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需要“大而不強”的寧德時代

中國不需要“大而不強”的寧德時代

作者丨仗 執

責編丨崔力文

編輯丨別 致

寧德時代“不務正業”,竟然將投資者的230億,用作購買理財產品。

6月27日,寧德時代釋出公告稱,擬使用不超過人民幣230億元向特定物件發行股票閒置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簡單來說,就是寧德時代會從剛剛獲得的450億定增之中,拿出230億元的閒錢,購買理財產品。

顯而易見,透過這種操作,寧德時代能夠獲取不少的利息,保守估計,1年至少能夠賺到7個億。但另一方面,這樣“借雞生蛋”的操作方式,是否有些不妥。

用廣大股民的話來說:既然用不到這些錢,為什麼要定增那麼多?做電池科研不行,為什麼要買理財?直接去造車,哪怕買房也行啊……

按道理說,寧德時代憑藉自己實力定增收到的錢,如何使用是企業戰略層面的事。但令人不解的是,230億元的金額不僅比寧德時代2021年一整年的淨利潤還高,而且還是從那450億定增募資之中,拿出來的“閒錢”。

其實,早在去年寧德時代“天價定增”528億元的訊息一出,就已經引發了坊間的廣泛熱議;監管層也因如此大規模的融資計劃,向寧德時代提出問詢,質疑其是否存在“過度融資的情況”。

可能也是因為528億元的定增太過“囂張”,寧德時代最終選擇砍掉23%,將定增金額限制在了450億。而如今,450億定增到手,寧德時代卻玩了一手“借雞生蛋”,令人大開眼界之餘,也帶來了更多的質疑。

中國不需要“大而不強”的寧德時代

當然,換個角度來看,多出來的錢,如果只是放在賬面上,就太浪費了些。而且如此堂而皇之的資金運作,也很可能是寧德時代這類大公司的生存規則。

毫不懷疑寧德時代能夠將230億的用處、去向解釋得合乎情理。但依舊想要探究的是,經歷過幾番波折的寧王,究竟還有沒有能力支撐起中國製造的重擔?又或者說,寧德時代要的只是在二級市場攪動風雲,就已經足夠?

01 寧王賭局,再次開盤

上週的重慶車展上,在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以及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的雙重buff下,都沒能壓制住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的氣場。

阿維塔展臺之上,已然進入“知天命”的曾毓群,侃侃而談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關鍵,並簡潔明要地給出自己的觀點:“動力電池化學體系的創新、結構的創新、製造的創新,再加上商業模式的創新,整合在一起,才能推動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

中國不需要“大而不強”的寧德時代

作為世界第一動力電池企業背後掌舵人的曾毓群,當然擁有發言權。而且站在電池廠商的角度,寧德時代能夠站在華為旁邊的C位,其實也暗示著當今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新格局:電池系統、智慧化、整車製造,三足鼎立。

回顧整個歷程,其實也就是近幾年的發展,才形成了如今的新能源汽車格局。

晶片荒過後,智慧化相關勢力逐漸抬頭,甚至如果不提智慧化配置,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新能源汽車;而今年前期電池上游原材料成本的飆漲,倒逼著各新能源車企統一漲價,更是顯現出動力電池的重要性。

換句話說,如今新能源汽車的定價權,已經開始由智慧化配置和動力電池的成本所左右。而寧德時代的崛起,歸根結底也正是因為這個底層邏輯在支撐。

中國不需要“大而不強”的寧德時代

事實上,就動力電池而言,其發展核心無外乎3個:提高電池能量密度、降低電池製造成本,以及保障電池的安全性。

所以,不難發現的是,隨著動力電池技術路線的不斷進化迭代,從第一代的鎳氫電池、錳酸鋰電池,到第二代的磷酸鐵鋰電池,再到現在的三元鋰電池,都能實現對能量密度、製造成本,以及安全性方面的有效提升。

但現在卻遭遇了困境,無論是好評不斷的比亞迪刀片電池,還是寧德時代最新發布的麒麟電池,都只是對於電池結構的創新,提升的只是電池系統的能量密度,而非基本的電池化學特性。

換句話說,國內的電池廠商似乎都很樂意去“偷空間”,透過不斷最佳化電池包的內部結構,以實現相同空間內放進更高容量的電芯,進而獲得系統能量密度的提升。

中國不需要“大而不強”的寧德時代

而且除了寧德時代和比亞迪之外,蜂巢能源的短刀、中創新航的One-Stop、廣汽的彈匣電池等,都屬於同類型的產物。只不過,這種同質化結構創新的背後,卻是一場對於未來的“豪賭”。

關於這場賭局,寧德時代可能不是坐莊者,但絕對是賭得最徹底的一家。

無論是定增450億擴充產能,還是堅持CTP 1。0到CTP 3。0的技術升級,如此大資金、多資源、重人力的投入,寧德時代“賭”的就是未來5年內的行業走向——短期內,鋰電池技術不會發生根本性上的創新。

然而這一預期,卻令人不禁生出一種即將被“卡脖子”的苦楚。

02 橫向內卷,根基不穩

“規模優勢明顯,技術優勢不足;橫向發展求快,縱向創新欠缺。”

