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誇,福特CEO贊,被拉入誇誇群的國產電動車,是在被捧殺嗎?

5月30日,特斯拉董事會主席馬斯克釋出了一條推特,稱中國在電動汽車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並且強調不管美國人怎樣看待中國,這都是事實。

然後沒兩天,福特CEO吉米·法利在接受採訪時也發表了類似的言論,提及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被嚴重低估。因為美國產61。5度的三元鋰電池光成本就需要12萬人民幣,而中國採用這個60度電動力電池的電動汽車,卻可以賣15萬以內,這讓他感受到深深的危機。

馬斯克誇,福特CEO贊,被拉入誇誇群的國產電動車,是在被捧殺嗎?

這些大佬們到底是真的羨慕嫉妒恨,還是在刻意捧殺呢?中國電動車在全球到底處於什麼水準呢?讓功夫汽車帶大家一起看一下。

(1)產、銷、技三旺,國產電池傲視群雄

福特CEO“眼紅”中國的電池技術,其實還是有一定道理的,畢竟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動力電池市場,也是最大的動力電池產銷基地。

馬斯克誇,福特CEO贊,被拉入誇誇群的國產電動車,是在被捧殺嗎?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釋出的資料,今年第一季度,寧德時代的動力電池出貨量依然佔據全球榜首,市場份額超過30%。而憑藉刀片電池聲名鵲起的比亞迪,依靠“自己給自己帶貨”,全球份額也突破了20%,接下來才是LG新能源、松下、SK On這些國際電池巨頭,再往後則是中創新航、國軒高科、蜂巢能源這樣的國內二線電池廠商。

福特CEO的擔心不無道理,因為確實國內廠商在電池領域已經佔據重要的地位,而且品質也相當出眾。比如特斯拉在國外用的是松下電池,進入國內之後,“老老實實”改用寧德時代,不僅降低了成本,也依然有著很好的口碑。再比如之前蘋果談合作,反覆要求寧德時代和比亞迪赴美建廠,最後都被拒絕,這說明國內電池廠商在國際上已經有了相當的話語權。

馬斯克誇,福特CEO贊,被拉入誇誇群的國產電動車,是在被捧殺嗎?

而在技術研發方面,國內廠商也走在前面。在比亞迪剛剛開啟預售的新車海豹上,就搭載了最新的CTB電池車身一體化技術,用車身底板集成了刀片電池的上蓋,一舉將傳統的電池“三明治”結構變成了整車“三明治”結構,不僅節約了大量的空間,還進一步降低成本,提升了電池的可靠性。

作為新勢力“頭馬”的埃安同樣實力不俗,它的彈匣電池技術透過一系列的設計解決了三元鋰電池的熱失控,歷經暴力穿刺、烈焰炙烤、高空跌落等一系列的嚴苛試驗考驗,依然能保持電池包的安全,堪稱BUG。

總體而言,不管是產量還是銷量,還是技術積累,國產動力電池確實足以傲視群雄,更不用說對比屬於“電池荒漠”的美國了,福特CE0表示羨慕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2)技術壁壘被迫,電動車已無門檻?

在燃油車時代,汽車行業可以說是很多國人心中的痛。從發動機到變速箱,再到底盤調校,從原材料到零部件,再到生產技術工藝,一層一層的技術壁壘讓國際廠商拿走了大量的利潤。

而到了電動車時代,這些技術壁壘正在徹底消失。

馬斯克誇,福特CEO贊,被拉入誇誇群的國產電動車,是在被捧殺嗎?

