而有風險,他顧不了那麼多,他必須緊緊地抱著自己,或關起門來、或迴避所有象徵風險的東西。(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