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專家質疑特斯拉資料:是否真實無刪改?更多關鍵資料為何不提供?

中新經緯客戶端4月23日電 (付玉梅 常濤)特斯拉“車頂維權”事件的關鍵證據終於露面。昨夜,特斯拉公佈車輛發生事故前30分鐘內的資料,顯示車輛有超過40次踩下制動踏板的記錄。特斯拉文字說明也顯示,制動系統均正常介入工作並降低了車速。

但這份看似對特斯拉有利的資料,卻未能服眾。若無問題,此前特斯拉為何多次拒絕為車主直接提供資料,主張進行第三方檢測?公佈的資料中又有哪些疑點,汽車業內專家如何看這份資料?

而第三方鑑定機構則一直在迷霧中,這一度是幾名維權車主的共同訴求。資料公開後,鑑定機構究竟能否承擔起職責,或是新的關注所在。22日晚,前往上海車展維權的當事人之一李女士也向中新經緯記者表示,她堅持“要找有實力鑑定資料的機構”鑑定。

只是,誰能來做?“我也不懂,你們能幫忙推薦嗎?”當問及現在是否有目標第三方鑑定機構時,上海車展維權的特斯拉車主李女士向中新經緯記者反問道,這已經成為她現在最擔心的問題。

汽車專家質疑特斯拉資料:是否真實無刪改?更多關鍵資料為何不提供?

20日回訪特斯拉上海車展展廳資料圖 中新經緯付玉梅 攝

如何看待資料結果?

“我開始有一種不好的預感,從特斯拉公開出來的資料看到,居然是稀稀拉拉、斷斷續續、時有時無的,這算是丟資料呢還是資料不全?這是不是一手的原始資料?”在特斯拉公佈資料後,李女士隨即發文表示。

據特斯拉方面的說法,在駕駛員最後一次踩下制動踏板時,

資料顯示,車輛時速為118.5千米每小時。

在駕駛員踩下制動踏板後的2。7秒內,最大制動主缸壓力僅為45。9bar,之後駕駛員加大踩下制動踏板的幅度,制動主缸壓力達到了92。7bar,緊接著前撞預警及自動緊急制動功能啟動(最大制動主缸壓力達到了140。7bar)併發揮了作用,減輕了碰撞的幅度,ABS作用之後的1。8秒,系統記錄了碰撞的發生。駕駛員踩下制動踏板後,車速持續降低,發生碰撞前,車速降低至48。5千米每小時。

汽車專家質疑特斯拉資料:是否真實無刪改?更多關鍵資料為何不提供?

特斯拉22日微博截圖

結合該資料,全國乘用車市場資訊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向中新經緯記者分析:“如果從這個資料來看,突然剎車失靈肯定還是因為車主踩剎車的力度不夠,導致前期剎車幅度沒有達到預期,另外關鍵是車主超速達到118公里,這個速度遠超正常安全距離,所以出現事故的話,首先是車主不安全駕駛的原因造成的。”

一名電動汽車三電工程師也發文評論稱,通常認為的“制動距離”是從制動系統建壓開始;而停車距離是駕駛員開始反應到車輛完全停下的總距離。從特斯拉公佈的引數看,制動過程是有效的,可以看出駕駛員對於高速下緊急剎車距離有了錯誤估計,

電動汽車高加速特性對於人有一定誤導,認為剎車也有同樣效果。因此,從資料來看,可能和特斯拉消費者對於車輛特性並不清楚有一定關係。

崔東樹也提出了這份資料的一些疑點,“前三秒減速的幅度太小,減速慢,損失寶貴的兩秒。”

“關鍵還是要把剎車踏板深度速率資料加上,全程有抬過腳之類嗎?踩下多深多快的探測資料特斯拉為什麼不直接匹配到表格中?這些資料背後是對駕駛員行為的描述,為什麼沒有?還有各階段電機動能回收的匹配資料,為什麼沒有?

沒有這些更具價值的資料,特斯拉現在的這些資料毫無證明意義

。”對於特斯拉公佈的資料,汽車技術專家萬春雷也向中新經緯記者質疑稱。

萬春雷舉例解釋,在23秒踩下剎車後電機建壓bar數應該與用腳踩壓踏板深度百分比和踩下速度對應起來,如果沒有,完全沒有證明意義。“畢竟,腳的行動和建壓電機間沒有直接關係,中間還隔著控制訊號輸入輸出的中間控制資料。電機建壓賣不賣力可是控制資料說了算。如果有,連車主什麼時候踩,踩多急、多深、踩了幾腳都可以直接讀出來,所以必須有才更好。”

值得注意的是,這份最新的資料與特斯拉今年3月10日首次迴應張女士的說法基本一致。彼時,張女士就髮長文詳細描述了事發情況,並表示特斯拉方面的說法完全和事實不符。

張女士迴應稱,2月21日晚,自己父親以

車速約60km/h左右

行駛在距離紅綠燈約200米處鬆開電門,車輛開始減速並向前滑行,快接近前方等紅燈車輛時,先輕踩剎車未見明顯減速,後重踩剎車,但發現剎車踏板僵硬,很難踩動,制動失效,並否認了車輛嚴重超速的情況。