電池就不用說了,國內廠商已經達到了較為先進的水平。在驅動電機領域,國內廠商也有了不少的突破。

以比亞迪為例,從08年的F3 DM開始,它就用上了永磁同步電機,並將它作為未來的發展方向。目前它的永磁電機技術已經發展到了第三代,主要是特點是散熱面積更大,冷卻系統採用了閉環溫度控制技術,讓電機的功率更高。同時新一代電機還優化了齒槽轉矩,有更好的NVH表現。

甚至特斯拉等國際廠商早年大量“交流非同步電機”,因為工藝簡單、維修方便、溫差適應性好,最近也開始大量改用永磁同步電機,因為重量和體積更小。可以說在電機研發方面,中國廠商甚至改變了全世界對於該行業的看法。

而在剛剛結束的粵港澳車展大放異彩的智己L7,則搭載了自主研發的高功率鎂合金直瀑油冷電機,它透過創新的極速直冷技術,實現了更高的功率密度,同時也有著超靜音的效果,直接驚豔了整個市場。

馬斯克誇,福特CEO贊,被拉入誇誇群的國產電動車,是在被捧殺嗎?

而對於電動車來說,變速箱本身就是無關緊要的,絕大多數都是採用的單檔變速箱,只需與驅動電機起一個齧合效果即可。國內雖然沒有愛信、採埃孚這樣的變速箱巨頭,好歹也是AT、CVT、DCT都會造的,做一個單檔變速箱自然是沒什麼難度。在三電系統控制、智慧駕駛等方面,國內廠商與國際巨頭也基本是同時出發,目前基本處於相近的水準。甚至國內還有華為這樣的巨頭介入提供解決方案,只是看廠商願不願意採用。

因此,在電動化時代,技術壁壘已經沒有那麼大,國產電動車崛起自然在情理之中。

(3)國產電動車瓶頸,如何走出去

但國內的車企也有一個隱憂,那就是目前主要的市場基本都放在國內。雖然國人對於電動車的接受度越來越高,提供了大量的市場,但終歸會有飽和的一天,屆時如何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間會是重中之重。

馬斯克誇,福特CEO贊,被拉入誇誇群的國產電動車,是在被捧殺嗎?

我們來看一眼2021年中國品牌電動車在歐洲的銷量,賣得最好的是吉利的極星2,賣出了14720輛,然後是兩款名爵的電動車,總銷量13679輛。這兩個品牌賣得好,其實是有“歷史原因”的,極星在歐洲被當做北歐品牌,名爵在歐洲被當做英國品牌,讓它們有了一定的認可度。這一點不得不佩服吉利和上汽,它們的國際化確實做得不錯。

但從另外的角度,國內大紅大紫的比亞迪、埃安、蔚小理這些,其實還沒有開始走出去。比亞迪每月在國內可以賣出10多萬輛的新能源汽車,但在歐美市場確實還沒有建立影響力。如何走出去,拓展中國品牌在海外的生存空間,這是國內電動車企業們急需要做的。

畢竟縱觀一下全球的汽車巨頭,不管是來自歐洲的大眾,還是日本的豐田或者美國的通用,它們都是在全球市場上都有影響力,這才能有更強的抗風險能力。比如大眾前幾年窘迫的時候,中國市場就是它源源不斷的現金奶牛以及避風港。

馬斯克誇,福特CEO贊,被拉入誇誇群的國產電動車,是在被捧殺嗎?

尤其是歐美市場溢價能力更為出色,比如一款油改電的smart EQ,就是一款前驅的小車,標準版車型就要賣到28920歐元,在當地售價摺合人民幣22萬多。而國內剛剛開啟預售的smart精靈#1,基於SEA浩瀚架構打造,卻只賣18。16萬元起,這車如果能同步平移到歐洲,起碼能賣到30萬起,利潤自然也能比國內高不少。

(4)功夫拍案

馬斯克和吉米·法利沒有說謊,當前國產電動車確實發展得不錯,不僅僅是產銷兩旺,在技術領域也有不少突破,基本上已經掌握了最核心的技術。但國內品牌的劣勢也非常明顯,那就是在海外的影響力還遠遠不夠,只聚焦於國內市場,不僅內卷異常厲害,本身利潤率也有限。

希望國內電動車早日走出去,去征服溢價能力更高的歐美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