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16.34%使用者接受車機廣告 請別急著給車企創收支招

今天,某汽車垂直媒體釋出了一份關於使用者對車機廣告接受度的調研報告,讓車機廣告的話題重新回到人們視野中。

僅16.34%使用者接受車機廣告 請別急著給車企創收支招

報告顯示,僅16。34%的受訪使用者能夠接受車機廣告,具體來看則有以下幾個趨勢:

1。相比之下,女性使用者、有孩使用者對車機廣告有更高的接受度;

2。伴隨年齡、收入、車型品牌級別等的提升,使用者對車機廣告的接受程度逐漸提高;

3。不同職業使用者對於車機廣告接受程度差異明顯,其中從事設計、藝術等職業的使用者對車機廣告的接受程度將近40%,研發和營銷等職業則僅為10%左右。

由此,這份報告的結論之一,便是車企在推進車機廣告業務時,應該重點針對那些接受度高的人群(比如高收入人群、女性人群、有孩人群等)展開。

不知道各位看了這樣的報告有什麼想法。筆者覺得,且不說調研樣本量如何,資料是否客觀有效,單看一家專業的汽車垂直媒體在想方設法給車企推出車機廣告支招,就實在讓人有點哭笑不得。

僅16.34%使用者接受車機廣告 請別急著給車企創收支招

提到車機廣告,就不能不提一下去年蔚來的“導航彈窗廣告”風波。去年10月,一名蔚來車主爆料稱,蔚來車機系統在導航介面彈出廣告,一時間引發軒然大波。最終事件被證明不是蔚來主動設定的彈窗廣告,而是一條需要客戶點選才會展開的活動通知。而蔚來也明確表示不會利用車機螢幕做廣告業務,並刪除了該條通知。

實際上,做過類似嘗試的並不只蔚來一家。另一家自主品牌車企,也曾被曝在車輛啟動時中控螢幕提示品牌活動資訊,引發使用者熱議。

僅16.34%使用者接受車機廣告 請別急著給車企創收支招

嚴格來說,車企的內部活動通知,並不算是廣告行為,但即便如此,仍有很多車主認為,類似的非車輛資訊的推送,本身就會對車內乘員造成不利影響,讓人反感。

在這個資訊過剩的年代,廣告可謂無所不在、無孔不入。人們已經對充斥在手機、電梯、公交地鐵等身邊各種螢幕裡的廣告熟視無睹,卻為何只對車裡這塊小螢幕上的資訊如此苛刻呢?

筆者覺得,根本原因,並不是使用者抗拒廣告本身,而是汽車這個私人空間殘存的“淨土”被強行侵入的無奈與憤怒,以及對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的擔憂。

和手機不同,汽車的使用場景相對單一,具有很強的目的性。而且,汽車與人的生命的關係遠比手機緊密,即使汽車早已不是單純的出行工具,開始承載更多的出行相關服務需求,但出行仍然是汽車使用的第一剛需。使用者在車內的最核心訴求,仍然是快速實現從A點到B點的移動。

在此背景下,絕大部分的廣告內容,都是對這一需求的無視與破壞。無論是汽車啟動時被強制顯示的彈窗,還是一條經過重點提示的廠家通知,在用車場景下,這種錯位會被極度放大,並帶來諸多影響。當車輛行駛過程中,中控屏甚至HUD抬頭顯示裡突然彈出一條活動通知,這影響的可能並不只是客戶的心情,甚至可能是生命。

但車機能永遠保持“淨土”麼?筆者覺得很難。

一方面,智慧車機的不斷普及,車聯網這塊巨大的蛋糕,會讓參與其中的車企不斷嘗試挖掘車內這塊大屏的潛在價值並予以變現,而運營部門出於業績的角度,也確實很難抑制資訊渠道擴張的衝動;當車機中植入越來越多的APP,要抑制這樣的衝動,也就變得越來越難。

僅16.34%使用者接受車機廣告 請別急著給車企創收支招

另一方面,一些巧妙的車機廣告或許已經存在了,比如車機導航中,當你說出“我要加油”或是“我想吃日本料理”時,導航列出的目的地邏輯中,很難說沒有夾雜其他因素。但由於它深度結合了使用者當下的需求,因此不太會引發太大的問題。

或許在完全自動駕駛時代,中控屏廣告將逐漸被人們所接受,也不再會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但在目前,我們仍然需要保持理性與剋制,一次看似無害的運營嘗試,可能就會開啟“潘多拉盒子”。而給車企推進車機廣告支招的所謂專業媒體報告,還是少些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