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領導農民起義,為什麼朱元璋能成功,洪秀全卻不行?

朱元璋和洪秀全在歷史上都領導了一場波瀾壯闊的農民起義,而且他們都定都南京,也都是驅逐外族,都擁有著強大的創業夥伴,那麼為什麼朱元璋建立了明王朝,而洪秀全卻失敗了呢?

本文從

時代背景、民族政策、軍事謀略、人才策略、個人素質

五個方面來分析。

同樣是領導農民起義,為什麼朱元璋能成功,洪秀全卻不行?

01 時代背景

朱元璋領導的元末起義發生在十四世紀,那個時候由於元朝政府缺乏正確的治理天下理念,導致土地兼併現象有增無減,從而造成中原百姓身上的負擔沉重,廣大農民就連最簡單的生活都難以為繼。並且元朝政府還劃分人的等級高低,將漢人劃分在最底層的位置,帶有強烈的民族歧視性質,這兩種情況使底層漢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正所謂有壓迫就有反抗,於是在元朝末年,許多沒有活路的農民為了生存不得不參加起義,而一支起義軍的出現就點燃了元末農民大起義的烈火,各地農民紛紛響應,很快就湧現出了無數支起義隊伍,這些起義軍各自為戰而又相互呼應,對元朝的統治發起了猛烈的衝擊。

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發生在十九世紀中葉,當時中國已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洪秀全不但要面對處於落日餘暉中的清政府,還要考慮如何處理與外來列強的關係,所處環境更為複雜。太平天國運動就是建立在這種內憂外患的基礎上,雖然當時清朝的統治受到了衝擊,處於風雨飄搖中。但不同的是,滿清政府的治國理念是承襲了明王朝的,它屬於正統王朝的存在,而太平天國的立國理念則被當時的人視為異端,同時太平天國也將儒家視為異端。因此清王朝得到了廣大漢人地主階級和知識分子的擁護,它並不像元朝一樣盡失人心,它丟失的只是最底層、力量最薄弱的農民的人心。天平天國它所聚集的力量其實是比較薄弱的,最終被清政府與列強聯合絞殺。

同樣是領導農民起義,為什麼朱元璋能成功,洪秀全卻不行?

02 民族政策

朱元璋北伐時起草檄文提出了

“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

樹立民族革命的旗幟,號召大量農民參戰,在建立政權後卻又能適時調整民族政策,用華夷同體的政策,籠絡各民族的人心。只要是接受儒家禮儀的蒙古人、色目人都可以一視同仁。並不是對元朝蒙古民族趕盡殺絕,得到了社會輿論的支援。

洪秀全同樣以民族革命起義,提出

“奉天討胡”

這樣的綱領。然而在其整個統治期間,太平天國政權一直秉持著狹隘的種族復仇主義,一味打擊所有滿人。這一舉措大大激化了民族矛盾,勢必遭到滿清政權的拼命鎮壓。

同樣是領導農民起義,為什麼朱元璋能成功,洪秀全卻不行?

03軍事謀略

朱元璋聽從謀臣的建議,採用“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決策,一直以來慢慢發展壯大自己,悄悄積蓄力量,等力量足夠強大了才正式稱王與朝廷對立。

洪秀全卻恰恰相反,早在起義之初就開始陸續封王,直接反抗清廷,如此高調讓清廷起初就把主要矛頭對準了他,最終才走向滅亡。

另外,在兩者都定都南京後,有一個繼續征戰的過程。朱元璋採取“剪除其枝葉,直搗老巢”的策略從而取得了北伐的勝利,繼而又確立了先徵西邊的陳友諒,再戰東邊的張士誠的正確謀略,最終使政權得以安穩。洪秀全在攻佔武昌及下游重鎮後,卻對其棄而不守,致使清軍得以駐紮江南、江北兩座大營,繼而將太平軍團團包圍。

同樣是領導農民起義,為什麼朱元璋能成功,洪秀全卻不行?

04人才策略

朱元璋非常重視人才,注重廣納人才,不論是文臣還是武將都數不勝數。在打天下的過程中,劉伯溫、李善長、朱升等人得以重用,尤其是當朱升向朱元璋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三條建議,朱元璋虛心接納並執行,這一舉措對其起義的勝利與統一起到重要作用。

洪秀全身邊也不無人才,如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等,但洪秀全卻不能知人善任,很好的做好平衡和協調,致使部下陷入爭權奪利中,互相殘殺,內部瓦解。另外,洪秀全是四次科舉落第的書生,對於儒家的一套理論充滿了厭惡和痛恨。因而,在洪秀全起義的過程中,他一直對儒家士子進行排斥打擊。太平天國在各地搗毀孔廟,毀壞文物明顯與讀書人的價值觀相悖,所以招攬的人才就相對有限,也得不到天下讀書人的支援,這極不利於太平天國政權的久盛。

同樣是領導農民起義,為什麼朱元璋能成功,洪秀全卻不行?

05個人素質

朱元璋為人低調,目光遠大,在取得一系列成功後,並沒有著急稱王稱霸,他採取了“高築牆、緩稱王、廣積糧”的措施,他的目標在於驅逐韃虜,統一全國。而不是隻爭奪一城一地,所以他不會在取得一些成功後就得意忘形,並且他對內部管理能力的手段也是十分強硬的。

洪秀全缺乏明太祖朱元璋的遠見卓識,他在定都南京後,就迫不及待地登基、封王,他封了大大小小共計2千多個王。他們開始不思進取,整天只顧著搜刮金銀財寶,建造豪宅享受人生。以至於後來曾國藩率領湘軍攻破天京後,焚燬的豪宅和所獲得的金銀財寶不可計數。洪秀全驕奢淫逸的結果就是統治集團混亂,直接導致太平天國後來分崩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