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位怎樣的老人呢?

一個戴鋼絲邊眼鏡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盡是塵土。河上搭著一座浮橋,大車、卡車、男人、女人和孩子們在湧過橋去。騾車從橋邊蹣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扳著輪輻在幫著推車。卡車嘎嘎地駛上斜坡就開遠了,把一切拋在後面,而農夫們還在騎到腳踝的塵土中繾綣著。但那個老人卻坐在那裡,一動也不動。他太累,走不動了。

我的任務是過橋去偵察對岸的橋頭堡,查明敵人究竟推進到了什麼地點。完成任務後,我又從橋上回到原處。這時車輛已經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個老人還在原處。

“你從哪兒來?”我問他。

“從聖卡洛斯來,”他說著,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鄉,提到它,老人便高興起來,微笑了。

“那時我在看管動物,”他對我解釋。

“噢,”我說,並沒有完全聽懂。

“唔,”他又說,“你知道,我待在那兒照料動物。我是最後一個離開聖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著他滿是灰塵的黑衣服、盡是塵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鋼絲邊眼鏡,問道,“什麼動物?”

“各種各樣,”他搖著頭說,“唉,只得把它們拋下了。”

我凝視著浮橋,眺望充滿非洲色彩的埃布羅河三角洲地區,尋思究竟要過多久才能看到敵人,同時一直傾聽著,期待第一陣響聲,它將是一個訊號,表示那神秘莫測的遭遇戰即將爆發,而老人始終坐在那裡。

“什麼動物?”我又問道。

“一共三種,”他說,“兩隻山羊,一隻貓,還有四對鴿子。”

“你只得拋下它們了?”我問。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個上尉叫我走,他說炮火不饒人哪。”

“你沒家?”我問,邊注視著浮橋的另一頭,那兒最後幾輛大車正匆忙地駛下河邊的斜坡。

“沒家,”老人說,“只有剛才講過的那些動物。貓,當然不要緊。貓會照顧自己的,可是,另外幾隻東西怎麼辦呢?我簡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態度怎樣?”我問。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說,“我七十六歲了。我已經走了十二公里,我想我現在再也走不動了。”

“這兒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說,“如果你勉強還走得動,那邊通向托爾託薩的岔路上有卡車。”

“我要待一會,然後再走,”他說,“卡車往哪兒開?”

“巴塞羅那,”我告訴他。

“那邊我沒有熟人,”他說,“不過我還是非常感謝你。”

他疲憊不堪地茫然瞅著我,過了一會又開口,為了要別人分擔他的憂慮,“貓是不要緊的,我拿得穩。不用為它擔心。可是,另外幾隻呢,你說它們會怎麼樣呢?”

“噢,它們大概捱得過的。”

“你這樣想嗎?”

“當然,”我邊說邊注視著遠處的河岸,那裡已經看不見大車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們怎麼辦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為要開炮了。”

“鴿籠沒鎖上吧?”我問。

“沒有。”

“那它們會飛出去的。”

“嗯,當然會飛。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罷,”他說。

“要是你歇夠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來,走走看。” “謝謝你,”他說著撐起來,搖晃了幾步,向後一仰,終於又在路旁的塵土中坐了下去。

“那時我在照看動物,”他木然地說,可不再是對著我講了。

“我只是在照看動物。”

對他毫無辦法。那天是復活節的禮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羅挺進。可是天色陰沉,烏雲密佈,法西斯飛機沒能起飛。這一點,再加上貓會照顧自己,或許就是這位老人僅有的幸運吧。

一位什麼樣的老人?

1。小說中的“我”是什麼樣的人?請找出關鍵詞,再加以分析。

關鍵詞:任務、問題、五個動詞。

身份:我是偵察兵,盡職守責、同情關心弱者、期待戰勝敵人、內心焦急但仍等待老人起身、想幫助老人但又無能為力。

2。“橋邊的老人”,這個老人是個什麼樣的老人?

⑴老人身上有些怎樣的關鍵詞?

戴鋼絲邊眼鏡、黑衣服、滿是灰塵、動物、笑容、茫然、木然。

⑵透過這些關鍵詞你想到些什麼?

溫和、文雅,疲憊不堪,被迫捨棄相依為命的動物、孤獨無依,眷戀著故鄉、對動物有著親人般的牽掛和愛,對政治和未來茫然無知,善良簡單、平靜無求的無辜普通百姓的縮影。

⑶士兵“我”問了老人幾個問題,分別是什麼?透過幾個問題的對話,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老人?請從以下幾個層次,分析老人的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主要方法。

第1段:一個在戰爭即將來臨時逃難的疲憊的老人。透過外貌描寫“身上盡是塵土”和動作描寫“坐在那裡,一動不動”可以看出老人從家鄉逃難出來,為了躲避戰爭而走了很長的路,他身疲力竭、孤苦無力。

描寫方法:外貌描寫、動作描寫、環境的渲染、人物的對比。

第2-11段:一個在戰爭中熱愛家鄉的樸實憨厚的老人。說到故鄉,老人也許想到了曾經生活的美好與平凡,而現在只能背井離鄉,透過問及家鄉時“露出笑容”“微笑”的神態描寫,可以看出他不捨離家、憨厚朴實。

描寫方法:語言、對話、神態、動作等描寫手法。

第12-17段:一個在戰爭中無奈逃難的真摯善良的老人。他沒有關心自己的生命安全,只關心被自己無奈之下拋棄的幾隻小生命,這種人性的善良和情感的真摯令人感動,可是即使如此,也被戰爭剝奪了最基本的生活權利。

描寫方法:語言對話描寫。

第18-35段:一個無關政治厭惡戰爭的平凡無助的老人。透過對話的語言描寫,我們看到老人最捨不得離開的就是自己視為“家人”和“依靠”的小動物們,他身上更多的是普通人的人性光輝,是對生命(不止人類)的尊重和悲憫。

一座怎樣的橋?

1。古有趙州橋,今有港珠澳大橋,海明威筆下的橋有何獨特?尋找關於橋的關鍵詞並說出透過這些關鍵詞你感受到了些什麼?

關鍵詞:浮橋、車、人、法西斯、四個地名。

透過這些關鍵詞,我們感受到了西班牙內戰、法西斯的暴行、西班牙人民被迫拋棄家園、疲於奔命、法西斯步步逼近、共和軍全面撤退、遭遇戰爭一觸即發、這裡將炮火紛飛、敵機將隨時在頭頂盤旋 ……

3。這座“橋”連線起了什麼?為什麼這麼說?

示例:這是混亂戰爭通向安寧和平的橋樑;這是殘忍傷害通向人性美好的橋樑;這是死亡地獄通向復活新生的橋樑。

4。由此你感悟到小說的主題是什麼?

戰爭摧毀了人心靈中最美好的、最依賴的和最眷戀的人和事物老人和動物是弱者,但也難逃被傷害的命運;僅有的幸運預示著更多的不幸;戰爭給人民帶來無盡的痛苦。

《橋邊的老人》實在是一篇小品:僅由一幅畫面、一段對話構成,格局之小,筆法之簡練,在宏大戰爭主題的小說林中,可以說微不足道,但《橋邊的老人》彷彿一個小小的視窗,以小見大地揭示出戰爭的殘忍、罪惡,顯示出戰火紛飛的年代裡人性的善良——對生命的尊重與對和平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