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常茶·徽州茶 | 徽州綠茶 之 頂谷大方

家常茶·徽州茶 | 徽州綠茶 之 頂谷大方

徽州的本莊茶主要有兩種:大方和烘靑。

作為本莊主力的大方,系用鮮葉直接炒成,每鍋入茶草10兩左右,用平鍋炒制,炒制時刻意用手揉葉,待茶葉漸成萎狀,現出縐紋時,用雙手將葉片向鍋邊壓榨,使茶葉呈扁平型。為防止壓榨時茶葉結塊,揉炒前先用菜油或香油楷遍鍋壁,大約鮮葉每百斤用油20兩。茶葉揉畢,用手解開茶葉團塊,減弱火候,將葉片摁於鍋壁摩擦,至其完全乾燥為止,不再另行烘曬。

——節選自 鄒怡《明清以來的徽州茶業與地方社會》

相傳是僧大方創制於歙南老竹嶺,與松蘿茶創制者為同一僧人,時在明正德(1506-1520)之前。

老竹大方外形扁平挺直,色澤墨綠烏潤。尤以頂谷大方最為名貴,芽藏不露,翠綠微黃,身披白毫,開湯清澈淡杏黃,香氣高長,有熟板栗香,滋味醇厚爽口,葉底嫩勻肥壯。

老竹大方產於老竹鋪、三陽、金川、杞梓里等鄉鎮。

——節選自 胡武林《徽州茶經》

家常茶·徽州茶 | 徽州綠茶 之 頂谷大方

大方很久了,久到儘管他沒落的時間不過幾十年,就已經被歸於小眾的歷史名茶之列。

其實在民國及解放後的相當長的時間,他還是一款比較大宗的徽州本莊的綠茶,很多老的茶招貼,茶葉罐子上,都印證著大方茶那不久遠的輝煌。

究竟是因為龍井的名氣太盛,使得與之相鄰的大方茶被遮掩,還是工藝相對簡單的烘靑綠茶的影響,讓大方茶隱沒到如今的樣子?

大方與龍井的聯絡是毋庸置疑的,各種史料都能說明大方先於龍井,龍井的確是借鑑了大方茶的扁形茶的工藝。

自古來,徽州與杭州的就是經濟生產生活聯絡緊密的地方,大名鼎鼎的胡雪巖即是從徽州到杭州學徒經商,一條新安江帶去徽州豐富的物產,相信也帶去了徽州製茶的經驗與技藝。

家常茶·徽州茶 | 徽州綠茶 之 頂谷大方

這回看大方茶的是歙縣的金石村,三陽附近的一個村子,村子居山谷間,四向都是山,中間有溪,落差急速,水量充沛。

迎接我們的是洪哥,年紀與我差不多,家裡正在機炒著當日的茶。

或是天氣的緣故,或是製茶的模式,整個村子並不像歷口那樣的茶季的氣氛,偶有茶農拿一些茶來賣,稱好算好價就倒入竹盤裡攤晾著。

洪哥家今天只做機制的,說整個村子,今天手工炒的就兩三家,去年的乾旱,多少影響了茶的生長,今年的茶來得慢。

機炒,就是從浙江來的炒龍井的機器,幾乎是全自動的,相對於手工的做法,機炒最大的優點就是品質穩定,火工不如手工的高,香氣滋味都要清一些,幹茶顏色也偏綠黃。手工的顏色更深,熟豆香更明顯,更注重火工後茶味的慢慢顯現。

家常茶·徽州茶 | 徽州綠茶 之 頂谷大方

大方的手工製茶,還是在舊式的鍋裡,鍋垂直而深,沒有角度。

稍站的遠些就看不見鍋裡,一米六幾的人,站在鍋邊炒茶,剛好及腰的位置。

鮮葉入後,殺青與理型是同步進行的,以手勢的變化,茶最終成扁平狀。

成茶色澤深綠,熟豆香明顯。

影片載入中。。。

家常茶·徽州茶 | 徽州綠茶 之 頂谷大方

家常茶·徽州茶 | 徽州綠茶 之 頂谷大方

家常茶·徽州茶 | 徽州綠茶 之 頂谷大方

今年,大成茂正式推出“家常茶”系列。

這個系列以價效比高,口糧茶為定位。

除大成茂基礎的祁門紅茶,祁門綠茶,祁門安茶外,會選擇一些價位合適,有典型地域特徵,工藝特徵的茶品上架銷售。

2020的第一款家常綠茶,就以徽茶歷史名茶“頂谷大方”開始。

品飲感受:機制的大方,火功較手工的低,適合坐杯泡,有豆香,湯水清甜回甘

定價:99元

淨含量:100克

家常茶·徽州茶 | 徽州綠茶 之 頂谷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