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聯網是讓汽車成為四個輪子上加一部手機嗎?

車聯網是讓汽車成為四個輪子上加一部手機嗎?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首席商業評論

車聯網是什麼?業內人士戲稱:簡單粗暴講就是汽車上的手機。車聯網和新能源汽車沒有直接關係,車聯網可以放在任何一臺燃油汽車上,車聯網更多是注重使用者體驗,提供一個應用場景。按照數字化和算例,車聯網依舊是硬科技,當然車聯網也是智慧座艙的一部分。智慧座艙和自動駕駛合在一起就是未來車企的核心競爭力。

首先來看看喧囂於塵的“網際網路車企”與車聯網之間有什麼千絲萬縷的聯絡。一是華為做得是底層通訊協議關係,立足自動駕駛,車聯網鮮有涉足。二是小米立足家居和消費電子類,正在自己造車,大機率是不會用第三方的車聯網系統。而百度的阿波羅是自動駕駛,儘管百度雲可以支援車聯網,但百度依舊推進阿波羅,推廣與吉利合資的整車汽車“集度”,車聯網不是重心,而“集度”車大約還需要兩年時間面市。再說上汽和阿里打造的斑馬,偏向阿里體系整車LT,就是比較純粹車聯網,是獨立第三方,而上汽是斑馬的股東之一。

01 車聯網的安全與商業風險

可能大部分人對車聯網的概念還是停留在混沌模糊裡,我們隨訪了許多大眾使用者,大家各抒己見,說說對車聯網的直觀感受。

首先,大家會覺得目前的網路和硬體以及軟體還不足以支撐車聯網,現在的汽車是can匯流排,不是一個網路,僅僅是一個匯流排控制系統。假設一下,一個車長兩米,在時速80公里的情況下,首先要解決的是車如何聯網,而目前很多車還不具備這個硬體條件。而且傳統的汽車行業是非常保守的,傳統的汽車廠,汽車電子的研發過程起碼三年以上,汽車關鍵安全電子部件研發週期5年以上,而一個汽車零部件廠交付一個螺絲也要和下游廠商反覆確認,所以,現在的傳統汽車公司很少有涉及這些。而在新能源新勢力造車裡面,一些公司躍躍欲試,但工信部前不久下達一個命令,不準隨便OTA升級。

而大家更多是安全方面的疑惑

,比如人在車上,如果車可以自主聯網,自主通訊,很難預估風險,目前法律也應該不允許。比如車在高速駕駛的情況下,一個駭客忽然控制了這個系統,給車下達一些命令,後果難以預測。舉個例子,如果下雨的時候駭客控制了雨刮器,難道不危險?所以透過網路傳輸不受控的因素太多。

但有朋友稱,車聯網是大勢所趨,比如在車聯網上投資1塊錢,可能能帶動汽車10塊錢的產值,可以帶動IDC、匯流排、數字化、智慧化、自動化、軟體等一系列產業發展。當然,車聯網的安全性確實有一定問題,但這個不只是它一個行業的問題,只要有網際網路,就會面臨駭客問題。就算你的裝置不聯網,別人也可以給你裝上聯網技術,這是網路安全技術該考慮的事情。

車聯網是讓汽車成為四個輪子上加一部手機嗎?

換而言之,車聯網首先需要解決的是網路安全問題,然後再說連線問題,不過也可以先在低速和開闊空間的無人場景下的貨運上面進行實驗和建設。可以一邊做基礎實驗,一邊推動網路安全建設。

甚至可以借鑑一些電廠大型化工的內部工業網際網路絡,與外網是隔離,所以可以先推進,再解決網路安全問題,或者是先解決功能問題,再解決網路安全問題。

比如,現在汽車上面的can匯流排,用OBD介面也可以讀取寫入資料,還是有很多攻擊漏洞,但是不聯網的情況下攻擊的成本較高。

另外,正常情況不會有人在大馬路上隨時擔心有人會襲擊自己,不用隨時帶個盔甲,這就是法律威懾,所以網路安全,需要國家出面,因為有法律支援,網路犯罪可以被鉗制,所以一旦實施車聯網,國家一定要出臺相應的網路安全法,從嚴立法。