就全球動力電池市場的市場份額來看,中國動力電池是當之無愧的第一,甚至在裝車量排名前十的電池廠商中,就有6家來自中國。而這一優勢的實現,卻很有可能因為某項電池的突破性創新,就付之一炬。

另一角度,寧德時代的動力電池出貨量確實達到了世界第一,但並不代表寧德時代對整個市場實現了全面領先。而且從寧德時代的發家史來看,其動力電池發展初期的技術、資本與渠道,大部分來自於日本公司控股的ATL。

中國不需要“大而不強”的寧德時代

首先是動力電池的技術方面。

我們常說日本點錯技能樹,而且在大環境的影響下,日系電池也在逐漸沒落,只剩下松下一棵獨苗。但作為率先發明鋰電池的國度,以松下為核心的日系電池廠商,依舊掌握著鋰電池的核心技術與專利。

據瞭解,松下推出的高鎳正極、矽碳負極的三元鋰電池能量密度,全球最高。

Model 3採用的松下21700型NCA電池,單體的能量密度可以達到300Wh/kg。對比之下,寧德時代已經量產裝車的NCM811電池,最大單體能量密度為245Wh/kg,與松下差距明顯。

或許有人會說,不能將圓柱電芯和方殼電芯直接比較,但這可能也正是特斯拉選擇松下供應三元電池,而不是選擇寧德時代的原因。

中國不需要“大而不強”的寧德時代

其次,從研發投入上來看,寧德時代曾因研發費用不及小米,被網友“群嘲”。

根據最新的公開財報資料,2021年寧德時代研發費用支出為76。9億元,而“不注重研發”的小米卻已經達到了132億元。相比之下,喊著中國製造新希望的寧德時代,卻搖身一變,成為了買個不願意出錢搞研發的公司。

當然,手機行業與動力電池行業的區別很大。動力電池行業畢竟更重資產,這也就意味著,電池廠商們有錢去建廠,往往會比有錢搞研發,獲得的回報更大,且來錢更快。

但對於吃盡時代紅利的寧德時代來說,相對於投資建廠,我們更希望看到的還是,寧德時代能夠站出來,做好龍頭表率,帶領中國電池廠商做出更多開拓性、創造性地縱向研究。

然而,事實好像並非如此。

中國不需要“大而不強”的寧德時代

每當談及一個行業的時候,人們常常喜歡說起這個行業的長期主義。所以對於動力電池行業來說,它的長期主義,又是什麼?

是足夠穩定的電池產業鏈,保證平衡的利潤分配?還是不斷的產能擴充,擴大規模優勢?是更多同質化的結構創新,橫向內卷?還是CTP、CTB、CTC等各種概念層出不窮,張口就是世界之最?

這樣的長期主義,太脆弱了些。

03 電池故事,請看向更遠處

需要承認的是,工廠產能擴充也好,電池系統結構創新也罷,都是創新發展的一部分;甚至各種概念紛飛,也是如今國內動力電池行業繁榮的有力佐證。

但是除了這些之外,動力電池的故事,絕對還可以講得更深度,更深遠。

中國不需要“大而不強”的寧德時代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動力電池發展的3個核心,其中關於如何提升能量密度,可以從兩個方面看待,其一在於電芯單體能量密度的提高,其二就是整個動力電池系統能量密度的提高。

雖然兩者是不同的思路,但並不矛盾。

單體電芯能量密度的提升,如果沒有足夠強的系統結構整合能力,很難將效能發揮到最大;而系統能量密度的提升,如果只是做空間結構上的規劃,也就是某種意義上的“擠牙膏”,總會有一天失去提升的空間。

製造能力、安全性也是同樣,不管是從原有的技術基礎之上,生髮出更具效力的二、三代技術,還是另起爐灶,開拓出新的發展路徑,都是為整個動力電池行業作出貢獻。

但最終還是那句話——身份不同,使命不同。

中國不需要“大而不強”的寧德時代

時代的激流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角色。企業如何做,當然有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但另一個角度,不期待每個企業都做到“為人民”造電池,但卻都應該有自己的使命感。

我們看到,半固體電池即將迎來量產裝車的浪潮,蔚來作為先行者,既有可能吃到足夠多的紅利,也有可能因此栽上一個大跟頭。同樣的,鈉離子電池也在逐漸走進人們視野,哪怕依舊看不到落在實地,但也算穩步向前。

欲者無心,愚者無進;勇者無懼,智者無憂。

時代正是因為這樣前赴後繼的勇者和智者,才得以溯流激盪,浩浩湯湯;但也必須承認,在這個令人激動的時代裡,依舊少不了愚者和欲者,他們做的事情,永遠都是在拖慢時代的腳步。

中國不需要“大而不強”的寧德時代

所以,寧德時代的使命,又是什麼?

我想肯定不會是拿著230億做理財,穩穩當當賺個7億元的利息。也不會是吊死在特斯拉一棵歪脖樹上,維護好自己龐大的市場份額。更不會是憑藉規模優勢,壟斷整個市場。

反之,如果寧德時代真是這樣,那麼它的電池故事恐怕也將就此迎來終章。而且這樣的寧王,也沒什麼可期待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