兩方對車速各執一詞,萬春雷稱,如果要核實女車主是否超速,還需藉助導航資料和外部影片記錄。

對於特斯拉的資料情況,李女士向中新經緯記者表示,“希望特斯拉這次是能真誠地配合鑑定機構,如實解析出資料,還車主真相。如過程中存在資料丟失、不全或爭議,不妨再找一臺出現過剎車失靈的車,多測試一下爭取復現現象。”

某整車廠研究院一名工程師對中新經緯記者分析,特斯拉公佈的資料說明駕駛員剎車踩得不足時,車輛安全系統主動介入了,激活了碰撞預警和主動剎車。“特斯拉的意思是我們不僅沒問題,還透過主動剎車幫助駕駛員減小了碰撞的損失。”

該工程師表示,特斯拉公佈的資料包括車速、制動踏板行程、制動力都有體現,基本上可以反映當時的狀況,“但資料的真實性就不好說了”。

“我們應該看到,

特斯拉公佈資料或是一個‘偽命題’。如果發生交通事故後,特斯拉自己再來公佈資料,那麼它現在扮演著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的角色,資料是否可信呢?誰能證明資料的真實性呢?

他們如果把資料交給政府託管,如果再次發生交通事故,由政府來公開這個資料,這個資料於消費者才是可信的。”工信部人才交流專家、汽車行業分析師張翔向中新經緯記者分析稱。

第三方鑑定誰能做?

除了資料的真實性,李女士還有一個最擔心的問題。在與中新經緯記者的交談中,李女士反覆強調“第三方鑑定”的重要性。

“拿到資料第一件事就是先鑑定資料的完整性和真實性,再去分析資料還原事件整個過程。現在的問題是,這兩件事情現在都不知道找哪家可以做。”李女士告訴中新經緯記者。

“拿到資料已經很不容易,第二個問題就來了,看不懂,分析不了事故具體產生的原因。我們有個車友就是做相關工作的都分析不了。個人分析不了,有沒有相關的機構可以分析的了?不知道哪個機構可以解讀這個資料。”22日晚,在上海車展維權的三人之一,微博名為“安保佳”的車主也發文稱。

“檢測跟不上技術的發展是一個必然的現象。”@安保佳提出這一觀點,談及對當前檢測機構的不信任。

張翔也向中新經緯記者表達了同樣的觀點,認為目前很難找到第三方機構能檢測出特斯拉剎車事件的真正原因。“現在市面上的機構基本只針對成熟的、研發比較久的技術來檢測,也就是主要針對傳統汽車來檢測。特斯拉作為智慧汽車,按傳統汽車的標準來檢驗不了。而且特斯拉上市時間不長,技術迭代卻日新月異。我們的法規、行業標準也都還沒有跟上。”

就算找到符合的機構,檢測也困難重重。據瞭解,

目前新能源汽車控制器軟體檢測方面並沒有相關標準,而計算機行業的相關標準又無法完全套用到汽車控制器軟體測試中,也無法指導汽車行業工程師全面開展軟體測試工作。

“硬體問題是肉眼可見的,是容易復現的,但軟體問題可能是偶發的,不一定很快就能檢測出來。而且

軟體問題必須要特斯拉坦誠配合分析,第三方才有可能查到問題根源,這個難度有多大取決於特斯拉配合的誠意,就目前我感受到的誠意感覺還是希望渺茫。

”李女士稱。

汽車專家質疑特斯拉資料:是否真實無刪改?更多關鍵資料為何不提供?

特斯拉方面22日的最新發聲微博截圖

從自動駕駛車輛的感知、決策、執行系統三個部分來看,目前的法規只能針對特斯拉的執行系統,即制動系統檢測。“感知和決策系統在計算過程中涉及到複雜的程式碼,據我瞭解,特斯拉軟體程式碼行數都超過了1億行,甚至比波音747客機的軟體都多得多。特斯拉現在它這個不是質量問題,是設計問題。這個僅靠車主的力量是無解的。”張翔表示。

“沒有權威的部門,去特斯拉指定的嗎?海南有輛車剎車失靈大家都知道吧,在車主不知情的情況下拿去檢測了,拿出一份鑑定報告,特斯拉竟然是前驅車,記者打電話過去,那只是一個做年檢的修車廠,不具備鑑定資質,工作人員說檢測不了剎車系統,他們就是平常的年檢。好,這次操作失誤,不算。大型的鑑定機構肯定能做了吧,還是以上的問題,硬體檢查沒有問題,軟體方面,沒有機構可以做相關檢測。”@安保佳多次提出相關的觀點。

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也認為,消費者拿到資料已經付出了很大代價,但並不是說資料拿到手問題就解決了。消費者拿到行車資料,實際上只是瞭解那一部分的事實資訊,並不能證明事故產生的原因或造成的具體情況。在這個情況下,消費者單憑自己的力量去解決是很難的,因為這個事涉及到多個相關部門。下一步要分析這個專業資料,分析產生事故的原因,這就需要有關權威部門進行評估或認定,也需要有關權威部門的調查,才能得出結果。

特斯拉公佈資料,看似讓事情推進了一步,又彷彿陷入了死迴圈。“如果這次特斯拉都不能解決我的問題,那我以後怎麼辦?你告訴我。”李女士最後向中新經緯記者說。(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