並且還可以分層級,比如政府用車和軍車是一個網路,和現在的網際網路是另外一種架構,不用基於TCP/IP,基礎可以是晶片技術,但基於硬體而不是基於軟體。車聯網可以做成一個專網,誰走在前面誰就掌握了標準。

大家做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設,中國透過電動車+車聯網,可能可以把德國日本甩在身後,會提高社會整體效率,而不僅僅是個人的舒適度。

但業內人士總結說明到,大家多慮了,整車控制有自己的安全協議,車聯網和自動駕駛關係不是特別直接,正常情況下不會出現大家擔心的問題,只是不代表不會出現駭客,但車聯網更多是通訊協議和座艙體驗,車聯網是汽車場景裡消費電子類的場景構建。

那麼真正的車聯網技術是什麼,走到哪一步了?

02 採訪車聯網從業者看車聯網技術問題一覽

我們不止採訪了使用者,也採訪了企業,而企業大部分給出了技術現狀的旁觀解法。第一個問題就是車聯網領域的行業發展現狀是怎麼樣?大致上,車聯網領域細分為v2c,v2v,v2x。v2c側重於人車體驗,發展的較早,目前市場上的新產的中高階車絕大部分都搭載了V2C技術,而v2v,v2x側重於駕駛體驗和行車安全,起步較晚,目前只有少量的高階車型搭載了V2V技術,而V2X則幾乎看不到實際的應用。

還有就是車聯網是一個比較籠統的概念,聯網是智慧汽車發展的基礎,在其之上可以分為智慧座艙和自動駕駛兩個大的方向。智慧座艙以車內駕乘人員的服務為主,落地速度更快,使用者感知更直接,目前已成為車企打造差異化競爭、吸引消費者的亮點之一,同時也是網際網路優勢最強的地方。

自動駕駛方向,是未來汽車重要性最高的領域,也是未來汽車大腦最核心域,其技術門檻較高,目前行業目前處於變革期,智慧網聯是幾乎所有的整車廠的核心戰略,圍繞這一領域主要有3類參與者:

主機廠(能力上新勢力>傳統國產主機廠>合資主機廠);

一級Tier1(如德賽西威,華陽集團,經緯恆潤、均勝電子、中科創達)可以為提供主機廠提供車聯網整體能力;

二級供應商Tier2(高通、聯發科、思必馳、科大訊飛、高德等等);

網際網路巨頭憑藉資本和軟體開發的技術實力紛紛下場。

那車聯網技術的實際落地情況如何呢?在智慧座艙域,從產品的落地上看有以下幾個方面:

硬體使用:

大屏化、多屏化的趨勢,HUD、流媒體後視鏡、車內攝像頭等智慧硬體的使用;

作業系統:

車內儀器儀表基本上用的是比較傳統穩定QNX系統,中控屏採用Linux或基於Linux核心衍生出來的的Android車載系統、AliOS來拓展彩色功能;

功能:

以導航、語音、多媒體、娛樂、車控為核心開發功能,並且有配套的手機APP;

生態:

依託BAT的生態體系,小程式生態上車(支付寶小程式、騰訊小程式、百度小程式)、智慧家居生態(海爾智家、小京魚等);

互動:

多模互動融合趨勢,語音、手勢、觸控、眼神等等互動方式融合適應駕駛場景。

而V2C由於起步較早,目前比較成熟,技術上基本以雲計算為基礎,物聯網通訊協議為資訊載體,HMI, APP, 微信為人機互動方式。而v2x,v2v有c-v2x標準,以5G為通訊手段,雲計算為資訊基礎設計,車上搭載智慧駕駛晶片。

那車聯網再造想象,想象有什麼?如果將燃油車比作功能機,搭載智慧網聯的車就是智慧手機,透過車聯網技術可以對車載系統進行遠端升級,可以對現有汽車功能進行擴充套件新增,可以透過系統社交和娛樂消費,可以為消費者提供新的體驗,可以為主機廠在售後階段提供增值服務,可以提高駕駛交通安全管理。

總而言之,還有(1)自動駕駛成熟,解放手眼,真正成為全功能的智慧座艙,(2)AIOT,各種生態全面融合,真正成為萬物互聯的核心入口。

如果說車聯網不是簡簡單單彎道超車而是換道先跑?如何理解呢?車聯網屬於新興技術,大家處於同一起跑線上,在這條全新的賽道上,誰都可能成為領跑者。

車聯網有哪些挑戰?比如技術、軟體和基礎設施?目前V2C的技術較為成熟,但是V2V,V2X涉及到車與車之間的互動、車與基礎設施的互動,車與人的互動等,標準還在完善,並且涉及到不同組織和系統之間的協同和整合,以及存量車和基礎設施的改造等,要真正落地並在市場上大規模應用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還有主機廠、科技公司、網際網路公司互設壁壘,真正徹底的全面融合還是有困難,誰都有各自優勢和劣勢,都想在這場變革中佔據主導,比如主機廠擅長造車,科技公司在晶片、自動駕駛演算法上有優勢,網際網路公司擅長使用者體驗,生態融合。還有場景豐富性,汽車和手機場景和需求上很不一樣,不能簡單移植,必須開拓汽車駕乘獨特的場景,避免與手機在同一維度競爭。

03 車聯網的未來有哪些想象空間?

既然說到了手機與汽車的區分,我們不防大膽假設,如果車可以聯網,聯網以後的車會不會替代手機?變成一個移動終端?有朋友開玩笑說:至少在辦公室和家裡不能把車當手機用。更多朋友說不存在替代關係,是相互補充,提高了駕駛體驗。汽車以後會是一個很重要的移動終端,但是比手機傳播效率更高,因為是在密閉環境中產生會對汽車儀表中控資訊的關注度大於手機。但是替代不了手機,只因應用場景不同。

現在,特斯拉就想把車變成電子產品概念,當然這應該是新能源車一個重要方向,等無人駕駛技術成熟之後,所有車輛共享技術成果,可以減少社會資源的浪費,車輛就是手機端點到點的一個載體。只是手機的形式很可能往虛擬化的方向走。商品屬性不一樣,使用場景不一樣,很難代替,但車載app還是有很多潛力可開發,車不一定是替代手機,可能是直接合並,車就是手機,手機就是車。

車會變成一種個人的便捷的可以到達任何場景的隨身代步工具,自然手機的功能也融合在一起。這兩個形態應該都是很遙遠的未來。

收回目光,兩種裝置電子端競爭、合作、封閉、融合會是一個不同需求多樣化的時代。合併的意思並不是只是兩者之間,其實現在手機已經合併了很多,比如合併了以前的電腦。手機本身已經不再只是現在這些內容,而是更趨向於一個埠,一個節點的概念。所以它搭載在哪兒,其實理論上都是可行的。而且車與手機的合併以後可以是行動式移動道具,也可能是膠囊技術,還有可能直接就是空間摺疊技術了,或者直接就是鋼鐵俠的概念。這些取決於未來技術開發的程度和成本的可行性。

總而言之,大家需要車聯網,但要安全,車聯網也是大勢所趨,勢不可擋。

以網際網路精神打造車企,是接下來的浪潮,但至於是不是浪潮之巔,有科技的桎梏,也有行業天花板,能夠在接下來完成自動駕駛的安全保障,試想一下,一個密閉的移動場景端,使用者有著充分的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可能是遊戲,影片,也可能是其他事情。換句話說,如果車聯網和自動駕駛一旦成熟,車企有可能不是賺“賣車錢”,而是內容和流量等服務的錢。

未來在路上,讓我們一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